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馬英九召開記者會,炮轟王金平,最終將之開除出黨。此舉已致臺灣地區(qū)的政壇又起風云,表面上看,馬英九此法可以“一箭四雕”。
第一雕,有助于馬英九黨內地位的鞏固。自連戰(zhàn)、吳伯雄退居二線以來,王金平是黨內中唯一活躍在政壇第一線的重量級大佬。長期以來,王金平左右逢源,意見又時有與馬英九相左之處,而且更無退隱之意。這在客觀上就成為馬英飛的掣肘。因此,此次對王金平開炮可以清除老派異己,為自己鞏固力量創(chuàng)造條件。
第二雕,有助于借此刺痛民進黨。一直以來,民進黨在立法院始終對國民黨施政構成困難,而此次王金平案又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密切相關,打擊王金平正好可以借此打擊民進黨于立法院的勢力,從而刺痛民進黨。
第三雕,此舉有助于馬英九在臺灣政壇“立威”、“立德”。一方面,馬英九借助除去王金平之機,可以達到最佳的“立威”效果。這不僅可在黨內引進反響,更可給民進黨以“政治威懾”;另一方面,在“立威”之上,馬英九更能以王金平事件為契機,大肆宣傳,樹立“大義滅親”的仁德形象,展示馬英九不以情深而護短的氣魄。
第四雕,有助于馬英九向立法院滲透勢力。王金平一旦倒臺,更牽進柯建銘,馬英九必將以各種形式向立法院滲透自己的勢力,從而能夠更輕易地影響立法院的進程。
這四雕看似天衣無縫,但是,作為馬英九而言,輕易涉入政治紛爭并非上善之策。而且,對王金平這樣有著復雜背景的元老開火更要警惕“玩火自焚”。
首先,馬英九此舉必然引進黨內分裂,善后極難。王金平在國民黨內樹大根深,況且此次事件之證據(jù)、事實均未完全清晰,黨內對立將不可避免,連戰(zhàn)、吳敦義便與馬英九對意見相左。馬英九如何善后,以彌合黨內分歧,殊是難事,更何況“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昔日宋楚瑜攜高票另組親民黨,使國民黨元氣大傷。雖然王金平已經宣布不會另組政黨,但其影響之深也難免造成黨內之黨,國民黨將如何自處?
其次,對王金平開火也將引進政治上的動蕩,勝負未知。此次開除王金平黨籍牽涉名譽,王金平必將有所反撲,而王馬相爭,勝負未卜。王金平三問馬英九、向法院起訴這些都是反撲步驟。馬英九若以強人政治助推王金平事件,必然引起朝野不滿,也容易將自己陷入王金平相同之境遇;馬英九若靜以待之,話音已出,恐難以挽回,于黨內、于民眾都難以交待。更何況民進黨黃雀在后,必借“馬王之爭”,坐收漁利,這些一切,馬英九又將如何應對?更為重要是,馬英九一舉將自己與王金平、民進黨共同對立起來,其政治風險難以預估,馬英九是否作好能夠“以一敵二”的準備?
第三,此時對王金平開火恐時機失妥。當前馬英九政府在臺灣地區(qū)政局并不鞏固。一方面,民意基礎常有起伏,并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民進黨欲奪八年之失早已是“司馬昭之心”。在這個時機下,政治局勢“穩(wěn)”則于馬英九有利,政治局勢“亂”則于民進黨有利,此為大勢。近年來,借兩岸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起色之機,馬英九政府欲求一“穩(wěn)”尚且不易,而在此時更自毀穩(wěn)定之大局,共中之風險可想而知。民進黨是否會借此重新整合?此事件民意之態(tài)度是否會對王金平有同情?馬英九是否有條件應對亂局?這些問題不知馬英九在挑起“馬王之爭”時是否有所考慮。
張翔對于馬英九政府而言,本可借王金平事件之機,超然于上,兩邊利用。既牽制王金平,又影響民進黨,通過一定的政治手腕調控與利用各派系,以鞏固政權。而今,卻將炮火直指王金平,挑起事端,其政治后果與代價恐難以估量,是否會授人以柄更是難以預計。所謂勝者必先求勝而后求戰(zhàn),馬英九炮轟王金平先求戰(zhàn)而后求勝,可謂多了些政治勇氣,少了些政治精明。雖然機關算盡,但于大勢而言,實屬不智。此次是否會“玩火自焚”,也需馬英九細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