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的舞臺的上,我們不可避免的面臨沖突、矛盾、爭執(zhí)??墒侵T多爭執(zhí)的背后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相左導致的。同樣是一本書,商人從中看到生意,女人從中讀到了愛情,哲人從中發(fā)現(xiàn)了真理,詩人從中悟到了韻律。絕對的客觀似乎是不存在的,在人與人的交往溝通中,客觀均是來自于每個人的主觀。我們的家庭、經(jīng)歷、學識、職業(yè)都決定了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和評價,都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世界,決定了我們心中的客觀。我們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應該也是這么想的,所謂的“以己度人”就是如此了。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通常會認為別人不會加害于他;一個信守若言的人,也相信別人會履行自己的承諾。反之,一個敏感多疑的人,會認為別人總是在算計著他;一個喜歡說謊的人,也總覺得別人的講話中真實的成分有限。
三國的曹操生性多疑,刺殺董卓失敗后,途中逃至與其父結(jié)義的呂伯奢家中。當夜,呂伯奢出去買酒準備款待曹操,獨留曹操與隨行在家中。曹操聽到后院有磨刀霍霍的聲音,并起疑心,與隨行的人講:“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接著更令他犯疑的是家人的對話:“縛而殺之,何如?”此時,曹操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狐疑和恐懼,沖進去不容分說舉刀砍殺,不分男女老幼一口氣殺了八口人。驚魂未定的曹操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卻轉(zhuǎn)身看到廚房中捆綁著一頭正待宰殺的豬,他突然轟然大悟,原來人家是想宰豬款待他們。之后倉促逃走,不料路上又遇見了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呂伯奢疑惑的講:“家中宰殺了豬,我這里又打了好酒,你干嘛這么急著離開呢”。曹操現(xiàn)在又顧忌起呂伯奢知道真相后,告官報復他,又是一刀結(jié)果了呂伯奢的性命。末了還惡狠狠加上一句令人發(fā)指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多疑猜忌、爆裂兇殘,他會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于自己有相同之處,俗話說的就是“推己及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
心理學稱之為“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用來說明在社交人際中主觀將自己的特征、感情、意志強加于他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是一樣的。企業(yè)的領導拉著員工的手,不知疲倦的談論著上市;男朋友拉著女友的手,涂抹橫飛的講述著籃球;家長拉著孩子的手,長吁短嘆的告誡著人生。人際溝通中,我們會傾向于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我們會假設別人也同樣對此報以濃厚的興趣。
另一方面,投射效應影響了我們認知的客觀性,而往往會以自己的主觀猜想和自我假設,認為對方是和你一樣的狀況和喜好。一位失戀后痛不欲生的人,看到了別人和女朋友分手,他就會認定對方一定也是傷心欲絕;一位一心向往著大海的人,聽說有朋友到了三亞,他就會認定對方一定心曠神怡。事實也許并非如此,那個失戀的人,或許是雙方都覺得相處索然寡趣而欣然分開;而那個去了海邊的朋友正是因為壓抑難當而尋求釋放和解壓。如果我們都按照自己的假定和投射去與他人溝通,結(jié)果往往是錯位和失衡的,難以建立融洽的氛圍,無法形成有效的溝通。
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就像是視網(wǎng)膜的“盲點”,又稱為“視網(wǎng)膜效應”。當我們看待外物的時候,在眼內(nèi)視網(wǎng)膜的神經(jīng)束匯集中心處,因為沒有感光細胞而不能傳感視覺,產(chǎn)生盲點。當盲點反饋到腦神的時候,我們卻用其他的視覺成像填充了盲點的位置,使我們看東西的時候,看似是全面的。開車的時候你會有同樣的感觸,在我們通過觀察倒車鏡來判斷左右的汽車和行人時,在車的側(cè)后方是觀察不到的,產(chǎn)生了盲點。同樣,在我們認知的客觀世界中,也存在著盲點,為了規(guī)避盲點,我們主觀上會通過“投射、自我假設”等去填充,從而塑造了我們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一方面知道自己了解的客觀并非客觀的全貌,也無外乎“井底之蛙”的景象,不能投射到推己及人的程度。在全社會經(jīng)濟富豪人物不問出身的占據(jù)所有雜志報刊頭版頭條的時候,還有“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的讀書人情節(jié)恪守價值道義。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他人的客觀也是來自于自我的主觀,要知彼解己的溝通和看待。多去聽取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再向?qū)Ψ浇忉屪约旱南敕?,嚴于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避免以自我的客觀去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四處碰壁,灰頭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