職場勵志書稿
跟上上司腳步
——高效工作密碼
劉靖【著】
第三章 第一節(jié).找準方法,做高效能員工
如果你是一個埋頭苦干的人,那么請你先停下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是不是正確的,或者說是不是最科學的。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找到正確的工作方法,能讓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年前,我在一家生產(chǎn)工藝陶瓷的港臺合資企業(yè)任生產(chǎn)課長時,曾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情。公司接到一個出口加拿大的訂單,生產(chǎn)豆青釉系列陶瓷茶具。茶具的造型為六角形寶塔式結構,分為茶壺、茶杯、茶盤、奶罐、奶杯、杯墊6個款式,形體較精美。按照訂單要求,瓷器邊緣和紋路突出的部位,都要做出濃淡相宜的層次效果,而且要求過渡自然,有良好立體效果。
當時負責技術工作的是一位來自臺灣的老師傅,叫韋順宏。韋師傅按照傳統(tǒng)的工藝流程,教給施釉人員的操作方法分為5道工序:第一道是將燒成素坯的陶瓷坯體整體浸釉;第二道是用刀片將浸過釉要做層次效果的瓷器邊緣和紋路突出部位的釉漿刮掉;第三道是在刮過釉漿的紋路部位用浸水的海綿擦拭出過渡效果;第四道是將處理過的坯體整體噴涂一次透明釉;最后一道是擦去底部接觸耐火板部位的釉漿,再放進窯爐燒制成成品。這樣雖然也能做出產(chǎn)品,但其效率卻低得讓人扼腕嘆息。施釉部16個員工,1天才生產(chǎn)400多套,擦拭出的層次效果也不夠自然。而且因為第二道工序極易造成剛浸過釉的釉面損傷,所以返工率高達20%以上。這一低一高形成鮮明反差。
香港的鄭老板是做貿易起家,對制作陶瓷是門外漢。他對這樣低的施釉效率和如此高的返工數(shù)量非常頭疼,自己也沒有好的辦法,就要求韋師傅想辦法解決。雖然做了30多年的陶瓷,韋師傅卻不太善動腦筋。鄭老板知道韋順宏是個墨守成規(guī)的人,看他一副江郎才盡的無奈像,就找我商量,尋求提升效率的辦法。
我受命后,一邊要求施釉部主管提高工作效率,一邊組織技術人員分析研究,尋找快捷的方法。經(jīng)過2次改進,效果雖有所好轉,但還是不太理想。我開始在陶瓷的工藝特性和制作工序方面尋求途徑??紤]到浸釉漿的陶瓷坯體是經(jīng)過一定溫度燒烤的,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我讓施釉部主管測試新的操作方法:第一道工序,找一塊含有一定水份的海綿,先對要做層次效果的坯體邊緣和紋路突出部位擦拭一遍,減弱這些部位的吸水性,然后浸釉漿;第二道工序,將用海綿擦拭過的坯體浸入釉漿晾干;第三道工序是擦去底部接觸耐火板部位的釉漿,然后放進窯爐燒制成成品。這樣的測試結果非常成功,不但將原來的操作工序從5道減少為3道環(huán)節(jié),同時做出來的層次效果也更自然。
測試結果得到香港老板的充分肯定,我讓施釉部主管采用這種方式生產(chǎn),結果生產(chǎn)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近11倍,返工率也大大降低。原本16個員工1天生產(chǎn)400套左右,返工率高達20%以上。后來7個員工1天生產(chǎn)1900多套,返工率降低到1.5%以內。香港老板對這樣的改進非常滿意,當眾向我豎起大拇指。此事不久,韋師傅因工作效率不高、方法不靈活被公司辭退。
這件事情對我的啟發(fā)很大,使我養(yǎng)成了為工作尋找正確方法的習慣。
現(xiàn)在分析一下職場上的一些低效能員工的狀況。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員工因為經(jīng)驗不足或沒有正確的方法,工作的效果和效率都不盡人意。通??蓺w納為3種情況:
1.瞎子摸象型
這類員工在職場顯得較為懵懂,對工作知其一點而不知全面。所以,他們采用的方法也常常是掛一漏萬,讓人覺得很不成熟;
2.眼高手低型
這是缺少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典型代表。這樣的員工在遇到具體事情時,常常會不知從何入手,自亂陣腳;
3.紙上談兵型
這類員工善于夸夸其談,工作華而不實,思考的方法不能落實在行動上。
以上3種情況,不管哪個類型,都不利于工作的高效開展。
認真是做好事情的基礎,方法則是高效工作的前提。我們從事一項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那么,應該怎樣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呢?結合上面的案例,我們來探討一下。
1.有態(tài)度就有方法
有沒有正確的工作方法,首先要看我們對工作有沒有端正的態(tài)度。一個擁有積極態(tài)度的員工,一定會為做好工作去努力學習、多方請教、尋求正確、科學的方法,讓工作高效快捷,精益求精。
2.不墨守成規(guī)
現(xiàn)在回顧一下上面的案例。年已50的韋師傅有著30多年的陶瓷制作經(jīng)驗,為什么在制作那個訂單的產(chǎn)品時卻沒有高效的方法,這和他墨守成規(guī)、不善于動腦筋的思想分不開。其實,只要我們多動腦筋,不管任何工作,都能找到第二、第三種方法。
3.帶著使命感工作
如果我們對工作缺乏使命感,只是把工作當作任務去完成,可能就不會為了效率去努力尋找方法。當我們帶著使命感做工作時,工作的熱情、激情、責任心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4.將工作狀態(tài)調到最佳
一個人渾渾噩噩應付工作的時候,頭腦的思路就會受到阻礙,好的靈感就難以萌發(fā)。當我們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工作時,大腦思路清晰,好的方法很容易就涌現(xiàn)出來了。
5.勤于思考,讓大腦動起來
要明白一個道理:動腦筋想辦法比埋頭工作更重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工作高效的人士,都是善于動腦筋尋找最佳工作方法的人。
6.整合集體的智慧
當一個人冥思苦想沒有結果時,就要考慮多找?guī)讉€人商討一下。不要總認為別人的經(jīng)驗不足或知識不夠,畢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時甚至可以聽聽與自己的觀點相左的人的意見。
7.把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養(yǎng)成習慣
應該說為提高工作效率找一次、兩次方法,對任何人都不是難事。難的是將為工作找方法變成一種習慣,不管是做什么工作,都自動自發(fā)為提高工作效率尋找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
其實尋找工作方法的途徑還有很多。要成為高效達人,首先要成為尋找工作方法的高手。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