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網(wǎng)上季羨林先生的兒子季承的博客文章——《父親顛撲不破的成功“公式”》。一看,完全就是一篇鉆石法則運用的經(jīng)典。而且,里面還講到了一個特別的套路,為概念下定義的方法:數(shù)學公式法。季羨林先生成功的公式是:成功=天資+勤奮+機遇。
好文章,轉錄如下,供同學們研讀學習。
附錄:父親顛撲不破的成功“公式”(作者:季承,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
關于人生的成功,父親總結出一個公式:天資 + 勤奮 + 機遇 = 成功。這可見他的文章《成功》。
這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也是很多人的經(jīng)驗之談。
父親算是一位成功者。他的天資,與生俱來,經(jīng)久不衰。天資,我覺得應該包括記憶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等等。只能記憶不能理解,當然算不上什么天資。然而,如果只能理解,但缺乏記憶力,問題很快明白了,書也讀了很多,可丟手就忘,那算什么天資。再者,有了記憶力和理解力,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力,不能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對學術研究和社會的發(fā)展就沒有貢獻,那記憶力和理解力又有什么用處? 應該說,記憶力和理解力父親均兼而有之。譬如,他兒時記誦的詩詞歌賦,到老年時仍能隨口而出;兒時師友的名字也能永記心間,甚至某次過節(jié)演出的戲目、演員的姓名等都能記憶如新。當然,重要的是,他在學術研究上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至于勤奮,父親也是出類拔萃的。勤奮,我覺得應該看一個人一生用于學習、研究和工作上的時間有多少。人的一生,如果按一百歲計,應該先除去20年的成長時間,再除去5年的老年期,在余下的75年里,要有三分之一睡眠時間和三分之一的活動時間,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 也就是只有不到25年的時間可用于學習、研究和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勤奮的人,工作時間就應不少于25年。但是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父親是勤奮的,但是他一生究竟工作了多少時間,很難統(tǒng)計??梢赃@樣說,人的勤奮程度與接近25年的距離成正比,越接近,越勤奮。當然,還要加上一個因子,那就是成果。如果你25年都在工作,卻沒有任何成果,那也算不得勤奮,只能算傻干。
至于機遇,那是因人而異的。機遇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因素,沒有機遇,是不能有成功的。但有一點也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有機遇,在這一點上,大家是平等的。不要怨天尤人。當然,一個人一生中,重大機遇是很少的,幾個而已。那么,為什么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成功人士呢?這取決于你有沒有能夠認識機遇并抓住機遇的能力,這就是必要條件。所謂“成功只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對于父親,重要的機遇是:6歲時進城寄居叔父家;24歲時去德國留學;35歲時被推薦到北大任教。對于這三個機遇,他不但抓住了,而且也是有充分條件和準備的。充分條件只是因為他是一個男孩,而準備則是他優(yōu)秀的學習和研究成績。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父親總結的這個公式是無可厚非的,也是顛撲不破的。
無獨有偶,李政道先生也總結過幾乎同樣的公式。那也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他是天才和勤奮的,而他的機遇只有兩個,就是:遇到了識才的恩師吳大猷先生;遇到了物理科學史上難解的重大課題。只因為他是有條件和有準備的,所以他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