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刻葫蘆 文/王文元
刻葫蘆是一門誕生于蘭州,而后風靡全國的民間技藝。從清末到今天短短100 多年間,蘭州刻葫蘆不僅贏得了全國各地民眾的喜愛,而且傳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蘭州文化大使”。葫蘆在民間諧音于“福祿”,加之葫蘆多籽,在民間往往象征著多子多福。同時,民間傳說伏羲和女蝸遇到大洪水時,躲在一個大葫蘆中才得以逃生。故此,在民間,葫蘆也是健康長壽的象征。
蘭州刻葫蘆始見于清光緒年間。民間傳言,當時有個姓王的裁縫最先開始在葫蘆上進行雕刻。王裁縫在工作之余喜歡寫寫畫畫,于是就找了一些蘭州特有的“雞蛋葫蘆”進行雕刻。雞蛋葫蘆外表呈土黃色,光滑圓潤,形狀橢圓,如雞蛋般大小。起初,王裁縫嘗試在雞蛋葫蘆上雕刻蘭花之類的花花草草,未曾想?yún)s受到人們的喜愛,于是人們開始效仿這種刻葫蘆的技藝。
到了民國初年,民間藝人來銀娃、王洪儒(有人考證叫王鴻平)在葫蘆上雕刻刀馬人物和戲劇臉譜,并且進行銷售,這是蘭州刻葫蘆的起步階段。也就在此時,一位叫李文齋的秀才出現(xiàn)了,他對蘭州刻葫蘆產生了深遠影響。李文齋本來是一位秀才,清末廢除了科舉制度,秀才也就沒有什么用處了,李文齋為了謀生,便鉆研起葫蘆雕刻。李文齋飽讀詩書,他雕刻的主要內容自然也離不開他熟悉的“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及各類掌故。他刻的葫蘆完全套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技法,尤其講究線條。因此,他雕出的葫蘆大受文化人的喜歡,蘭州刻葫蘆自此成為文人雅士的案頭把玩之物,也就是現(xiàn)在收藏界說的“文房清玩”。然而,這樣一位“葫蘆大師”的結局卻異常凄慘。民國時,蘭州警察局長沈勤康讓李文齋刻葫蘆,但卻不愿意掏錢,結果被拒絕。不久,李文齋就被警察以“私販大煙”的罪名逮捕入獄,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死于非命,年僅50 多歲。這段情節(jié)在甘肅省話劇院排練的話劇《蘭州老街》中給予了充分的表現(xiàn),成為舊時代民間藝人遭遇的一個縮影。1914 年,安徽人張廣建控制了甘肅政局,在張廣建的倡導下,蘭州刻葫蘆開始逐漸走出蘭州,成為甘肅官員進京辦事的見面禮并進一步成為官僚士紳互相饋贈的禮品。市場需進一步推動了蘭州刻葫蘆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也成為蘭州刻葫蘆騰飛的契機。市場的看好也逐漸帶活了民間藝人,上世紀40 年代,蘭州刻葫蘆涌現(xiàn)出了阮光宇、王德山 、王云山、陳唯一等高手,這些人和他們的傳人基本上構成了今天蘭州刻葫蘆的藝人分布格局。
新中國成立后,蘭州刻葫蘆從民間單人摸索,開始轉向了集體研究創(chuàng)新。1954年,成立了蘭州市特種工藝美術社,專門從事刻葫蘆的制作。1959 年,蘭州刻葫蘆首次出口海外,行銷于社會主義國家,年出口量達1100 多件。到“文革”期間,蘭州刻葫蘆受到了嚴重摧殘,80 年代逐漸恢復了生機。此時,蘭州刻葫蘆藝加次,間,許多人開始離開單位,自己下海創(chuàng)業(yè)。
時至今日,蘭州已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民間藝人。老一輩的藝人有阮文輝以及已經去世的陳唯一等人,年輕的有陳紅、張紅、齊鴻鳴、王小弟、呂崇輝、張偉厚、齊鴻楓等人。其中阮文輝創(chuàng)造了針、刀并舉,用刻、鏟、刮、磨相結合的技法來表現(xiàn)勾勒、點剁、渲染、皺擦等中國畫的畫法,進一步豐富了蘭州刻葫蘆的表現(xiàn)手法。張紅和齊鴻鳴是年輕一代葫蘆藝人中的佼佼者,張紅長于線刻,而齊鴻鳴則在面刻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葫蘆創(chuàng)作中率先采用了“點雕”的方法,用輕重濃淡不同的點來展現(xiàn)物體的遠近高低。從雕刻手法上來說,現(xiàn)在的蘭州刻葫蘆有兩種形式,最流行的一種是白描,就是用線條在葫蘆表面上勾勒出各種山水、花卉和人物,再涂上墨,讓線條的走向充分地顯示勾出的畫面,業(yè)內稱之為“描寫”。其二是鏤空,這種技法使用的比較少,主要用在蛐蛐罐上,究其原因,是受葫蘆自身的條件所限制。業(yè)內都不贊成在葫蘆上打眼,因為葫蘆的自然狀態(tài)被打破后,非常容易摔碎。如果到了南方,非常容易生霉卿惑染,不易保存。
葫蘆是自然的產物,形態(tài)各異,有的清秀,有的平穩(wěn),有的富態(tài),有的厚重。在雕刻葫蘆時,民間藝人根據(jù)視覺效果,輔之以相應的內容,比較飽滿的葫蘆上雕刻喜慶內容,如《百子圖》、《歡天喜地》等;比較清秀的葫蘆上雕刻仕女等內容,如《金陵十二釵》等;有些葫蘆長得比較小巧,吉祥如套的內容就比較適合;有些形狀比較獨特的就適合雕刻佛教題材,如疙腐葫蘆上雕刻的《五百羅漢》。一個好的匠人往往可以因材使雕,把中國文畫的清雅和自然結合在一起,人工技巧和自然造化巧妙結合,巧奪天工。
發(fā)展到今天,蘭州刻葫蘆基本上形成了線刻、素描、點雕三種表現(xiàn)方式,一些民間藝人更是觸類旁通,充分發(fā)揮葫蘆的線條,把國畫的工筆和寫意融合進去,賦予刻葫蘆以強大的文化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