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流水
選自<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坐在這里只是「名」與「色」
現(xiàn)在,請注意聽,別讓你的心再其它事情上攀緣。想像這種感覺:你正獨自坐在山上或森林里的某個地方,坐在這里有什么呢?身與心,如此而已,只有這兩樣?xùn)|西。
坐在這里的這個軀殼里所包含的一切,稱為「身」,而此時此刻正在觀察與思考的,則是「心」,這兩者被稱為「色」與「名」。
「名」是指無行色的一切思想與感覺,或受、想、行、識等四蘊,都是「名」,它們沒有行色。當眼睛看見行色時,行色就名為「色」,而覺知則稱為「名」,它們合起來即稱為「色」與「名」,或「身」與「心」。
要了解此刻坐在這里的只有身與心,我們卻將兩者混淆在一起。若你想要平靜,一定要知道它們的實相。在目前狀態(tài)下的心未經(jīng)訓(xùn)練,它是不凈與不明的,并不是清凈心。我們必須透過禪修,進一步訓(xùn)練這顆心。
要增長禪定無須將心封閉起來
有些人認為,禪修是指以某種特別的方式打坐,但事實上,行、住、坐、臥都是禪修的工具,隨時都可以修行。「定」的字面意義是「心安住不動」,要增長禪定,無須將心封閉起來。有些人試圖藉由靜坐或完全不受干擾來達到平靜,但那就如死了一般。修定,是為了開發(fā)智慧與覺悟。
定是「心不動」或「心一境性」,它是固定在哪一點上?它是固定在平衡點上,那就是它的位置,人們卻試圖藉由讓心安靜來禪修。他們說:「我嘗試坐禪,但我的心連一分鐘也靜不下來。前一刻它跑到這邊,下一刻又跑到那邊,我如何讓它停止?」
你無須讓它停止,重點不在這里,有移動的地方就生起覺悟。人們抱怨:「它跑開,我就將它拉回來;它再跑開,就再將它拉回來?!挂虼?,他們就只是坐在那里與心拉來拉去。
人們一直跟著感覺亂跑
他們認為心在到處亂跑,但事實上它只是看起來好像在四處跑而已。例如,看看這間禪堂,你說:「哦,它好大!」事實上它移動也不大,它看起來是大或小,取決于你對它的認知。這間禪堂實際上就這尺寸,既不大也不小,但人們卻一直跟著感覺亂跑。
想得到內(nèi)心平靜的禪修,首先你必須了解平靜是什么,若不了解它,你就找不到它。例如,今天你帶了支非常昂貴的筆到寺院來,假設(shè)在來此的途中,你將筆放在前面的口袋里,但稍后拿出來放在其他地方,如后面的口袋。現(xiàn)在你摸前面的口袋……它不在那里!你因為誤解,對事實無知,而嚇了一跳,結(jié)果就是痛苦。你對于遺失的筆始終耿耿于懷,誤解造成痛苦?!刚孢z憾!那枝筆是我前幾天才剛買的,現(xiàn)在竟然掉了!」
但接著你又想起,「啊,對了!當我去洗手時,將它放入后面的口袋。」當記起這點時,雖然還未看到筆,你就感到好多了。你了解這點嗎?你已轉(zhuǎn)悲為喜,不再為筆而感到難過。你邊走邊摸后面的口袋,它就在那里。心一直都在欺騙你,現(xiàn)在看見筆,難過就平復(fù)了。
這種平靜,來自于看見問題的的因或苦因(集諦),一旦記起了筆就放在后面的口袋,苦就「止息」(滅諦)了。
壓抑煩惱不能得到平靜
因此,為了得到平靜,你必須思惟。人們通常所說的平靜,通常只是平定內(nèi)心,而非平定煩惱。煩惱只是暫時被壓抑而已,就如同草被石頭壓住。若三、四天后,將石頭挪開,不多久草就又長出來,草并未死,它只是被壓抑住而已。
坐禪的情況也是如此:心平定了,但煩惱并沒有。禪定帶來一種平靜,但它就如石頭壓住草一般,都只是暫時的。要得到真正的平靜,一定要開發(fā)智慧,智慧的平靜就如同將石頭放下,不再拿起它,就將它留在那里。草再也無法長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平靜,將煩惱平定。
通常談到「慧」與「定」都認為是兩件事,但它們本質(zhì)上是同一件事?!富邸故恰付ā沟膭討B(tài)作用,「定」則是「慧」的被動狀態(tài),它們從相同的地方生起,但方向與作用不同。
就如這粒芒果,從青色的小芒果長得愈來愈大,直到成熟為止,過程中,它都是同一粒芒果,而非不同的芒果。小的、大的與成熟的芒果,都是同一粒,但它的狀態(tài)在改變。在「法」的修行中,有種情況稱為「定」,之后的情況則稱為「慧」,但戒、定、慧就如同芒果,都是同一件事。
