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國強的奧秘
德國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
第一,二戰(zhàn)后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德國人是怎么看待馬歇爾計劃的呢?他們說,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活了過來。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輸血,德國可能就變質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極端傾斜。
第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德國成功的保障。二戰(zhàn)結束后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于確保市場的自由競爭以及市場的有序發(fā)展,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之內發(fā)展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的成功奠定了德國今天的成就。因此,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是是德國民富國強的根本。
第三,德國職業(yè)教育和素質教育世界聞名。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不教太多東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玩得開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識。因此,嚴格來講,德國從中學才開始傳授知識,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學習和思考。大學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來才給你講框架性的知識。德國大學沒有規(guī)定的教材,教材是根據老師的喜好和專業(yè)背景來確定,也就是說我今天想講點什么是根據我自己的愛好和專業(yè)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國大學不允許宣傳納粹思想,這是因為德國過去太疼了,覺得納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讓宣傳。
德國特色在什么地方?
獨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德國最厲害最讓人覺得敬佩的是他們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憲法。德國最根本的成功是把這部憲法當回事。
第一,德國官員是官不聊生。所謂的官不聊生并不是官員活不下去了,而是他們沒有辦法通過權力尋租來撈油水。他們不可能隨便簽字就可以批款,因為這需要議會的辯論、批準和監(jiān)督?;ㄒ环皱X議會也是要辯來辯去的。如果議員在某一個問題上不代表大眾的立場,那下一次選舉他就沒戲了,選民會把票投給另外的人。此外,最讓官員難受的還有無孔不入的新聞媒體監(jiān)督、獨立的司法判決等。
第二,德國《基本法》第20款規(guī)定,德國是一個民主的、社會的聯(lián)邦國家。民主和聯(lián)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解社會國家呢?這就是政府制訂的政策有很多的社會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會公平正義。
這種獨特的社會制度是源于德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政黨即社會民主黨,它主張社會主義。1959年之前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其目標是實行社會主義。1959年社民黨通過《哥德斯堡綱領》,放下了生產資料公有和計劃經濟的包袱,轉而接受市場經濟。
德國另外一個主要政黨是聯(lián)盟黨。聯(lián)盟黨有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兩黨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會就具有政府并不具備的社會救濟功能,因此具有教會背景的政黨更為關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德國是一個政治妥協(xié)聞名的國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相互博弈、妥協(xié)。社會民主黨跟聯(lián)盟黨相互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妥協(xié),于是德國作為一個社會國家應運而生。在德國,總統(tǒng)是象征性的,是議會選舉出來的。德國最有權力的是總理,總理是選舉得勝黨派的黨首。
德國在議會民主的基礎之上,跟別的國家不一樣,議會人數大約為600人左右,這就是特色。為什么?因為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議會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國家,500人以上是獨裁專制國家。奧妙在那兒?因為500人以下可以來辯論、吵架的,可以針鋒相對。如果有兩三千人開會你覺得有可能討論嗎?那是不可能的。德國剛剛邁過民主國家的檻,也就是說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有一點社會主義的元素。
獨特的經濟制度——社會市場經濟
德國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東西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
講社會市場經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紀李斯特的重商主義,直到后來的歷史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強調國家的作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和上述兩者雖然有重大區(qū)別,但是都沒有否定國家的作用。之所以講德國特色,是因為德國確實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紀處在古典主義的黃金時期(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但進入了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卻出現了問題,發(fā)現市場失靈了,之后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大家認為政府發(fā)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即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國并沒有順著這一規(guī)律發(fā)展,而是擰著來。19世紀西方主要國家自由放任主義盛行、主張發(fā)揮市場作用時,德國卻強調發(fā)揮國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張國家提高關稅保護幼稚工業(yè)。為什么?因為德國是一個后發(fā)國家,它需要依靠國家力量來發(fā)展。
