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嗎?
首先,我要提醒你的是,這可不是“好書推薦”,盡管我列舉了好幾本話題看起來挺相似的書。
第一本書名為《幸福了嗎?》,央視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白巖松2010年出的。帶著黑框眼鏡、穿著淺色豎條紋襯衫的作者本人,照片赫然在封面右側,對于讀者而言,盡管覺得他閱歷世事,但依舊能讀出那笑容所傳遞的憨厚。
這本書的封面,總體上帶著文藝感的小清新,不過,這個感覺應該不會持續(xù)很久——如果你看到了藍色標題下的這樣一行小字:“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以及他本人有點水印效果、把食指放在嘴唇中間的那個特寫鏡頭,以及封底上雙手合十般捂住嘴巴、面色凝重、依舊是他本人的另一個特寫鏡頭。
相比“吃了嗎?”這個中國的打招呼慣用語,“幸福了嗎”的層級顯然要經歷好幾個遞進。白巖松在書中用自己成長的體驗,也傳遞了這個意思,但是,他感慨:一路追求幸福的目標,等到而立之年后幾乎都達成了、以為應該幸福了,卻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
也許,有人會覺得《幸福了嗎?》這類東西不過是一個名人經歷浮華后的副產品,包括早在2005年另一位知名節(jié)目主持人何炅寫的那本《最好的幸?!?,質疑便是:相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憂愁和煩惱”,他們還不幸福?
又也許,很多人還沒有讀到一位名為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所寫的書,這位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課程《積極心理學》的講授者,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一個叫做“蒂姆”的人成功但不快樂的故事,以及哈佛大學成功而且看似快樂的年輕學生自殺的故事,告知讀者——類似于白巖松對“幸福感”的體驗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這些人紛紛關注幸福感,并不是一種偶然,相反,它恰恰表明,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關注人內心感受和需求的時候。北京易普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易普斯咨詢”)“2011中國EAP與PCA年度論壇”很敏銳地捕捉了這個心靈動向,并為這一屆論壇定下“心理資本-積極氛圍-幸福中國”的基調,在內容上基于個體、組織兩種角度,圍繞著“幸?!闭归_,邀請了國內外的專家以及GE、中移動等企業(yè),從理論前言到最佳實踐描繪了中國人、組織以及EAP本身的行走路徑。
幸福的方法
泰勒博士在書中以四種漢堡解讀出四種人生模式:第一種漢堡,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里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好比人生中需要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屬于“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后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生,是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會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第四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為“幸福型”漢堡。對于這種類型的人生而言,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據(jù)泰勒博士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于“忙碌奔波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而與白巖松不同的是,這位心理學家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并從觀念到方法,詳細地告訴質疑者——幸福是有要素的,有的人追求幸福的路徑,因為選錯了目標要素,最終達到目標也未必幸福。而且,現(xiàn)實中,我們其實能夠記錄自己如何就會幸福,我們也有切實的辦法讓自己達到幸福的狀態(tài),對于組織來講,既有幫助員工獲得幸福的責任,也同樣有方法和實施途徑。
易普斯創(chuàng)始人、首席顧問張西超博士在這一屆論壇演講中,便基于組織的角度說:“我們的主觀感受,尤其是幸福感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中國過去幾十年發(fā)展很快,因此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主體自我覺察時發(fā)現(xiàn),個體并沒有越來越快樂,也就是說,人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而同步增長。從全球來看,我們所處的亞洲,幸福感水平屬于中等。從組織來看,幸福感會受組織很大影響,包括組織的物理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因為職場人有1/3時間都在工作場場所度過,而生活的幸福感有20-25%源自工作滿意。同時,兩三年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工作中積極、快樂的情緒會有利于提升工作績效,員工的幸福感和企業(yè)績效正相關?!?
而基于員工的幸福感指標體系和近幾年來員工幸福感的變化趨勢,張西超博士為組織提升員工幸福感給出了八個關鍵點:公正尊重的文化、積極的領導力、認可與支持、豐富化與成長、參與和自主化、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控制工作負荷、工作家庭平衡。
即便如此,基于個體角度依舊還會有質疑:比如幸福是情緒體驗獲得的東西,相同的情形和言行,有的時候也許能夠帶來幸福感,但有的時候,帶來的情感體驗也可能恰恰相反。所以,誰能斷言有一定可以獲得幸福的恒定之方?
