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笙,張靖笙講師,張靖笙聯(lián)系方式,張靖笙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張靖笙 2019年度中國50強講師
數字化轉型、大數據、工業(yè)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區(qū)塊鏈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張靖笙:認知創(chuàng)客教育的必然
2017-02-05 3002

      當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教育方興未艾,我之前對此一無所知,去年十一月在朋友引導下有緣參加佛山教育局的啟蒙培訓至今,經過半年時間的接觸和學習,雖然不敢說有什么很透徹的了解,但是對這種教育的理念和形式也深表認同,隨后自己也不斷投入資金和時間去嘗試和體驗各種Ardunio硬件和傳感器,摸索Scratch和Mixly等軟件,慢慢有了一些體會和想法。前幾天(6月6日),依托這些投入和積累的人脈資源和經驗,在工作室我和女兒創(chuàng)辦了STEM創(chuàng)客教育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目的一方面是源于靖笙自身的研究和探索,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把靖笙做培訓師和咨詢顧問的經驗,云大物移智以及IBM智慧地球的知識與少兒啟智興趣教育的內容做融合的嘗試,作為融合的成果將研發(fā)一些深入淺出的親子課程, 對于這個實驗,我女兒的參與和表現(xiàn)是這項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自然而然也成為這個實驗室的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雖然今年6月6日她才剛滿三歲半。


      2016年5月28日在熱心朋友的幫助下,靖笙去廣州執(zhí)信中學觀摩了第十三屆廣東省中小學電腦機器人活動,在現(xiàn)場看到這些參賽同學們又講PPT,又做操作演示的,那派頭不輸給那些在VC面前做路演的職業(yè)創(chuàng)客。作品就更不得了,Ardunio開源硬件加上各色傳感器、3D打印、六方向機械手、手機APP、WIFI、藍牙,幾乎各種時下流行的高大上技術都用上去了,不再看看會場的標語還真讓人懷疑這還是中小學生的作品嗎?



      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科技應用豐饒時代,可是如果按凱文凱利在《必然》里面所說的,三十年后被人類廣泛使用的科技今天都還沒有被發(fā)明出來,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演繹他們夢想的巨大歷史機遇。一方面各種科技的使用體驗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了,另外一方面時代還需要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前所未有的科技應用,在這樣一個時間窗口,家長對科技發(fā)展趨勢的悟性很大程度上左右孩子們未來的命運,這是我把創(chuàng)客教育定位成親子課程的依據,對,創(chuàng)客教育就需要有家長的參與。如果我們說科技是社會巨大變遷的必然,過去三十年社會的巨大改變已經部分印證了這個必然性,而與此相對應的,基于STEM的創(chuàng)客教育就是教育的必然趨勢。因此對于STEM教育來說,雖然起點很高,可是現(xiàn)實中價格和知識都不是門檻或者說障礙,家長的觀念和想法才是真正的門檻,每個孩子都是夢想的天使,而扼殺孩子夢想的恰恰就是哪些所謂成熟的家長,這些家長往往非常理智地認識到任何一件自己不熟悉的新生事物這不行那不行,眼里看到的是這問題那問題的各種障礙,而非目標和夢想。如果說過去這樣的家長只是磨滅了一些天才,而今天和明天的家長再這樣做,是無異于封殺了自己家庭和孩子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前途。

      很多人會說,孩子考上大學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今天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應試教育上的問題,前幾天也正好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關于應試教育的好與壞爭議多年了,學生讀書是為了考試,這是自隋朝開辦科舉一千四百多年以來國人習慣性的認識,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考試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所起到過的巨大貢獻,起碼對于社會公平競爭也是正面的推動,而另外一方面,高分低能、缺乏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也的確是當前中國教育不盡人意的地方。而我想說的,恰恰是我們過多地把接觸前沿科技的責任押在大學這個環(huán)節(jié)了,大學幾乎就是高科技的門檻,如果不能邁入這個門檻,后面的人生基本上很難有機會參與到科技進步的創(chuàng)新活動之中,充其量只能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而當今人類的每一個夢想和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大學也因此可以等同成夢想的門檻。