20世紀20年代后,大家覺得市場之手失靈,需要政府的另外一只手來發(fā)揮作用,但這個時候德國的弗萊堡大學有一幫法律背景的經濟學家,他們提出了不同東西。他們也承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個時候是有問題的,但也不認為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是合適的,更不認同蘇聯(lián)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他們認為問題癥結是市場缺乏秩序,市場的失靈是缺乏秩序造成的。
瓦爾特·歐肯,還有弗蘭茨·伯姆、威廉·羅普克等幾個人提出一套理論和學說,這套理論學說就是弗萊堡學派。弗萊堡學派的理論實質:第一,強調充分市場機制;第二,國家發(fā)揮警察的作用來維護秩序。因此,戰(zhàn)后德國的主流經濟思想跟全世界西方其他國家并不一樣。除德國之外,凱恩斯主義在西方主要國家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德國的確是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國家。
德國人為什么會選擇市場經濟?這是因為德國有一個體制發(fā)揮了作用,即德國的社會保險。現在我們講“三險一金”、“四險一金”就是德國發(fā)明的。現在的保險制度是德國創(chuàng)造的,雖然最早的《濟貧法》是16世紀英國頒布的,但那是有選擇性的,即有困難的人才適用,而真正具有普遍性、讓全體人適用的是德國人發(fā)明的。
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后,德國首相俾斯麥頒布了三大法律,疾病、工傷、老年和殘廢保險制度構成了現代保險的基石。有了保險之后就有了人身保障,不至于拿起武器搞革命。俾斯麥發(fā)明保險,其目的其實就是保證工人的基本生存,削弱工人階級的斗志,讓他們不再狂熱地搞武裝斗爭。這個保險傳統(tǒng)甚至在希特勒時期也沒有完全中斷。
到1949年面臨關鍵選擇時大家想要安穩(wěn),不想折騰,因為計劃經濟和生產資料公有制意味著一種新的嘗試,意味著就要去冒險,這時候德國的保險主義就冒出來了。多數人不要冒險,只希望按原來的套路走。所以最終選擇了一個新成立的政黨——聯(lián)盟黨,因為聯(lián)盟黨主張私有制和市場經濟。讓人高興的是德國這條路走對了。
事實上,德國并不止兩個政黨,德國有很多小黨,小黨發(fā)揮了獨特的制衡作用。有一個黨幾乎永遠是執(zhí)政黨,叫自民黨,這個黨得票率一般為10%左右,最輝煌的得票率是12%。但這個黨的制衡作用很厲害,它跟哪個黨結盟哪個黨就執(zhí)政,反哪個黨哪個就完蛋。
走中間路線,真正不折騰
1945年聯(lián)邦德國成立之后,首先是由聯(lián)盟黨和自民黨執(zhí)政,聯(lián)盟黨有一個關鍵人物是路德維希·艾哈德,后面是其助手阿爾馬克,他倆是弗萊堡學派的信徒,把弗萊堡學派思想轉化成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以自由的市場競爭為主軸,以秩序為保證。德國經濟從1951年開始騰飛,到1966年才減緩,這15年時間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當初的百廢待興到1966年人均GDP超過1萬馬克大關,德國15年實現的,有的國家用30年都沒有做到。
到了1966年之后經濟驟然下滑,出現了暫時性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就看出德國人民非常厲害了,他們要開始糾偏,因為總是一個黨執(zhí)政不太好,換一個其他黨執(zhí)政看看,這時候給了社會民主黨一個機會,原來是基民盟,右派政黨沿著右邊往前走,人們覺得往這條路走下去,慢慢的會偏得更遠,因此要扳過來,于是換了另外一個黨,這個黨在左邊,扳了一點回來,這意味著德國大部分時間在中間道路上行走。
德國基民盟奉行的經濟政策經濟路線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與前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自稱中間路線。左翼黨上臺之后也要找一個中間平衡點,平衡點一方面是原來聯(lián)盟黨說的中間點到前蘇聯(lián)計劃經濟之間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么,一定遠離蘇聯(lián)中央控制的計劃經濟模式?,F在的事實證明,計劃經濟破產了,但在很多年前我們卻將之視為神圣的東西,不可以觸碰,而德國人早在二戰(zhàn)結束時就知道計劃經濟不行,其實這個東西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弗萊堡學派就已經在批判了,奧地利學派哈耶克寫了一本著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萊堡學派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奧地利學派與弗萊堡學派不盡相同,但兩者都屬于新自由主義的范疇,而且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德意志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黨上臺之后出現了一個偉大人物,這個人叫卡爾·席勒,這個人把凱恩斯主義引進到德國,但并沒有將其意識形態(tài)化去推崇,只是當成手里的一個工具來用。席勒引進凱恩斯主義的初衷是為了糾正弗萊堡學派的偏差。1966年德國經濟衰退,通過凱恩斯主義的總體調節(jié)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經濟快速回升,走出經濟衰退低谷??上?,1972年席勒因為政治原因辭職了。
席勒之所以下臺是因為他反對福利國家過度傾斜,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了,如果往這個路繼續(xù)走下去,今后國家的負擔會越來越沉重,經濟不可能支撐下去。德國從1998年起德國社民黨施羅德上臺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包括現在的政府都在做這個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訴全體國民不要往社會福利國家道路走得太遠,可那個時候所有的政黨包括他自己所在的黨都說要建設福利國家,為什么?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的國際大潮之中,社會福利國家如火如荼的在歐洲建立起來,尤其在英國,瑞典,芬蘭,挪威等國越走越遠,現在都往回收,德國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這與得當的思辨能力有關。聯(lián)邦德國之所以民富國強,是因為有清醒的人指引著國家,同時國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個政黨。他們會給其他政黨機會,讓你做做試試看,不行就下臺。
蛋糕怎么合理切分?