確切地講,質疑中對于幸福的理解一點問題也沒有,論壇上張西超博士是如此定義幸福的——無論是新華字典、知名心理學家還是政府部門的解釋,幸福感都歸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換言之,所有幸福感是基于一個主體,那就是人的體驗。基于此,泰勒博士的解釋是: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現(xiàn)實中奔波型的人,總是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把財富等物質要素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無疑是丟掉了獲得幸福的關鍵。
與張西超博士一同接受《管理@人》采訪時,泰勒博士也說道:“幸福有很多方式被定義,不同人還有不同的定義,對我而言,幸福必須同時包含意義和快樂兩個因素,也即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同時又可以體驗當下的喜悅情緒。無論是工作還是與人相處,我都會以此來衡量我是不是會幸福。當然,生活必然還會包含壓力、困難等負面的因素,但這應該理解為獲取快樂和意義過程中的構成。要知道,一個孩子不經歷任何挫折和壓力,便不可能真正成長,一個企業(yè)也是如此,沒有壓力也不會有機遇。所以,借用古人的智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幸福的獲得其實是找到一種平衡?!?
這話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不同在于,泰勒博士除了心態(tài)積極,而且有可行的操作辦法。以尋找工作中的幸福為例,泰勒博士反復強調,“我們應該抽取這樣的3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一,什么帶給我意義?二,什么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yōu)勢是什么?這三個問題的追問要注意順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能滿足這三個答案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換言之,幸福的工作是找能夠讓自己感到有意義、能發(fā)揮自己熱情和優(yōu)勢的工作,而且他還強調,一旦選擇就一定要付諸行動。這也是在問及有哪些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幸福感時,泰勒博士給出的小訣竅之一。他給出的另外一點建議,是將內部和外部結合,找適合發(fā)揮自己熱情和優(yōu)勢的平臺,選擇使命、愿景、節(jié)奏等等和自己相適合的組織。
如此追問三部曲,是泰勒博士在很多情況下慣用的方法——不停地追問自己,并且記錄下自己一天以來或者一段時間以來的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一直都是泰勒博士倡導使用以認識、提升自我的有效辦法。
除了上述基于個體角度提升幸福感的技巧,接受《管理@人》采訪時張西超博士還補充說:“從自身來講,還可以通過運動,開發(fā)一兩樣可以持續(xù)發(fā)展并且有合理規(guī)劃、敢于投入的興趣愛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等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從外部開來講,可以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如自我整理辦公環(huán)境、養(yǎng)一些植物或動物、在辦公桌上放溫馨親切的照片等”。
幸福是一種資本
泰勒博士堅持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而且,幸??梢酝ㄟ^學習和練習獲得。泰勒博士還歸納出了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yè)、使命感。他表示,“密西根大學有一項研究表明,同樣是清潔工,將其視為事業(yè)的人在工作中獲得的幸福感要高”。
這其中的差異在于: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缺乏個人實現(xiàn),每天去上班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jié)假日;把工作當事業(yè)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yè)的發(fā)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因為想要做這份工作的動力源自內心,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xiàn),獲得充實感。
那么,個體如何判斷一份工作可以到達的境界呢?泰勒博士表示:“首先,個體必須思考自己主觀上的真實需求,另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講,是有數(shù)據(jù)可以測量某些狀態(tài)下人是否幸福的”。
其實,上述種種觀念和方法,不僅對于個體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于組織而言,其積極心理學也有著非比尋常的價值。而積極心理學以積極的視角看問題,也是泰勒博士較之前人的最大不同——這也是易普斯能為本次活動定下基調的關鍵性所在,更是易普斯引領中國EAP風向標的一大例證。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理事長倪子君說:“如果‘痛苦’是一片黑暗,那么傳統(tǒng)心理學便是在黑色的大海上艱難地尋找彼岸。如果‘幸福’是一片明媚,那么積極心理學無疑是在陽光下滋養(yǎng)繁茂,讓人們感受樂觀、溫暖和積極的力量,而這正是當下心理學應用”。
這一應用引申出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心理資本。心理資本簡稱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種核心心理要素,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本是企業(yè)除了財力、人力、社會三大資本以外的第四大資本,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情緒智力等。
作為HR及企業(yè)的管理者們也許經常聽到這句話——未來競爭將是人力資本的競爭,但是積極心理學所引申的心理資本概念則進一步表示——未來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不是財力,不是技術,而是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資本。張西超博士以及易普斯,也許正是想通過這樣一屆論壇活動,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讓幸福感看得見
現(xiàn)實中確實有這樣一批人,不僅會不斷地追問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和感知,還特別注重組織予以個體幸福的研究,以及幫助人們和組織重拾喪失了的幸福能力。尤為值得提及的是,發(fā)展到今天,這批心理學家們不再僅僅關注“人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而開始考慮如何才能讓人達到最佳狀態(tài),怎樣培養(yǎng)和充分開發(fā)人的潛能。換言之,他們已經開始把關注的目光,從缺陷、問題、壓力等消極方面,轉移到人的積極情感和體驗,著重挖掘人的有益體驗和感受,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自身積極的能量之源。
易普斯咨詢創(chuàng)始人、總經理鄭華輝便對此表示:“以心理資本為導向的EAP,重新界定的話主要有三個層面 :第一,提高全體員工的心理。第二,預防心理困擾的風險。第三,解決部分員工心理困擾。既有數(shù)據(jù)里,中國有10%的人需要心理咨詢解決心理困擾,是傳統(tǒng)的EAP領域內的問題,屬于問題解決導向;另有60、70%處在壓力狀態(tài)下,員工個體幸福感和健康狀況受很大影響,屬于預防導向;還有一點是針對全體員工,即提升所有人的快樂感,讓每個人都發(fā)揮潛能,這是提升導向。換言之,心理資本導向的EAP,是要把處在消極狀態(tài)員工恢復到常態(tài),處在常態(tài)員工能夠更積極、更快樂、更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美國哈利伯頓公司全球EAP總監(jiān)杰夫-克里斯蒂將EAP和PCA比較時,更為直率地指出:“從內容和目的看,EAP關注的是負面情緒,幫助員工解決日常的壓力和心理問題,而PCA是開發(fā)員工的心理資本,鼓勵員工工作,引導員工成為心理英雄。從參與人員狀態(tài)來看,EAP可能會躲躲閃閃,帶有心理負擔,而PCA卻是積極參與,充滿陽光心態(tài)。從活動的范圍看,EAP針對特定的群體,解決有問題的人,而PCA覆蓋全體員工。從方法看, EAP總體上是一種治病的方法,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而PCA是防病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能力。從作用來講,EAP是解決心理問題,有被動性,作用相對有限,而PCA具有主動性和無限性,意義更為深遠?!?
