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活動表面上是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實質上是心理領導,是一種施加心理影響的活動,是對人的心理信息的認知和交換處理,是對人的心性,即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性的識別、理解、引導和干預。也就是說,領導的過程實質上是領導者認知、解讀下級的心理信息,并據此有針對性的發(fā)射出自己的引導干預信息,籍以對下級的心理施加影響,進而主導下級行為,達成領導目的的過程。所以說,領導就是對人心的領導,就是對人的心理活動的認知和管理。如果說領導是以有效方法達成目的的具體行為,是一種處理人與事問題的實踐活動,是運用實際技巧的藝術,那么心理領導就是運用心理技巧,引導和干預人的心理活動并主導人的行為的藝術。一言以蔽之,心理領導就是左右人心的技巧和藝術。好的領導者能夠看透人心,洞悉人性,使性格、能力各異的人才心悅誠服的追隨自己。因此,在領導活動中必須運用心理領導的技藝,這樣才能激發(fā)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匯集眾人的才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
現實中很多領導者都熱衷于用制度加以管理,用權威震懾下級。制度是管理的題中應有之意,制度管理本身并不錯,但制度最能發(fā)揮作用的部分往往是組織規(guī)則的底線,一般領導者了解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一小部分,都只是管理這座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而對水下部分也就是下屬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組織的“心理資本”卻知之不多。事實上制度越嚴密,水面下的部分就越大越神秘,這是制度的缺憾。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因此,領導者必須重視“心理資本”,學會管理和利用“心理資本”。
古代著名思想家孟柯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里的“人和”即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在他看來這才是成就事業(yè)的根本。曾國藩有一句略顯偏頗的名言:“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識人的本質意義就是揣摩人心,把握人心的脈動規(guī)律,即讀懂人心,看透人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的心理狀況和活動規(guī)律;就是要進行心理領導,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和干預。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些長袖善舞者,善就善在會心理領導,能贏得人心,凝聚人心,能讓人樂于為其所用,甘愿為其盡忠效力。從“不獨善戰(zhàn)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的李世民,到“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爛漫”的毛澤東;從位列美國最偉大總統(tǒng)排名第一位的林肯,到“化怨為誼”,獲取人心的二戰(zhàn)偉人丘吉爾;從“將心比心,付出真心”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到“善于琢磨人心,卡準人心”的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們無一不是洞悉人性,透視人心,順應人愿的圣哲,無一不是善于揣摩人心,善于閱人度心,諳熟心理領導技藝的高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那么輝煌的成就,就是由于他們會比平常人更仔細地觀察他人,他們對于人性的洞悉比平常人更深刻,他們駕馭人心的技藝比平常人更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從這些經典人物的經典事例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感知、體悟心理領導的奧妙,因為心理領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運用技巧的藝術,不只需要理論的認知,更需要經驗的感受。
領導者要想取得輝煌的成就,就必須要比平常人更仔細地觀察他人,就必須要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就必須要對人心有嫻熟的掌運力,這樣才能適時地、有針對性地因應下級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才能從心理上折服他們,換得他們自覺的擁戴、積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