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需求,你還做什么供應鏈管理?
- 淺論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價值 -
程曉華
2013-8-31
業(yè)界似乎一直有一種誤解,供應鏈只管“供應”的事情,至于需求,那是銷售要去管理的事情。
需求天天變,客戶或者銷售的預測就是扯淡的,訂單也可以改,于是,很多做供應鏈管理的就找到了借口,這是銷售要解決的問題,與俺無關。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供應鏈管理真的就可以取消了,因為沒有存在的意義。
傳統(tǒng)的供應是指采購,然后再加上生產,甚至是物流。然后隨著概念的深入,人們把過去的供應部、處,都改成了供應鏈管理部,好像一下子就與時俱進了。
這其實是對供應鏈管理的一種侮辱。
真正的供應鏈管理,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沒有需求的管理,就沒有供應鏈管理。
S& OP (銷售與運作計劃)講的就是如何通過這個流程把銷售與供應鏈串起來,而且事實證明,那些實施S & OP成功的企業(yè),基本上都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來主導這個流程的。
當年我在IBM的時候,他們把供應鏈叫做ISC,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現(xiàn)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在這里,需求與供應的集成。
后來IBM把我們賣給一家芬蘭企業(yè),我們那個供應鏈總監(jiān)是個學院派,人送“professor”,教授,他老人家有很多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我們基本上都聽不懂,也落不了地,但他給我們起了名字叫DSCM,需求與供應鏈管理,也算是有點東西落了地,至少我們的名片是這么印的,盡管主生產計劃還是在各個產品線的客服那里稀里糊涂地做。
再到后來,我到偉創(chuàng)力任手機事業(yè)部供應鏈總監(jiān),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我們自己的OM(訂單管理)部門,記得當時不僅僅是銷售的、商務的,就連我老板也很緊張,以為我要取代銷售的客戶服務工作。我說不是,我必須要有專門的需求管理部門,它是銷售與供應鏈的接口。說白了,我們不能被動地接單,我們需要主動出擊,第一時間接觸客戶的原始的訂單、預測,并經過我們自己的數(shù)據分析、挖掘(我搞的PLC,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分析模型),然后跟客戶、銷售共同制定主生產計劃,也就是供應計劃,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減少生產、采購、物流計劃的改變次數(shù)與幅度,在提高庫存周轉率的同時,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盡管我們說,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但這不是頻繁地修改作業(yè)計劃的理由,這其實是個供應鏈計劃管理的水平問題。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計劃永遠不變,但關鍵是看你怎么變,需求一有風吹草動,你的計劃就跟著變,那就不叫計劃了,那是馬后炮。
所以我說,“盡管預測永遠是錯誤的,但這并不排除你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判斷”。而恰恰這個判斷,是很多公司的供應鏈管理部門所缺乏的一種能力,因為這需要跟銷售、客戶、生產、采購、供應商的整體協(xié)同,這是需要做大量的數(shù)據分析、基礎管理工作的。
很多人問我,您能否講的更詳細一些?譬如說給我們個竅門或者具體的方法之類的,讓我們很快就學會?我的回答往往是,第一,做供應鏈管理,投機取巧是不成的,這種想法很有害;第二,供應鏈管理,一半是技術,一半是管理。即使我寫的書《制造業(yè)庫存控制技巧》,那說白了,也不是什么技巧,而是需求與供應鏈管理一系列流程控制點的集合。
這兩年服裝行業(yè)的庫存問題一直很多,典型的如美邦、凡客誠品、李寧等,我在不同場合參加過很多討論。他們上了很多IT系統(tǒng),應該說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投入很大,包括提高需求的透明度,但為什么庫存還是居高不下?說白了,那還是一個需求與供應不匹配的問題,也是一個供應鏈管理的判斷與決策能力問題。都說最終的業(yè)績來自于流程、組織、IT的輸出,但其實流程、IT很簡單,隨隨便便找個管理咨詢公司就可以照貓畫虎,搞起來不難,就那么點事兒,但供應鏈組織的決策與判斷能力,那才是最關鍵的,說白了,那還是是人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這個管理,其實不是別的,就是對整個需求與供應的決策與判斷力。而決策與判斷,其實也是一種預測,是預測就會錯,但這沒有關系,關鍵的問題是你敢不敢去犯錯誤,是不是善于犯錯誤,錯了多少,錯在哪里。
一個不敢于犯錯誤的供應鏈管理組織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作者程曉華先生,《制造業(yè)庫存控制技巧》(第一、二、三版)、《CMO-首席物料官》著作者;《制造業(yè)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chuàng)始人、首席講師 ,“TIM-全面庫存管理”首席咨詢師;中物聯(lián)專家委員;混跡制造業(yè)15年,咨詢業(yè)5年,個人網址 www.chengi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