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靜字訣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中華道家修煉法,以及修習(xí)道家功法的實際需要,特將中華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于此。 1.靜功總說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cè)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dǎo)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chǔ)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于 最高級的功法。修煉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于此可見。
2.靜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煉身體內(nèi)部的精、炁、神,外部 的姿式動作,并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 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臥(側(cè)臥為宜) 均可,要求:
①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②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于內(nèi)。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nèi)聽。內(nèi)聽之義,非在于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nèi)注,以便收心人靜。
③口須塞兌。
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腭。因為上腭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⑤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yīng)當(dāng)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后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3.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①身靜。 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并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松,甚至感覺舒適,不愿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jīng)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②心靜。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后,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jīng)完全進入虛無狀態(tài),這樣就是內(nèi)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③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后,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干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斩豢眨卸挥?,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nèi)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diào)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xué),由身靜之后,進一步培養(yǎng)心靜,又以為心靜并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xí)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xí)之外,往上并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誤認(rèn)為做靜功偏于性功,對于命功沒有關(guān)系,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筑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nèi),成為一部修煉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于是通過靜功筑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靜功與氣功
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么功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未必就能符合“靜”的原則。試看社會上各處所流傳的氣功,多數(shù)功法都要運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導(dǎo)動作,或者用意念引導(dǎo)行氣,或者動作、行氣、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見氣功的法門雖多,總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氣的動作。靜功則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動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動作,就失去了“靜”的意義。這樣對比而言,靜功比氣功的起點要高。許多氣功把靜功作為本派功法的最上層功夫;而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靜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見,靜功和氣功在層次上存在差別。
靜功和氣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氣功做得好的,能夠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舊病不愈,反會增添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yī)藥難愈的病癥;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大的效驗,絕對不會又添新的毛病??梢姎夤κ怯欣斜?,而靜功則是有利無弊。有些氣功,雖然也有靜坐法。但就其本質(zhì)而言,氣功的靜坐法,不合道家靜功之原則。氣功靜坐,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里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然說是靜坐,實際上仍然屬于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對于各種病癥的治療而言,氣功的作用離不開靜功,離開了靜功,氣功的效果很難保障。比如胃潰瘍病和神經(jīng)衰弱,如果不用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能有切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也完全能夠痊愈。這是實際的經(jīng)驗,而且經(jīng)驗不在少數(shù)。近些年來治病效果較好的氣功,實際上總是包括有靜功的作用在內(nèi),于無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guān)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認(rèn)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復(fù)健康的主導(dǎo)作用,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氣功和靜功不可分離,練過氣功的人士,進一步深造修煉筑基之靜功法,對于身體的健康長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將會登上一個新的階梯。
