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一個忙碌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孕育希望和成功的季節(jié)。記得去年這時,我在給某執(zhí)法機關進行禮儀培訓時,也就是這個季節(jié)。通過這次培訓,讓我對“禮”與“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做為禮儀職業(yè)培訓師,我培訓過電信、教育、金融、餐飲、服務等20多個行業(yè)。每次培訓后都有可圈可點的事,可這次的培訓卻震撼了我。記在最后的情景培訓時,一個培訓小組打出了“公正執(zhí)法、執(zhí)政為民、公正廉潔、為國為民”的錦旗。沉甸甸字刻在每個人的心上里。送錦旗是“禮”的表現(xiàn),公正執(zhí)法是“法”的表現(xiàn),不由得讓我再次思考,禮與法的關系。
曾幾何,忙碌的腳步,讓人們失去了沉靜的本能,物欲橫流的今天,數(shù)字的多少劃分了人與人之間的等次,打破了平衡的寧靜。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fā)、危害公共安全事故屢見不鮮、商人的投機取巧、貪污腐敗屢禁不止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說國家法律不健全,而是人們的道德下滑了。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多種摩擦沖突頻繁發(fā)生,原因就是講禮識禮者少了。
“人無德不立,國無法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重要。一個高素質有教養(yǎng)的現(xiàn)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上。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論語.中庸》??芍蓝Y與法的“一源雙流”?!岸Y”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商代甲骨卜辭中就有“禮”字?!墩f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笨梢?,它是遠古時代人們祭神求福的一種儀式,也是中國最早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隨著國家的出現(xiàn),禮的內容也由過去的單純習俗儀式,發(fā)展成為約束人們婚姻、血統(tǒng)、親續(xù)、君臣等社會關系的一種開放性的行為規(guī)范。因為有了禮,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形成和諧、圓通的體系。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法律、經(jīng)濟、宗教、科技,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是這個體系的組成部分。翻開《禮記》,我們看到這些規(guī)則管理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孩提時代的孝道訓練到成人道德教育、從婚嫁到喪葬、從普通人家的祭祖到皇室大典,幾乎無所不包。
以禮治天下.記得一位法學學者說,禮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與思維方式,因其為仁義忠信之體現(xiàn)與外化,因此,禮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可以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跋韧踔⒍Y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利,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儒家最高的理想莫過于“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但此理想難于在現(xiàn)實中建立,退而求其次,即為“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以此達到“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已”的目的。與此同時,儒家認為:禮的作用在于區(qū)分上下貴賤尊卑,維持等級制度,孝親尊君,進而穩(wěn)定社會秩序,加強君主專制。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將禮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指導原則?!蹲髠鳌吩疲骸岸Y,王之大經(jīng)也?!薄岸Y,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充分的體現(xiàn)以禮治天下的思想。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認為“不學禮,無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耳且格。”歷代儒家將禮看成修身治國的法寶。孟子“仁政”主張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而在人性中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四端,并將禮看成體現(xiàn)仁義,進而實現(xiàn)“王道”的重要途徑;荀子吸收諸子百家思想,認為禮是治國安民之本。他說:“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彼亩Y法一體論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崇。
禮與法是中國傳統(tǒng)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法為禮之用。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檢論》中言:“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敝袊糯摹胺ā庇卸喾N含義,但常用是指刑,當今社會謂之刑法、刑罰。西周時期,實行“禮治”,刑被禮所包容,刑即禮的一部分。禮不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義,人們的行為違禮即被視為觸刑。如:婚姻存續(xù)又與他人再婚就犯了重婚罪;詐騙他人財物觸犯法律為詐騙罪等等。禮是靈魂、統(tǒng)帥、總的原則,而刑則是禮的具體化。南懷瑾先生用中國唐代以后佛學原理解釋,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禮為“體”,具體的法律條文為“相”,而刑為“用”。即所謂“禮法合一”。
中國傳統(tǒng)法以禮為指導,禮法互補、禮法融合,追求人情的合理體現(xiàn)和社會的整體和諧。
目前,我國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季羨林老先生對“和諧社會”中“和諧”二字的解釋:“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眱刃牡暮椭C決定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與自然的和諧。而內心的和諧需要有深厚的內涵、品質、道德,恭敬之心長存。
盛世,學禮正盛行!《呂氏春秋》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而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那時候最重要的是填飽肚子。后來隨著人類生存能力提高,學會種植糧食,蓄養(yǎng)牲畜,才為“禮”的產生提供保證。只有解決生存問題,才會形成“禮”,所以《易傳》才講“物畜然后有禮”。
毫無疑問,我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和諧的年代,適逢盛世,咱們禮義之邦的風范也是一個大步前進的復興之時。盛世,學禮正盛行。
禮法互補,以禮為主導,以法為準繩,以禮為內涵,以法為外貌;以禮行法減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禮使禮具有凜人的權威;以禮入法,使法律道德化,;以法附禮使道德法律化,出禮而入于刑。凡此種種都說明禮法結合、禮法互補,可以推動國家機器有效地運轉。
禮中有法,法中有禮,和諧是禮、法永恒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