社會福利從1949年建立起來之后,1957年德國開始頒布《反對限制競爭法》,隨后又頒布《聯(lián)邦銀行法》,這兩大法律的頒布標志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德國還頒布了《穩(wěn)定與增長法》,把國家調控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政府職能,明確規(guī)定政府的四大職能:第一,保持物價穩(wěn)定,第二,充分就業(yè),第三,內外貿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礎之上經濟的適度增長。
在四大目標中,歷來基民盟政府把物價穩(wěn)定放在第一位,社民黨上臺之后把充分就業(yè)放在第一位。在社民黨執(zhí)政期間做了很多事,強化各種社會保險,工人參與到企業(yè)里。
在德國辦企業(yè)不要發(fā)愁,政府除了兩樣事情之外不會管你:第一是稅收管理,什么東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稅。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國做公司,能不雇傭德國人就不要雇傭德國人,為什么?一是對工資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參與企業(yè)管理的愿望太強烈。在每個大型企業(yè)里都有一個企業(yè)委員會,由勞資雙方組成。其中必須有一個人由勞方出任的高級人事經理,專門負責人事,裁員需要通過他的同意才可以。
在德國辦企業(yè)不需要批準,只要備案,只要把章程寫好就行。在德國沒有工商、警察、衛(wèi)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錢,吃飯時動不動需要你買單。這對他們來說太不可思議了!
德國首先沒有工商這個部門,要成立一個公司有專門的工商注冊機構,只管注冊,其他什么權利都沒有,而且注冊費用很低,把注冊和登報費加起來,100歐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個警察不可以隨便登門企業(yè),除非受到邀請。衛(wèi)生檢疫的可以檢查食品和餐飲企業(yè),但是必須在收到舉報、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個地方有問題才會進去。
所以在德國做企業(yè)很自由,只要把錢掙了,把稅交了,把工人安撫好就可以了。德國的中小企業(yè)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處。德國法律規(guī)定,超過12個人以上的企業(yè)必須組成企業(yè)委員會,在12個人以下的企業(yè)不用。德國小企業(yè)特別多,多到你隨便轉一個街道,上一棟樓都是小企業(yè),一棟樓里有幾十家公司。不像我們注冊公司只能在辦公樓,住宅樓不允許注冊公司,德國沒有這種說法,只是分有面子無面子的樓,有面子搞豪華一點,沒面子在家里做,因此,德國企業(yè)的經營環(huán)境非常好。
德國實行率進稅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繳稅。德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最高稅率達到58%,這意味著億萬富豪交的稅相當高。如果你是一個億萬富翁就很吃虧,所以大家都愿意做中產階級。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在瑞士邊上的小國列支敦士登注冊,那個國家只繳納7%的個人所得稅,其他什么稅都沒有,全國2.8萬人只有3個人失業(yè),還是不想干活的,有錢不用工作。那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已經超過了德國,國家越小越富裕。
另外聯(lián)邦制國家意味著每個地區(qū)根據自己的特點發(fā)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遠做不好,聯(lián)邦下面有州,中國翻譯叫州,但原文叫國家(State),“國家”里照樣有總理、有憲法,什么都有,州管的是經濟、文化、治安、警察。聯(lián)邦政府只有一個權限即撥錢,這個稅收上來要撥多少錢給地方,除了撥錢沒有任何職能。
德國的領導人,特別是企業(yè)領導人有強大的前瞻能力,這是我們很多企業(yè)家所不具備的。我有一個好朋友原是德國辛克全球貨運的董事長,這個人在美國次貸危機后立即把該公司股份全賣掉。我們問他為什么這么早就能看出來?他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就意味著有可能演變成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有可能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現在聽起來覺得很符合邏輯,但在當時發(fā)生時是否知道才是關鍵?,F在他成了德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商,并且準備在中國投資環(huán)保與網絡教育。
德國人的前瞻意識表現在企業(yè)經營管理和對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國最富的三個州分別是:一個是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北威州,這是德國最富最強大的三個州。巴伐利亞州是以它的汽車制造、化工、電子取勝。巴伐利亞州有寶馬。巴登符騰堡州以中小企業(yè)取勝,當然也有大企業(yè),奔馳就在這個州。最西邊的北威州是傳統(tǒng)工業(yè),以機械制造取勝,那兒有一個魯爾區(q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鋼鐵制造業(yè)非常興旺,到了60年代末企業(yè)就思考如何的發(fā)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無縫鋼管非常厲害,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國家無縫鋼管的質量是超過克虜伯的。再有中小企業(yè),每個企業(yè)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也就是說從60年代開始德國開始思考經濟轉型,從而使德國的產業(yè)長盛不衰,所以德國有很多百年老店、基業(yè)長青的企業(yè)。
德國還有很多東西可講,陷于篇幅我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德國民富國強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國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嚴,政府也有錢為民眾做事,因此,人民安居樂業(yè),官民友好相處,社會一派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