靜功與日常生活
修煉成就的高低與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煉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茲將其中較為主要的地方,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 1.環(huán)境的喧寂 凡做修煉功夫,首先應(yīng)當(dāng)選擇環(huán)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間,其次是在郊外曠野之處。鬧區(qū)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適宜。如人聲、車聲、吵鬧聲、叫賣聲、機器轟鳴聲、歡慶鑼鼓聲、音響喇叭聲、戲曲歌聲、小兒哭叫聲等等,要一概避免。這樣就使得耳根清凈,聽覺神經(jīng)不受刺激。
2.空氣的穢潔
做功周圍的空氣,應(yīng)當(dāng)十分新鮮,而且以自然氣味為佳。避免一切穢濁氣味,如腐爛氣、發(fā)霉氣、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化學(xué)藥水氣、濃重化妝品氣、農(nóng)藥氣等等,均有妨礙。屋內(nèi)家具越簡單越好,擺設(shè)東西太多,也容易發(fā)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沒有污染,空氣于人有益。這樣就使鼻根清靜,嗅覺神經(jīng)不受刺激。
3.光線的明暗
關(guān)于室內(nèi)光線一事,古代修煉家強調(diào)陰陽調(diào)和,不使偏盛,光線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開始做功,為了利于入靜起見,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內(nèi)油漆、粉刷、壁紙、窗簾等,皆宜用淺淡顏色,不宜用大紅大綠。燈飾照明,亦不宜太亮。這樣就使眼根清靜,視覺神經(jīng)不受刺激。
4.口味的濃淡
飲食調(diào)味,不宜過于濃厚。各種口味,均應(yīng)比平時 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鮮味,也不合適。白煮清蒸宜多. 紅燒煎炸宜少。煙酒之類,最好能夠禁絕,這樣就使舌 根清靜,味覺神經(jīng)不受刺激。
5.氣候的寒暖
氣候條件,對于做功的人影響很大。太熱太冷或者 霉天潮濕氣重時,做功皆難見效。********驚雷閃電之 時,應(yīng)停止做功,以防驚散元神。如果室內(nèi)生有火爐。 不可把門窗關(guān)得太緊,以便室外空氣流通進來,但是又 要防止冷風(fēng)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營養(yǎng)
含有蛋白質(zhì)的各種食物,雖然對于身體有益,但也 要考慮能否消化得了,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營 養(yǎng)品,也要搭配適宜。不衛(wèi)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絕, 不要貪圖一時口腹之欲,損害健康大事。
7.外緣的隔離
專門做功期間,應(yīng)當(dāng)屏絕外緣。但是家庭生活和自 己經(jīng)辦的事情,也要預(yù)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手忙腳 亂。做功期間,親戚朋友要減少會面,外界的事情要盡 量接觸,盡量少接電話、少寫信件、少看電視。這 樣,就能夠使心情安定,神經(jīng)經(jīng)常處于寧靜的狀態(tài),做 功夫也容易見效。
8.思想的寄托
多費腦筋或乏味的書籍,最好不看。帶有復(fù)雜算法及許多數(shù)目字的書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可以隨意閱讀前人的修煉著作、山水游記、神仙故事、筆記小說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養(yǎng)生書籍等類。正當(dāng)做功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體驗上;出外散步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周圍的風(fēng)景上;每次用餐之時,思想就寄托在飯菜的香味上;做太極拳之類的動功,思想就貫注在肢體的運動中。
9.用功的時間
子(半夜11時至1時)、午(中午11時至1時)、卯(早晨5時至7時)、酉(晚上5時至7時)四個正時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剛醒時,做修煉功夫最好,其余空閑時間隨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于一般人而言)。若用臥功,則不拘時間長短。只是在飯飽之后尚未消化之時,不可馬上靜坐,亦不可倒下睡覺,應(yīng)使身體稍微活動,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
10.身體的姿式
做功之時,無論何種姿式,均應(yīng)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臟受到壓迫。另外注意全身盡量的放松,這樣才利于達到完全入靜的境界。
以上十個方面的內(nèi)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專門從事修煉,如能堅持實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長壽命之效驗。
道家吐納訣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shù),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后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于修煉筑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xué)習(xí)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蛞姰愃歼w,或誤人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yǎng)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xiàn)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jǐn)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于世,獻諸同道。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nèi)部之真燕,達到修真養(yǎng)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rèn)為“暴聚則生,炁亡則死?!碧斓厝f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shù)百歲?!