從中國企業(yè)的應用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已經深刻意識到了企業(yè)EAP的重要,也極為關注EAP領域的新成果和應用。尤其是2010年富士康員工多起跳樓事件后,政府、企業(yè)、社會機構和員工自身,都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和個體真實需求。張西超博士表示:“從易普斯咨詢自身的業(yè)務來看,政府機構、企事業(yè)單位和員工個體對于EAP的需求都有明顯的增加,認知和接受度也有較為明顯的變化。但是未來中國的EAP發(fā)展,依然還是本土化特征明顯,不過在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等方面,還是需要大力借鑒歐美及日本EAP發(fā)展的經驗”。
從歐美來看,以美國為首的EAP工作,開始于1920—1930S,基于解決酗酒、藥物濫用等問題發(fā)展而來,歷經AA(酗酒者匿名團體,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EAP(員工幫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再到今天的PCA(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談及美國EAP的發(fā)展歷程時,杰夫-克里斯蒂表示:“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EAP的發(fā)展受到了較大影響,挑戰(zhàn)也更多,現(xiàn)在的服務更多地是關注員工保留、福利等項目,并且,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采用外部EAP.”
日本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日本利益風險管理株式會社中國區(qū)執(zhí)行董事渡部卓先生在講述本國EAP最佳實踐時說:“日本人的精神狀態(tài)調查顯示,在日本,員工不能夠上班的最大原因是抑郁癥,且十年來有顯著的增長趨勢,非常影響企業(yè)的績效,現(xiàn)在不僅大企業(yè)關注到這個問題,中小企業(yè)也非常重視,但是還是有10%的企業(yè)不知道如何干預?!?
中國的EAP,起步于1980S的臺灣「內地是1990S」,源于幫助新進員工做生活和工作輔導,目前,其服務的項目涉及壓力管理、職業(yè)心理健康、裁員心理危機、災難性事件、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糾紛、理財問題等各個方面,全面幫助員工解決個人問題。接受《管理@人》采訪時張西超博士也表示:“相比歐美及日本的經驗和現(xiàn)狀,中國的EAP起步最晚,無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這同時也意味中國企業(yè)EAP還有很好的未來,而中國的企業(yè),更加需要加緊腳步、提高認識、加強力度,關注員工的心理資本提升進而有效管理并達成企業(yè)效益目標,讓幸福感變現(xiàn)成看得見的利潤和績效。”
這其中的邏輯,用泰勒博士的話說,“個體的幸福有利于更好地幫助企業(yè)實現(xiàn)目標……個人成功能夠導致組織的成功,一如領導力是有感染力的,個人的幸福就會轉化成整個組織積極的環(huán)境和幸福?!?
受訪者簡介
張西超博士 北師大心理學院副教授,易普斯咨詢創(chuàng)始人、首席顧問,中國最早的EAP研究和實踐專家,長江商學院客座教授,國際EAP協(xié)會會員。
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他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課程。除了教授哈佛大學的課程外,他還受聘為多家著名跨國公司的心理咨詢顧問和培訓師,其在華唯一合作機構為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2007年開始在中國親自講授“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
杰夫-克里斯蒂先生 國際EAP協(xié)會(EAPA)主席,美國哈里伯頓(Halliburton)公司全球EAP總監(jiān),員工幫助圓桌會議主席。
注:本文系易普斯咨詢主辦的“2011中國EAP與PCA年度論壇——心理資本-積極氛圍-幸福中國”論壇采訪整理文章。
附錄: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泰勒博士為學生簡化出
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并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系,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并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并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guī)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chuàng)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xiàn)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敖o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并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