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修學佛法,起步必須“三皈依”,皈依佛,法,僧。就猶如“要想大學畢業(yè)”,先要“入小學學習一樣”,所以“三皈依”是“佛教大學”的“入門基礎”,沒有“三皈依”,不是佛教弟子,只是佛學愛好者。
(一)皈依佛
初皈依佛,志趣大道,大道為何?如來自性,本來面目,皈依佛始,千劫萬劫,矢志不渝;
如此皈依,皈依佛教,佛的教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此等皈依,大道方成。
然有佛子,根基不同,初皈小乘,苦集滅道。然志大道,若不志道,只爬小山,怎達珠峰?珠峰喻道。如此皈依,皈依不真,眼無珠峰,怎達珠峰?佛子慎思!
如有佛子,修學途中,遇到儒學,遇弟子規(guī),執(zhí)著于此,迷失珠峰,儒學非錯,助我基礎,畢竟基礎,志在高樓,有生之年,怎執(zhí)于基?
如有佛子,修學途中,有微神通,或有附體,執(zhí)著于此,忘皈于佛,忘皈菩薩,迷失自我,苦不堪言,可惜慧命,遙遙無期,追問原因,始皈不真,因若不真,果必迂曲。(待續(xù))
(二)皈依法
初皈依法,成佛之法,了義之法,大乘之法,珠峰之法,非小山法,盯準目標,矢志不渝;
如有佛子,根基不同,階段不同,初學小乘,只是過程,必須經過。根基高者,不能執(zhí)此,如若執(zhí)此,忘記珠峰,誹謗大乘,造業(yè)甚大;如若自恃,驕狂我慢,障道修行;
如有佛子,初遇西學,心靈成長,教練核能,內觀之學,執(zhí)著于此,忘記珠峰;
如若皈依,只是借鑒,沒有皈依,可以理解。
如有佛子,途遇儒學,傳統(tǒng)文化,學弟子規(guī)。志在珠峰,則筑基礎;忘記珠峰,則志小山,浪費時光,效率低下,進步緩慢;
我之佛子,牢記三皈,志在珠峰,莫學小貓,釣魚蝶擾,忘記目標,珍惜時光,精進修行,待到峰頂,一覽山小。(待續(xù))
(三)皈依僧
初皈依僧,皈善知識,慧命之師,引路之師。如人行路,去一目標,沒有指引,
怎達目標?雖說末法,邪師眾多,然修行人,不可因此,增長驕狂,不尋良師,
良師難求,得師道成。即使凈土,也需有師,只要修佛,必有僧寶,即善知識,
失此基礎,怎是三皈?三皈不滿,佛道難成。
皈依僧者,需遇緣分,需參訪眼,謹記佛語: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慎重慎重,雖說慎重,謙卑之心,尋師之心,常隨其身;沒有師時,謹記佛語: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權宜之法,戒急戒緩,定慧增上,還需有師。
皈依僧者,成佛之師,了義之師,究竟皈依。
如有佛子,皈小乘師,若因根基,需知階段,而非究竟。若因機緣,也是階段,而非究竟。如登珠峰,志欲峰頂,引者指中,執(zhí)中為頂,迷失目標。
如有佛子,途遇儒師,途遇道師,心靈成長,西學之師,看似道通,實無結果,
只因其師,還未修佛,志欲珠峰,引者它指,目標不同,怎可皈依?
愿我佛子,起步圓滿,三皈圓滿,因地圓滿,果地圓滿。珍惜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