任何情況下,在修行中,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說,永遠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么嗎?它是什么?它在哪里?沒人知道。我們只知道想去這里或那里,想要這個或那個,覺得好或不好,但心本身呢?好像永遠無法知道。
心是什么?心無行色,接收好與壞各種法塵的那個東西稱為「心」。這就如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里不動,而客人前來拜訪,他們是接待訪客的人。是誰在接收法塵?誰在認知?誰放下法塵?是所謂的「心」。但人們看不見它,因此就胡思亂想。「心是什么?它是腦袋嗎?」別如此混淆議題。
那么,是誰在接收法塵?有些法塵它喜歡,有些則討厭,那是誰?有誰在喜歡與討厭嗎?當然有,但你看不見它。我們以為它是自性,但它其實只是「名法」。
不想覺醒而只想平靜永遠學(xué)不到東西
因此,要從安定內(nèi)心開始修行,將覺知放在心中。若心覺醒,它就會平靜。有些人不想要覺醒,只想要平靜,一片空白的平靜,因此永遠學(xué)不到任何東西。若沒有「覺知者」,修行要建立在什么基礎(chǔ)上呢?
若沒有長,就沒有短;若沒有對,就沒有錯。人們一直在學(xué)習(xí),找尋善與惡,但對于超越善與惡的東西,則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對與錯——「我只想得到對的東西,而不想知道關(guān)于錯的。我何必呢?」若你只想得到對的,不久之后它就會再度變錯;對會導(dǎo)致錯。他們學(xué)習(xí)長或短,但對于既不長也不短則一無所知。刀子有刀刃、刀背與刀柄,你能只拿起刀刃嗎?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嗎?刀柄、刀背與刀刃都是同一把刀的一部分,當拿起刀子時,同時得到三部分。
同樣地,若你拿起好,壞便會跟著來;若拿起快樂,痛苦便會跟著來。執(zhí)著好而排斥壞,如此的修行是小孩子的「法」,它就如玩具。當然它也沒錯,你可以只拿這么多,但若你執(zhí)著好,壞便會隨之而來。這條道路的終點是迷妄,它并不好,若你不學(xué)習(xí)這點,就不可能解脫。
舉個簡單的例子。若你有小孩,假設(shè)你只想喜愛他們,而永遠沒有厭惡,這是個不懂人性者的想法。若只想喜愛,厭惡便會隨之而來。同樣地,人們研究「法」以開發(fā)智慧,因此很仔細地研究善與惡,然后在認識它們之后,他們做什么呢?他們試圖執(zhí)著善,惡便隨之而來。他們并未學(xué)習(xí)超越善惡之道,而這才是你應(yīng)學(xué)習(xí)的。
這些人說「我要稱為這個」或「我要成為那個」,但他們從不說:「我不要成為任何東西,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我』?!顾麄儾⑽磳W(xué)習(xí)這個,他們只想要美好,得到它后,便在其中失去自己。然而,當事情變得太美好時,它就會開始變壞,最后人們只會在好壞之間來回擺蕩。
不想看見心的變化怎可能增長智慧?
訓(xùn)練心,直到它清凈為止。你應(yīng)修到多清凈呢?若心真的清凈,它就應(yīng)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凈。它結(jié)束了,那才是修行結(jié)束的時候。只有當你能讓心超越快樂與痛苦的兩端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這是多數(shù)人永遠學(xué)不會的課題,他們永遠無法真的看見這點。
別以為修心就是靜靜地坐著。有些人抱怨:「我無法禪修,我根本靜不下來。每次我一坐下,就會胡思亂想。我辦不到,我的惡業(yè)深重,應(yīng)先消除惡業(yè),然后再回來嘗試禪修?!巩斎唬囋嚳窗?!看你的惡業(yè)是否能被消除。
所謂「蓋」①,是我們必須學(xué)習(xí)的事。每次坐禪時,心很快就會跑開。我們跟著它,試圖帶它回來,且再次觀察它,然后它又跑開。這就是你應(yīng)學(xué)習(xí)的!
