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吃蝦。周末,媽媽買了半斤多的對蝦。煮晚餐時,媽媽就把對蝦放到開水里沸騰一下,變紅了,就撈上來。
原來吃飯,都是爸爸媽媽把蝦剝好給孩子吃,今天媽媽對孩子說:兒子今天成長了,進步了,晚上吃飯,蝦就你自己剝,不要媽媽給你剝了,好嗎?兒子高興地接受。于是媽媽演示了一遍怎么剝蝦。兒子開始吃飯了,吃得也很認(rèn)真,一碗飯吃完,兒子自己剝著吃了三只個頭較大的蝦,表現(xiàn)得很好。
吃飯過程中媽媽多次告訴孩子如何剝才是正確的剝法,惹得孩子有點不耐煩。
大家接近吃完飯,飯桌上蝦還剩下一半沒吃完。媽媽就要求孩子再吃幾只蝦,可是孩子不想再吃了。媽媽又催促了幾次,孩子不高興了。
其實,孩子一天的表現(xiàn)都非常的不錯,一起出去逛公園,有說有笑,一起到菜市場買了蝦,晚餐又改變原來的被動為主動,自己動手,吃得又快又好??墒歉改竻s因為最后一點處理不好,鬧得大家都不愉快。
為了不浪費,而強迫孩子多吃,這樣做,增加孩子的壓力,違背孩子的意愿,導(dǎo)致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把一個愉快的晚餐變得索然無味,鬧得一家都不高興。
教育的度和煮菜的度,實際上是相同的,少了和多了,都不恰當(dāng)。父母的話說多了,孩子就會感到厭煩。不斷的叮嚀和囑咐就是對孩子的不信賴。
贊美永遠是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要讓孩子多吃點,媽媽最好先表揚一下孩子,肯定孩子今天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特別是改變以往吃蝦都要父母剝的習(xí)慣,然后再給孩子一只大的或兩只小的,大家一起吃完,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