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教育扭曲,成為變相拜金主義的誘發(fā)因素(2)
所謂的物質刺激,指的是運用物質的手段,讓受刺激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由于物質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的普遍需求,因此,以物質為主要導向的激勵模式,在近幾年的職場中大行其道,同時也受到了相當良好的作用。
就這樣,在職場中見識了物質刺激強大效應的家長們,便開始將這種模式移植到家庭中,希望藉此來完成對孩子的正面引導。
于是我們看到,在許多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們從孩子降生起,就開始頻頻用物質刺激為誘餌,希望用滿足孩子物質欲望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向父母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在中國的家庭中,這樣的現象甚為普遍,我們常??梢月牭竭@樣的句式。
"如果你考上重點學校,那么爸爸獎勵你……"
"如果你考了前三名,那么媽媽給你買……"
"如果你彈熟這首曲子,那么就帶你去……"
這樣的話語在我們的家庭中頻頻出現,我們甚至可以毫不懷疑地說,以物質刺激作為孩子教育手段的現象,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中的常態(tài)。
物質刺激的手段是簡單的,但這種模式之所以會成為常態(tài),在于這一模式的確存在著合理之處。
我們在前面說過,人對物質存在著普遍的需求,特別是對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由于其性格中天性的成分占據了主要地位。
就孩子的天性而言,面對著高檔的玩具,精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要讓他控制住自己的內心欲望,這種要求明顯是缺乏人性的,也是缺乏依據的。因此,如果沒有父母在這一方面給予適當的保障,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欲望缺乏足夠的重視時,其結果必定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快樂的負面情愫。
這樣的結果,既是孩子難于承受的,也是我們的家長不愿看到的。而當物質刺激以激勵模式的面目存在時,既能夠滿足孩子對于物質的欲望,同時又能夠成為家長實施教育的手段,自然也就容易被萬千家長廣為接受了。
然而,看似兩全其美的方案,往往會帶來雙向的問題,當我們的家長把物質刺激與激勵模式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家庭教育中新困境的開端。
2.物質刺激的成癮效應
童年時代打下的烙印,如同基石上刻下的花紋,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克魯普斯卡
一旦物質刺激成為了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激勵手段時,孩子便會在心理上出現畸變。
這種激勵模式的導向,是以獲取物質獎勵為根本目的,我們知道,人的貪欲之心永無止境,無論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了多少物質上的獎勵,都不會得到滿足。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獎勵中,孩子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心理上的階梯效應就此出現:滿足了低層次的欲望后,又產生了高層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