多數(shù)的人拒絕從自然中學(xué)習(xí)功課,就如頑童拒絕做家庭作業(yè)般,不想看見心的變化,這樣怎么看你增長智慧呢?我們必須如此這般和變化共處。當知道心一直在變化,這就是它的本質(zhì)時,我們就會了解它。
假設(shè)你有只寵物猴,猴子就是沒有定型,喜歡四處跳躍、亂抓東西。現(xiàn)在,你在寺廟里看見有只猴子,它也是活蹦亂跳,就如家里的寵物猴一樣靜不下來。但它不會造成你的困擾,不是嗎?因為你是了解猴子的人。
若我們了解猴子,就不會變成猴子;若你不了解猴子,自己就可能變成猴子!你了解嗎?看見它亂抓東西,你便尖叫:「喂,停止!」且因而生氣:「那只可惡的潑猴!」那你就是個不懂猴子的人。
懂猴子的人了解,家里的猴子和寺里的完全相同。你為何要受它們影響而惱怒?當了解猴子是什么樣子時,那就夠了,就能得到平靜。
覺知感受即在修行「法」
平靜就是如此。我們必須覺知感受,有些感受令人高興,有些則令人討厭,但那并不重要,那是它們的事,就如同猴子。我們應(yīng)了解感受,并知道如何放下它們。
感受是不確定的,是無常、苦與無我的。我們所感知的每件事都是如此,當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感受時,我們?nèi)缤X知猴子般覺知它們,如此一來,就能得到平靜。
這些事一定存在,若沒有感受,就無法增長智慧。對于真正用功的學(xué)生來說,愈多感受愈好。但許多禪修者卻畏懼感受,不想面對它們。這就如同頑童不想上學(xué)、不想聽老師的話,這些感受隨時都在教導(dǎo)我們,當我們覺知感受時,就是在修行「法」。了解感受中的平靜,就如同了解這里的猴子,當了解猴子的本質(zhì)時,你就不會再被它們所困擾。
「法」的修行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法」的修行就是如此,它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法」并不是關(guān)于高高在上天使之類的事,它就只和我們以及正在做的事有關(guān)。觀察自己,有時快樂或痛苦,有時舒適或難過,有時愛或恨,這就是「法」,你了解嗎?你必須去閱讀自己的經(jīng)驗。
在能放下感受之前,必須先覺知它們。當了解感受是無常的時,它們就不會困擾你。一旦感受生起,只要對自己說:「嗯,這是不確定的事。」當情緒改變時,「嗯,不確定?!鼓憔湍芷届o地對待這些事,就如看見猴子而不受影響一樣。覺知感受的實相,即覺知「法」,放下感受,就能了解一切都必然是不確定的。
在此所說的不確定性就是「佛」,「佛」就是「法」,「法」就是不確定性。凡是看見事物的不確定性者,就看見它們不變的實相?!阜ā咕褪侨绱?,而那就是「佛」。若見「法」,就見「佛」;見「佛」,就見「法」。若你覺知事物的無?;虿淮_定性,就會放下它們,不執(zhí)著它們。
你說:「別打破我的杯子!」你能讓會破的東西永遠不破嗎?它遲早破。若你不打破它。就有別人會;若其它人不打破它,就有一只雞會!
佛陀說,接收它。由于洞見這些事的實相,他看見這杯子已破,他的了解就是如此在未破的杯子里看見破掉的。每次在使用杯子時,都應(yīng)省察他已破了,時間一到它就會破。使用這杯子時,好好照顧它,直到它從手中滑落砸碎為止。沒事!為什么沒事?因為你在它破掉之前就已看見它破了!
「我真的很喜歡這杯子,」你說,「我希望它永遠不破。」之后它被狗打破。「我要殺了那只可惡的狗!」你恨那只狗,因為它打破你的杯子。若你的小孩打破它,你也會恨他們。為何會這樣?因為你已將自己封閉起來,水流不出去,你已筑起一座無法泄洪的水壩,水壩唯一的出路就是爆炸,對嗎?
