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張弓者,必欲其平天道,璇璣運而七政齊,四序而五行代,調(diào)綱維莫名其妙要,歸于至均而已。道祖即張弓之易見者,而譬之高、下、有余、不足,又復虛擬其名,以況其理也。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不然,是以有己常欲有余,在人常若不足,能以有余奉天下,是欲萬物各得其所者也。
是以圣人為而恃,功成而不處,其欲不見賢耶。
舉圣人以為承天者,法不欲見賢,不欲自著其賢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言柔弱之道,易知而難行。以啟下文也。
是以圣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容一國之垢,所謂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者也;能以一國之不祥為己憂,所謂一夫不獲時與之辜者也,此皆用柔之道,反委曲言,一言之間,亦有柔弱之道。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怨,安可以為善。是是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
此言為善者,必忘人我,而貴反躬也。怨之成也。常由責人而不責己,故積小以至大。茍不知自責,則雖解大怨,必有余怨。未能懲忿窒欲,安可以為善。契,約也,交易者。一約而二分之,執(zhí)以為信,以己度人心,理于二,反己而無怨于人,圣人之宏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主也。徹,通也。有圣人之德,則稱物平施,權(quán)衛(wèi)任我,故司契無其德,則恩怨必求其爭明,斤斤以明通為尚,天道無私,為善者其知勉矣。
小國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示小國以自強之道,而欲返樸還淳也。器多而不用,則糜費節(jié)矣。重死而不徙,則民志堅矣。舟車所以致遠,甲兵所以禁亂。不乘,不陳。言民瞻依而誠服,無所用此耳。非謂可盡廢也。結(jié)繩而用,返乎太古,是以裕大豐亨,風俗淳美而不患于民寡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此章勉人約德而廣業(yè)也。信,誠實無偽。美,悅?cè)寺犅?。善者,納言敏行。辯者,易言多咎。知者,達于見以為奇而已。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積,滯于私也。圣人之心,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夫何積?為人以善及人,與人以惠加人,愈有愈多,德業(yè)無損于己,而性量益增也。天以利萬物為心,而圣人體天之心以為心,故其無心而成化,與天同不害,不爭盡人性物性者無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