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當不上官
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才子李白才華橫溢、聲名遠播,又有政治雄心,為何一直當不上官呢?
這是一個讓人甚是疑惑的問題。
李白有才,而且是有做官的欲望的,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xiàn)“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靖一”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他的政治抱負,。同時,李白也積極努力以尋求步入仕途的途徑。他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xiàn)政治理想和抱負??墒?,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留給下“古來圣賢皆寂寞”的自嘆。
后人對李白的評價有“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力,藐視權貴”,李白本人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但在尋求入仕的道路上,其實李白也曾放下過身段,給人家獻媚。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
李白當不上官,除了生不逢時,與當時封建社會朝廷用人制度有關,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外,李白本人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過于——傲慢。
縱觀李白曲折的一生,也不是沒有機會當官,李白沒出游前,綿州刺史尤陽就很欣賞他,便想推薦他參加科考,但李白卻不領情,不屑于科考。科考是當時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這和現(xiàn)在的高考是一樣的,不屑于科考,縱是滿腹經(jīng)綸,沒有展示的機會,便等于自己堵上了步入仕途的那扇門。這是其一。
李白在江陵結識了受三代皇帝崇敬,常在朝廷講經(jīng)、和唐玄宗私交密切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李白的文章大為贊賞,表示要在皇帝面前舉薦他。李白聽了興奮異常,揮筆成就自喻大鵬的《大鵬遇希有鳥賦》,將司馬承禎比喻為一只“希有鳥”。為此司馬承禎日后見到唐玄宗,從未提起李白,讓他失去了入朝做官的機遇。這是其二。
李白到了長安后,在賀知章的幫助下,經(jīng)常宴請皇室公卿,打通了高層人脈,按理應該得到舉薦了,然而,就因為李白的與人相處的態(tài)度,“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卿貴們雖夸獎李白有抱負,卻沒人去舉薦他。又一次絕好的機會錯過。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讓同僚不勝艷羨,可見這算是極高的禮遇了。供奉翰林雖然只是一個陪侍皇帝從事文藝游賞之事的閑職,但卻是皇帝身邊的人,而且時常可以和皇帝說上話,如果好好把握機會,應該說授實職被委以重任的機會是比較多的,然而,李白在玄宗身邊生活了三年,之后落得“賜金放還”的境遇。問題還是出在李白自己身上。譬如,一次,渤海國給唐玄宗寫了封信,朝廷上下只有李白懂渤海國文字,唐玄宗要他寫封回信。李白在金鑾殿上竟要重臣楊國忠、寵臣高力士為他捧硯、脫靴……
李白再有才華,唐玄宗再欣賞他,如此狂放不羈,時間長了也不免心生厭惡。
李白的傲是隨處可見的,又一次,他打算登華山,帶著醉意跨在驢身上,路過縣街門,縣令不認識李白,十分生氣,派人把李白帶到公堂上問道:“你是什么人,敢這樣無禮!”李白在供詞中不寫姓名,只寫:“嘔吐后曾讓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飯時皇上親手為我調勻肉湯,寫字時楊貴妃捧著硯臺,高力士幫著脫靴。在天子殿門前尚許我縱馬奔馳,華陰縣衙門口,卻不能騎驢而過?”由此可見一斑。
李白自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人格是值得尊重的,但對于處世卻是一個障礙。
有些人有才華有能力,但就是因為持才自傲,不招人待見,失去了與人合作,受人協(xié)助的機會,結果做什么都吃力,甚至,做什么都做不好或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