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愈出④。
多言數(shù)窮⑤,不如守中⑥。
注釋:
①芻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是應時之作,用后即扔。
②橐(tuó):本意為盛物的袋子。龠(yuè) :為 一種管形樂器。后來人們用皮子制成袋狀,一端留有小孔,插入一管狀物,狀似今日小兒所玩氣球嘴上插一哨子,稱之為“橐龠”,用做冶煉時的鼓風裝置,即風箱。
③屈(jué):竭盡、窮盡。
④愈:不斷地。
⑤多言數(shù)窮:政令煩苛,加速敗亡。
⑥守中:持守中虛。
意譯:
天地不仁,像(人們)對待芻狗那樣對待萬物;圣人不仁,像(人們)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大風箱嗎?空空蕩蕩而又無窮無盡,只要一動就有風鼓出來。政令煩苛就會加速敗亡,不如保持中間狀態(tài)。
點題:
這一章主要說明大道無情無欲的特性,指出人們?nèi)绾稳ンw認大道。老子認為天地無私無為,天地之間雖然是一個虛空狀態(tài),但它的作用卻是不窮竭的。天地“無為”就順任自然,萬物就能夠生化不竭,治國理世者若強作妄為,政令煩苛,終將導致敗亡的后果。老子意在說明人們通過體道而達到無為亦即順任自然程度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