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詞來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面具,以此為定義的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每個人從自身中選出來公開于眾的一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某些不愿顯露的隱私。另一類定義是把人格看成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強調個人的可見性行為而輕視人格的不可見因素,認為只須觀察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就可判斷一個人的人格特征。還有人將人格定義為一種控制行為的內在機制,這種內在機制的性質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
雖然定義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贊同一個觀點,即人格是一種慣常行為。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反應定勢的差異形成了各人不同的個性特征。正是這些慣常行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們對人的未來行為做出預測,才能作為制定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依據(jù)。人格可以根據(jù)一個人的慣常行為模式加以描述,而您有沒有想過慣常行為意味著什么?“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輩子好人難”,同樣的道理,想表現(xiàn)什么想掩飾什么在短期內是可能的,但是長期則非常困難。我們常因一件小事改變一生命運的故事而激動,請不要上當,這件小事一定不是所謂的“偶然”,而是長期積累的“必然”。所以不要羨慕一夜成名,那些為之付出的努力只是為了傳奇需要而隱去。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人格,一個人長期、穩(wěn)定的綜合特征。
設計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需要掌握的是人的心理特征中重要的非全面的、穩(wěn)定的非經(jīng)常變動的心理特征,這樣的心理特征才便于制定計劃。所以,在人格的定義中,作者認為下面的定義更適合用于分析:人格是個人相對穩(wěn)定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總和,包括個人能力、氣質、興趣、愛好和傾向性等。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個人因素都會通過人格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可通過分析人格因素,大致了解員工的整體情況。
為何可從人格較全面地了解一個人?我們可以通過理解人格的起因來回答這個問題。
解釋人格起因,有幾種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以下觀點:第一,遺傳觀。幾乎所有的人格心理學家都以某些遺傳因素作為理論基礎,認為它是人格產(chǎn)生的部分根源,只是各學者對遺傳以什么方式影響和影響的程度如何有差異。對此天賦說和經(jīng)驗論兩派有激烈的爭論,天賦說認為人的某些重要秉性由遺傳決定,而經(jīng)驗論認為個人的主要秉性由經(jīng)驗作用形成。根據(jù)遺傳觀,可以通過人格了解一個人的自然屬性及家庭背景。第二,社會文化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人格是人們扮演各種角色的綜合體,社會對每一個角色的可接受行為都作了限制,如果不遵行這些規(guī)范,就會面臨某種社會壓力。文化強烈地影響著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們的行為方式,每位學者都承認這一事實,但是他們強調的程度不同。根據(jù)此觀點,可以通過人格了解一個人曾經(jīng)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的環(huán)境。第三,學習論。強調學習論的理論學家是經(jīng)驗論的代表,認為人格是別人對自己生存行為進行獎賞的結果。受到獎賞的行為易于持久,而受到忽視的行為就會消失。人格的形成可以通過控制獎賞來加以制約,認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根據(jù)此觀點,可以通過人格了解一個人的學習經(jīng)歷和工作經(jīng)歷。第四,存在——人本主義。持該觀點的人對人格的起因采取輕視甚至忽視的態(tài)度,他們更看重存在意味著什么,而不是為什么存在。根據(jù)此觀點,可以通過人格了解員工現(xiàn)在的狀況如何。第五,潛意識機制。認為行為方式的根本起因是潛意識,探求它們非常復雜,需要一套復雜的方法。該理論與存在——人本主義相對立,它關注尋找行為的潛在起因。根據(jù)此觀點,可以通過人格去發(fā)現(xiàn)一些影響員工的潛在原因。
以上觀點幾乎在每一種人格理論中都有體現(xiàn),所以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作為人格的起因更為合理。關于人格的起因,可以概括為:遺傳、學習、文化——社會、自我意識、特質和潛意識機制。
通過了解人格的起因,可以進一步地理解為什么人格因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它較全面地反映了一個人的特性,是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