當你建造水壩時,一定要預(yù)留泄洪道,當水漲得太高時,就能安全地泄洪。你必須有個像這樣的安全閥,「無?!咕褪鞘フ叩陌踩y,若你有「安全閥」,就會得到平靜。
不斷修行以正念守護心
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不斷地修行,以正念觀照與守護心。只要心中有「佛」就不會痛苦,一旦心中無「佛」就會痛苦,只要你喪失無常、苦與無我的思惟,就會有痛苦。
若能如此修行,那就夠了,痛苦不會生起,若它真的生起,你也能輕易地擺平它,而這也會成為未來痛苦不再生起的因。這就是痛苦的終點——痛苦不再生起。痛苦為何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找到痛苦的因(集諦)。你無須再超越,這樣就夠了,在自己心中思惟這點。
基本上,你們都應(yīng)將五戒當作行為準則,無須先學(xué)習(xí)三藏,只要先專注于五戒即可。起初你會犯錯,當意識到它時,就停止、回頭,并重新建立自己的戒。你可能再次走錯路,又犯另一個錯,當意識到它時,立即重新整理自己。若你如此修行,則隨時隨地都會有正念。
若時間適合坐禪,就去坐,但禪坐不只是坐,必須讓心完全經(jīng)驗各種事,允許它們流動,并思惟它們的本質(zhì)。應(yīng)如何思惟它們呢?了解它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高@好漂亮,我一定要擁有它。」那并不確定?!肝乙稽c也不喜歡這個?!惯@時告訴自己:「不確定!」這是真的嗎?當然,毫無疑問。但試試將事實當真:「我一定要得到這些東西……」那你就偏離正道了,別這么做。
無論你多么喜歡某件東西,都應(yīng)思惟它是不確定的。有些食物看起來很可口,但你應(yīng)該思惟,那并不確定。它可能看起來很確定、很可口,但必須告訴自己:「不確定!」若你想檢驗它是否正確,只要每天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就好,提醒你是「每一天」。最后,你將會抱怨:「這不再那么好吃了?!箷耄骸钙鋵崳冶容^喜歡另外那種食物?!雇瑯拥兀且彩遣淮_定的!
修行須從觀察自己身心的無常開始
有些人坐禪,會一直坐到陷入恍惚,幾乎就像死了一樣,無法分辨東南西北。別如此極端!若想睡覺,就起身行禪,改變姿勢,增長智慧。若真的累了,便休息一下,醒來就繼續(xù)修行,別讓自己陷入恍惚。你一定要如此修行,有理性、智慧與警覺。
修行,從自己的身與心開始,了解它們都是無常的。當你發(fā)現(xiàn)食物美味時,將這點記在心里,一定要告訴自己:「那并不確定!」你必須先發(fā)制人,通常每次都是它先出手,不是嗎?若不喜歡什么東西,你就會為它所苦。事物就是如此打擊我們的,你永遠無法反擊!
在一切姿勢中修行,行、住、坐、臥——你可以在任何姿勢下感受憤怒,對嗎?當在走路、坐著或躺下時,都會憤怒,你可以在任何姿勢下感受貪欲。
因此,修行一定要延伸到所有姿勢,它必須前后一致,別只是裝腔作勢,要真的去做!在坐禪時,有些事情可能會生起,在它平息之前,另一個又冒上來。每次當這些事出現(xiàn)時,都只要告訴自己:「不確定,不確定?!乖谒袡C會打擊你之前,先出手。
現(xiàn)在,這是重點。若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所有的想法便都會逐漸放松。當省察每件通過事物的不確定性時,你會看見所有事件走的都是同一條路。每次任何事情生起,你都只需要說:「哦,又來一個!」
若心是平靜的,它就會如平靜的流水。你看過平靜的流水嗎?就是那樣!你曾看過流動的水與寧靜的水,但可能從未來未看過寧靜的流水。就在那里,就在思想無法帶你達到的地方——就在平靜中,你能增長智慧。
你的心會如流水,但它是寧靜的,寧靜而流動,因此,我稱它「寧靜的流水」,智慧會在這里生起。
〔注釋〕
①「蓋」是指障礙,即五蓋,是五種會障礙修定的煩惱——貪欲(對欲樂的欲求)、嗔恨、昏沉與睡眠、掉舉(散亂的心)與惡作(追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