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以欲靜天下自正。
道體無為,而其用至廣,《中庸》所謂費(fèi)而隱也。侯王能守之,則全體大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謂太平,久而燕樂興鎮(zhèn)以無名之樸,而民果返樸還淳,則欲作者,亦將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強(qiáng)民,而天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尚仁為之而無以為,尚義為之而有以為,尚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shí)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見,為德無為,為之以主治者言,無以為,有以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爭之狀,仍執(zhí)固亂治也?!稌吩唬簛y臣十人,道該全體大用德,則有淺深分量之不同,仁義禮專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無為,而民亦無由測其所為,蕩蕩難名者也。下德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為,形格勢禁者也。仁義禮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于慈愛,故尚仁則百姓日用而不知,義主于斷制,故尚義,則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禮,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嚴(yán)密,故禮之至者,民莫之應(yīng),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見,蓋世運(yùn)遞降,人心因之,仁義禮今古不易,而其播為政教,則詳略損益之分,理勢所趨,不能強(qiáng)齊,由太古逮于今,政教有加,而風(fēng)氣未必古,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氣數(shù)之適然,非謂仁義禮之可以偏任也。禮以忠信為本,故忠信薄而禮教尤先前知,亦道之發(fā)皇而偏尚,則反陷于愚誣,寧厚毋薄,寧實(shí)毋華,去取之間,必務(wù)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勝而反復(fù)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義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極也,不貳之意。谷,江海之屬;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發(fā),決坼。蹙,危躓也。言天地萬物無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貴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數(shù)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致與致之之致,同言推極其至也。數(shù)車,璣輪天之所以旋運(yùn)也;無車,無車之真形。碌碌,主角。落落,不同群也。承上文言至一之道,非可泥象滯形。夫至一者,莫如天,天運(yùn)旋樞,數(shù)度無忒,然究其所以然,實(shí)惟一氣運(yùn)行,非實(shí)有車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純一,是以執(zhí)貴賤之形,自高則碌碌如玉,自賤則落落如石,致一者,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dòng);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反,復(fù)也。人知以動(dòng)為動(dòng),而不知反本還元正道,之所以動(dòng)而無動(dòng)也。弱,致柔也,人知以強(qiáng)為用,則不知專氣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窮也。有者,道之跡;無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若存若若亡,猶言可有可無,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彰;若退,斂擁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詩曰:有夷之行;若類,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納污,本廣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歷在神明,不務(wù)外以求知也;質(zhì),直忠信也;若渝,變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之士所能知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六句又推廣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隨時(shí)處中而無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發(fā)之中言,參諸物情,稽諸道體,隱微不可見者,實(shí)充周不可窮,隱于無名,本無可名也。善貸給萬物而不匱也,且成化功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