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獲得多少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的同時,捎帶著讓孩子獲得一定的課本知識——所以中國的儒家文化中明確指出教育孩子做人的必備四大素質:孝悌、謹信、親仁、余力學文。所謂的余力學文則是無論任何年齡的人有時間精力的話一定要學習、一定要讀書;而對于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更加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不僅僅要學好課本知識,還要涉獵一些課本之外的書籍,才是真的“余力學文”;但是孩子選讀什么樣的書籍,又顯得尤為重要。
本人自小出身于農村,因為考上了大學才得以從農村走進了城市。想想今天的小有成就,一直以為和先前的讀書以及后來參加工作繼續(xù)保持到今天的讀書習慣息息相關。沒想到,這種習慣居然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記得,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每次我在書房讀書的時候,孩子都會放下手中的玩具問道:爸爸,你在干什么?每次我都回答她:爸爸在看書。孩子會接著問:看書干嘛?。课視嬖V他:看書才可以給你買更多的玩具,如果想要更多更好的玩具你也要看書哦······從那時開始,孩子漸漸有了看書的習慣,盡管更多的時候是在自言自語或走馬觀花。而且從小我們做父母的就一直在做灌輸:一定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然的話,老師、同學、父母等會不喜歡的;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興趣真的很重要。但是,當孩子真的培養(yǎng)出讀書興趣以后讓他選擇什么樣的書、如何去讀選擇的書又變得至關重要。
(一)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選書,一定要和教材相關,其實,這樣的書的選擇,作為孩子的老師更有發(fā)言權,因此我們從孩子上到今天的六年級啦,從來沒有給孩子選過和教材相關的書,完全都是聽從老師的建議。而真正為孩子選的書籍,有時候是孩子從同學那里或者學校圖書館那里借來的書,他一般會帶回家里,晚飯后坐在書桌前看,待他看了一會,我們夫妻就會問他,這本書感覺很有意思吧,最有意思是在哪里?其實我們是在了解孩子的書究竟是什么樣內容的,對孩子學習和人生影響的意義大不大?我們會根據(jù)孩子的反饋,一是建議他購買類似的書籍,二是提醒她采用何種購買渠道,尤其在2010年來到云南之后。最初購買的書都是從新知圖書城那里,但書店的書籍一是有限,2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涉獵,我們逐漸引導孩子從當當網(wǎng)上購書,其實另外的目的很了然,就是孩子盡管可能喜歡一本書,但是要讓他知道,即使喜歡一種物品,也要從成本節(jié)約的角度考慮,因為網(wǎng)上售書,還是比書店便宜些許的。讓孩子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同時,亦同時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
(二) 理解多少(質)比讀了多少(量)更重要孩子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但最好不要規(guī)定孩子一定要在規(guī)定時間讀多少,本人認為更主要的是,孩子能夠理解他讀得內容。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在課外讀物中一定要記住多少名言警句,多少典故等等;其實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想讓孩子更多的理解,一種是讓他能夠把看過的講出來;甚至于可以按照書上一些篇章的思路寫寫讀后感或者是日記形式的小小說類的文章。張佳怡就是在看了那個楊紅櫻作家的一些書之后,開始偶爾記錄發(fā)生在身邊、在同學中的一些小故事,并且在班主任許老師引導下,作文水平已經(jīng)有些許進步啦。
另外就是結合現(xiàn)實生活或者電視劇中的一些情節(jié)或者課本中相關的成語典故來強化他對書中內容的深入體會。
(三) 讀書氛圍比讀書環(huán)境更重要我個人以為,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huán)境(安靜或者書房裝修講究等)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周圍的人是否也在和他一起學習,并且讀書的時候做到張弛有度。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叫孩子一起看,到看書的時候,我們一起去看書。每次和孩子一起看書:我都故意在那里自言自語說道,這個有意思啊···,太搞笑啦···,真有收獲···;我很少灌輸孩子“學海無涯苦作舟”之類的言語,用這樣的辦法潛移默化影響他——學習讀書不是苦差事,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截止到今天為止,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在我們的引導下,張佳怡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看來,所謂的進步其實就是成長,一個愛讀書,而且是讀好書的孩子,將來一定會長大成人,而不是長大“成年”。一所號召全體學生愛讀書的學校,一定是優(yōu)秀教師組成的一個桃李芬芳的好的教育機構,一個喜歡讀書的國家,他一定是一個富足強大和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