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益至講壇的小編,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益至講壇的內容。
- 1 -
雖然設備管理的概念已經引進中國好長時間,但是在工廠企業(yè)的生產車間中,其實還是有很多設備是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維修。很多工廠企業(yè)就是等到設備出現問題后才進行相應的維修,或者有些企業(yè)雖然有進行維護,但是卻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體系。
因此工廠企業(yè)在推行TPM管理之前,需要對企業(yè)生產現場進行相關的調研,只有在充分了解實際情況之后,才能設計出符合企業(yè)實際情況的TPM管理方案。而一般工廠企業(yè)在開展TPM管理工作前,都會存在以下的一些問題。
- 2 -
問題一:設備故障率高,維護成本高。
在工廠企業(yè)進行設備管理的實際情況中,經常會遇到某些設備使用故障率很高,或者維護成本很高的情況。
比如,像配砂、造型、熔化等關鍵設備、重點設備,連日本最基本的加油潤滑控制,都沒有做好,同時設備部件在出現磨損后也沒有技術潤滑和更換,就是因為疏于管理,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設備故障頻發(fā),故障率高。
除此之外,還有因為對于進口設備不懂如何進行有效保養(yǎng),或者已有的設備使用年限很長,都是造成設備故障率高的原因。而且因為設備保養(yǎng)不當,造成設備劣化嚴重,可能就需要通過用大量的備件及更換來滿足設備的要求,存在備件管理浪費等因素,因此還會導致設備的維護成本畸高。
- 3 -
問題二:沒有流程化管理,缺少標準化維修。
工廠企業(yè)現場設備的管理銜接不穩(wěn)定,標準化程度不高。在生產車間中,很多時候,設備維修人員僅僅對設備采用事后維修,或者紅班(介于白班和三班之間的一個班次)維修。
并且因為設備維修人員自認為對設備很了解,不勤于到現場,導致與設備操作人員的接洽溝通方面存在諸多障礙,這樣造成在設備維修過程中,更多的是靠個人的經驗積累和程式化的方式更換備件,缺少規(guī)范化的程序和對具體的問題對應性的分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在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就會影響維修的效率和效果,并導致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相互抱怨。
同時在現場,標準化的操作程序不夠,員工不知道怎么維修,維修因人而異,并且設備操作者也是千姿百態(tài),沒有標準化作業(yè)?,F場的技術圖紙沒有及時更新或文檔管理混亂,修理起來現場測量,導致修復效率低下。在缺少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工作行為準則下,設備維修會影響公司整體績效。
- 4 -
問題三:員工技能欠缺,缺乏溝通交流。
很多工廠企業(yè)的生產車間管理,都會忽略了對員工技能的要求。因為生產車間在傳統(tǒng)的工作和管理體制下,對領導者的要求比較高,要求領導者能獨當一面,全面負責管理和具體指導工作,通常管理者親自解決問題,忙得不可開交。
這樣就會造成忽略對員工的培訓和培養(yǎng),下屬員工往往按自己的思維模式,教條的機械化的開展工作,導致設備操作工和維修的員工均不關心設備的狀態(tài),溝通出現障礙,相互推諉,維修和操作兩張皮,都沒有養(yǎng)成自己的設備自己愛護的素養(yǎng),這些都與TPM全員自主管理等實現背道而馳,需要在車間今后的TPM推進工作中予以關注和改進。
- 5 -
問題四:現場管理混亂,缺少目視化管理。
很多工廠企業(yè)的制造現場,由于沒有推進系統(tǒng)性的精益管理方法,現場的5S管理不徹底,導致現場設備布局緊促,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增加了設備管理和維護的難度。
同時現場的目視化管理工作非常薄弱,設備沒有針對性的添加上各種重要的指示性標識。這些標識的缺損導致人員無法判斷,會使機器設備運行管理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增加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的額外負擔,增加誤操作的風險,使人一致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大大影響工作效率,并且可能會導致重大設備事故。
- 6 -
問題五:缺少相關獎勵考核,設備管理人員積極性低。
很多工廠企業(yè)對生產員工的激勵考慮的比較多,認為只要生產任務完成了,就萬事大吉了。但是對維修人員的激勵措施考慮的少,分配時也邊緣化。另外車間的激勵管理往往僅僅考察員工出勤和任務的完成,然后給予相應的獎勵。
但就是因為忽略了對班組或小組,小集團中某些特殊專長人員的傾斜,導致這些重要人員的積極性不高,甚至人才流失。這些車間領導的忽視,必然影響全員設備維護的推進進程和效果,影響設備的使用和維護效率,導致設備綜合效率低下。
- 7 -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如何有效開展TPM管理工作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工作心得?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另外,如果覺得此文讓你小有收獲,別忘了轉發(fā)朋友圈哦~
在廣州地區(qū)的企業(yè)家朋友歡迎您帶著問題來參與我們每周六開展精益研討沙龍,想參加的朋友,可以在百度直接搜索“益至咨詢”就能找到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