      反觀我自己成長的道路,雖然我中學就讀在本市最好的名校,但應該說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只是一個天資平庸成績一般的孩子,因此什么計算機啊科學實驗啊航模啊之類的興趣組和我是無緣的。不是我不感興趣,是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條件有限,學校這方面的設施不能容納太多學生的使用,因此能有資格參與的同學都是學習成績比我好的,因此作為非典型的普通學生,我對于科技的體驗往往只能是教科書中那些崇高的描述,其余近乎無知,有個笑話可以說明。高考前為了填報志愿的問題,父母帶我去找班主任請教,班主任說現(xiàn)在計算機很熱門,以后好找工作云云,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學計算機會不會讓人變傻了,我當時也不知道計算機具體是什么東西,只是認為也就是個機器,整天和機器打交道的人應該會慢慢變傻的。而一年之后幾乎我就為這句話自抽耳光了,因為從大學一年級學習了Basic并經過比較多的上機體驗后,我居然不知不覺就沉迷起計算機來了。這里可能要補充說明一下,我是1991年上的大學,當年計算機可是很貴的,我開始真正使用計算機是源于華南理工大學二十七號樓那間微機室,那年18歲。從18歲到22歲,我完全是通過興趣驅動的狂熱自學,從考初級程序員,最后到大四通過水平考試成為高級程序員,這當然是后來成為IBM顧問的基礎。我想如果我有條件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能接觸到計算機和一些相關知識,我后來的人生會有多么大的不同啊,對IT的悟性和成就也應該大不相同了吧。

      從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人生對于探索興趣最濃厚的階段恰恰并不在大學,反而是五歲到十四五歲的少年時期,因為少年就是一個愛發(fā)夢的年紀,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成長到不怎么發(fā)夢、很世故和現(xiàn)實了,孩子天性中的創(chuàng)造心好奇心其實已經退化了。近年我作為商業(yè)講師,也做過不少的成人培訓,發(fā)現(xiàn)最難的地方不是在知識的講授和呈現(xiàn),而是在于興趣的激發(fā),成人教育的規(guī)律是沒有興趣基本上就是沒有效果,而啟發(fā)成人興趣這方面往往很難,因為如果不是有要解決生活中或者職場上的現(xiàn)實問題或者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事業(yè)機會這樣學以致用的明確動機,是不會有太多國人愿意回到課堂認真聽課的,往往很簡單的借口就是沒時間,其內在原因還是沒興趣。對于很多成年國民來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活到老學到老”是知易行難的事情。


     回頭再看看圍繞高考而設置的教育體制,高考為了體現(xiàn)普遍的社會公平,是不會依據學生個性實現(xiàn)差異化的,這樣也決定了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的知識體系趨向重復和同化、僵化和教條。去年我和教育局的朋友聊到這方面,她說很可憐現(xiàn)在的孩子為了高考讀書都快讀傻了,這個也反應了應試教育對于個性和興趣的扼殺。高考作為社會進階的渠道,這在高等教育資源還供不應求的我國無可厚非,可如果所有的寶都賭在高考上就是大錯特錯了。前些年,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在公開發(fā)言中拷問,到底什么推動人類進步的基礎性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現(xiàn)在是由中國人做出來的,中國人雖然很聰明,可現(xiàn)在影響人類生活的科技創(chuàng)新大多還是源于美國也的確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包括STEM教育,也是來自這個國度。雖然我對美式教育沒有直接的體驗,不過從旅美親人分享的一些資訊,我看到美國家庭對于尊重孩子們異想天開的興趣是遠遠超過我們的,美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體驗一些可能我國大學生才初次接觸的前沿科技成果,美國家長也愿意投入很多的時間和資源參與到孩子們創(chuàng)新探索的興趣活動之中,這不才是培育創(chuàng)客最自然的土壤嗎?反觀我國很多家長,只會計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成果),卻以各種理由逃離孩子學習的過程,言傳不如身教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把自己不做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種既滑稽又可笑的心態(tài)又能培養(yǎng)出怎樣知行合一的人才呢?一個對創(chuàng)新沒有包容心和真切行動的家庭,能產生有創(chuàng)新情懷和能力的孩子的概率有多高呢?我們不能老迷信奇跡的發(fā)生,大部分情況下遵守常識才是真正的道行。創(chuàng)新已經關乎到國家的命運,而創(chuàng)新的土壤還是離不開社會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共同培植,如果今天我國大多數的家長還把所有教育的責任都以各種表面成立的理由推到學校的身上,而不是自己參與其中、與時俱進行不言之教,這恰恰是創(chuàng)新在我國民間雷聲大雨點小的根本原因。



      雖然現(xiàn)在STEM教育很潮,但我認為STEM教育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賣弄和不切實際的哇眾取寵,STEM教育應用各種科技元素啟發(fā)孩子們的夢想和興趣,其目的和意義并不應在于讓孩子們掌握這些器具的本身,而是通過這些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能更好地洞察和了解大自然的手段和方法,讓孩子們更加真切地領略和體悟大自然的天高地厚、廣闊無垠、大美無言,這才是興趣真正的源泉。

       因此,靖笙認為,創(chuàng)客教育的必然歸根到底還是在于自然而然。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