钡兰彝录{,就是一種行燕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道家認(rèn)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nèi),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并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于口鼻,下斷于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內(nèi)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dāng)?shù)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shù),亦應(yīng)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tài),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jīng)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nèi)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tài)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cè),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體側(cè),或雙手相疊,置于臍上?;蛘邆?cè)身臥最佳,一手置于頭側(cè)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zhuǎn)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nèi)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于養(yǎng)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贝思础扒f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 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yǎng)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腭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本褪且顺S弥鼓罟Ψ颍心? 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 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如此 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于一念妄生之 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庇终f:“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 使之歸于心?!奔囱詢?nèi)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fù)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fù)鲁鲶w內(nèi)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 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 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xué)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齒,舌頂上腭,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wù)必做到以心領(lǐng)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lǐng)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并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后變?yōu)榉魏粑@根管就逐漸迷塞了?!独献印氛f:“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xué)氣功為什么會發(fā)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當(dāng),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zhí)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fā)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独献印啡眨骸疤斓叵嗪希越蹈事?。”口內(nèi)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yǎng)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lǐng),氣息自回丹田之內(nèi),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于無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經(jīng)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肚f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后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yīng)。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独献印氛f:“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闭嬲嫔襁_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短侠暇齼?nèi)觀經(jīng)》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豹?br />養(yǎng)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xí)吐納,最好結(jié)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眲屿o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shù)者,亦可以此作為內(nèi)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lǐng)炁,以炁領(lǐng)形,終究落于下乘,且于養(yǎng)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贝朔ㄙF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zhuǎn),卻又置之不理,學(xué)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独献印氛f:“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薄疤撈湫?,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nèi)含養(yǎng)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yǎng)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yǎng)炁,應(yīng)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yīng)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最散而不聚。故均應(yīng)避之。應(yīng)持清淡飯食,以養(yǎng)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dāng)風(fēng)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fā)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fēng)。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yǎng)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dāng)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經(jīng)則多說話,入于肺經(jīng)大聲叫喊,人于腎經(jīng)情欲不節(jié),人于脾經(jīng)不愿吃飯,入于肝經(jīng)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yǎng)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 中,只為筑基功法。學(xué)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shù) 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道家女丹訣
女丹活子時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男子八歲腎炁實,發(fā)長齒更;女 子七歲腎炁盛,齒更發(fā)長?!钡そ?jīng)上說,男子以精為腎 炁,女子以血為腎炁,故此男女二者之活子時,各有征候。男子修煉活子時景象,丹經(jīng)言之甚詳;女子修煉活子時景象,古人乏有言者。
《周易·系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薄抖Y》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此天地相合,乾坤動靜,萬物與人,皆此一理。順之則生人生鬼,逆之則成仙成道。女子行經(jīng),每月一度。經(jīng)凈之后,無論何日,必有氤氳之候。炁蒸而發(fā),似昏昏狀,其中經(jīng)脈略動,生機興起。順而用之,可以種子;逆而采之,可以成丹。所謂活子時,合于此也。但是如果靜功修習(xí)不到,身心不能清靜,則難以體會得到。此時靜定用功,就可凝聚先天之炁,不使化為有形濁血。此即女丹下手之功,為修煉內(nèi)丹成功之始。
女丹修煉訣
女子乳房,稱為血元。在兩乳之間,有一空竅,方圓一寸二分,乃為女子丹田之所在。血元生血,丹田結(jié)丹。
功夫就在子午二時,存意乳間空竅之女子丹田。呼吸綿綿,身心大靜。等到活子時“消息”來時,從下元運上女丹田。此中消息,亦如男子?!独幗?jīng)》云:“曉日東升,光痕逗露,運汞配鉛,神炁俱住。積炁本生炁之鄉(xiāng),存神為煉神之路。一陽發(fā)動之處,行子午卯酉之功;百脈通時,定乾坤坎離之位。”(大意是說:拂曉太陽東升之時,一點光痕開始顯露,此時運上真炁配合元神,神與炁都可以凝定不散。積蓄真炁,本是生發(fā)真炁的地方;存養(yǎng)元神,即為修煉元神的道路。一陽發(fā)動之處,行子午卯酉的周天功夫;百脈貫通之時,定乾坤坎離的交泰之位。) 注意此時的所謂“消息”,古人又稱之為“信”,不起指行經(jīng)的時候,《三命篇》云:“如人在外未歸,而信先至焉。”是為真訣。 信來之時,自有感覺。或者腰腿疼痛,或者乳房發(fā)脹,或者頭目不安,或者不思飲食,此即將炁化血之征候。應(yīng)當(dāng)在行經(jīng)之前兩日半,專心用功,收回此炁。如果經(jīng)血已行,則成赤龍(赤龍即月經(jīng))陰精,不可控制,此時亂行妄運,有害無益。又須等到行經(jīng)之后兩日半,以白綾試之,其色金黃,此乃經(jīng)罷之兆。依照前法一樣用功,運上以化之。如此用功數(shù)日,則其經(jīng)先變?yōu)辄S,后變?yōu)榘?,由白而化二為無。此時“斬赤龍”功成,而歸于童體。
女子過了四十九歲左右,經(jīng)事已絕,生機衰退。依照靜功法訣慢慢調(diào)養(yǎng),時間長了,又生血元,恢復(fù)行經(jīng),此為無中生有,返還青春?;謴?fù)行經(jīng)之后,再用前法依樣行功,一斬即化,斬斷赤龍,又回于童體,而司入于仙道。
懶道人曾言:“返照調(diào)息之久,自然真息往來,一開一合,養(yǎng)成鄞鄂,神炁充足,真陽自旺,經(jīng)水自絕,乳縮如男子,是謂‘?dāng)爻帻垺!贝笠馐钦f:女子用功,回光返照,調(diào)息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感覺真息往來,一開一合,養(yǎng)成鄞鄂?!佰炊酢庇肿髹蠖趸蜊村?,《淮南子·淑真》日:“萌兆芽孽,未有形埒垠鄂?!薄段倪x.漢張平子西京賦》:“在彼靈囿之中,前后無有垠鍔?!边@里皆指邊際。道家以之比喻形體,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日:“經(jīng)營養(yǎng)鄞鄂,凝神以成軀?!贝颂幨钦f修養(yǎng)身體。而后神炁充足,真陽自旺,經(jīng)水自絕,乳縮如同童女之狀,是為斬赤龍之功成。赤龍斬絕之后,往上大還丹等等功夫,皆與男子丹法,再無分別。
道家睡功法
道家秘傳睡功法訣,筆者整理為:“東首而寢,側(cè)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龍之盤。一手屈肱枕頭,一手直摩臍眼。一只腳伸,一只腳綣。神不外馳,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
此訣大意是說:頭靠東方而臥(東方為太陽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側(cè)著身體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諺日:學(xué)道不學(xué)道,學(xué)個狗睡覺),又似龍之盤曲環(huán)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于臍眼(丹田)。一只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只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于外物,炁機自然聚集泰定。收斂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體內(nèi)陰陽二燕自然和合凝聚,結(jié)成內(nèi)丹。
睡功起始,應(yīng)當(dāng)先睡心(收心養(yǎng)靜),后睡眼(閉目入睡)。致虛之極,守靜之篤。神炁自然歸根,人于丹田之內(nèi);呼吸自然綿綿,歸于元海之中。此時不必有心調(diào)息,而呼吸自會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機自然降伏。臨醒之時,應(yīng)當(dāng)先醒眼(眼先醒來),后醒心(心生知覺)。然后慢慢展轉(zhuǎn)身軀,方可起臥。睡功做到好處,自可入于大靜,一念不生,心同虛空。其后如果能夠放下身心,靜定一場,還會出現(xiàn)其他良好效驗,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訣,非是一般的小法小術(shù)可以比擬,乃是主靜立極的上乘大道。當(dāng)初陳希夷(陳摶)祖師留其肉身于西岳華山,蔣青霞真人脫質(zhì)升舉于王屋山,都是修習(xí)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時代道家傳有“宴息法”:每當(dāng)夜晚之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視,口無所言,心無所住,息無所促,形無所動。只留些子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爐中一點火種相似,綿綿不絕,若有若無。久久純熟,自可達到“神滿不思睡”的境地。所謂妨礙修煉之“睡魔”,亦不知不覺而消失。
陳摶老祖?zhèn)饔兴γ卦E三十二字,名日“蟄龍法”。其決日:“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日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臥,世無知音?!眳渭冴栕鎺熢鵀橹}詩云:“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臥白云中。夢魂暗人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xué)癡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毙蘖?xí)道家睡功的人們,當(dāng)由此參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