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技巧之九宮格
今天談的這個技巧要相對復雜,它其實不是一種純粹‘說’的技巧,甚至基本上不‘說’,而是以‘問’代‘說’。首先聲明一下,這個技巧只適合復雜產(chǎn)品的銷售。
客戶喜歡向給予他權利的人購買。學習銷售技巧需要認清邏輯,放下形式,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今天談的這個技巧要相對復雜,它其實不是一種純粹‘說’的技巧,甚至基本上不‘說’,而是以‘問’代‘說’。首先聲明一下,這個技巧只適合復雜產(chǎn)品的銷售。
在談這個銷售技巧之前,先說一條銷售原則,這條原則就是:客戶喜歡向給予他權利的人購買。這個原則聽起來有點別扭,不過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這事可以從兩個方面說:
1、客戶買你的東西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這當然沒錯。但是很多客戶會有這樣一種心理:不是你的產(chǎn)品解決了他的問題,而是他自己解決了問題,只是‘恰巧’用了你的產(chǎn)品??墒呛芏?span style="color:#000000;">銷售喜歡告訴客戶說,我替你解決了問題,我給你了一個完美的結果。而客戶不愿接受這種說法。很多時候,他明明覺得你說的對,但是仍然不會接受。所以你不能替客戶包辦結果。
2、我在從前的文章中,曾經(jīng)反復強調(diào)過一句話:銷售不是賣,而是和客戶一起買。但是很多銷售人員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強迫’客戶購買,滔滔不絕的解釋,沒完沒了的演示,絞盡腦汁的勸說,最后再一往深情的望著客戶說:你在合同上簽字吧??墒强蛻魰趺礃幽?,他在整個銷售過程中,除了最后簽單,他幾乎沒怎么行事自己購買的權利,整個過程都讓你包辦了。他基本沒參與。這時候他會有一種失去控制的感覺。你在開車的時候,如果感覺車子失去控制會怎么樣?剎車對不對?客戶也會這樣,他一旦覺得是你在操縱進程的時候,他馬上就會停下來,所以你也不能包辦過程。
一句話,你必須把購買的權利還給客戶,因為這本來就是人家的,你不能搶過來。可是問題又來了,都給了客戶,還要我們銷售干什么?
答案是,你帶著客戶向前走,但是假裝是他發(fā)現(xiàn)的路標(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人家客戶發(fā)現(xiàn)的路標)。這聽起來好復雜啊。別著急,因為做起來更復雜。
下面我就詳細介紹一下這種技巧的具體做法,這種做法的實質(zhì)是一種對話的加工模式,它把銷售人員的想法,巧妙的融合到客戶的想法里去,讓客戶得出有利于你的結論。這個技巧是有九個問題組成的。我們先看一副圖:
我們一步步分析一下這個圖的九個方格,為了便于理解,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客戶公司的困難:采購部門制定的采購計劃總是得不到有效的執(zhí)行,成了擺設。客戶(采購計劃科科長)希望解決這個困難。整個談話按照如下九步展開(S代表銷售說話,C代表客戶說話):
R1:先問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S: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采購計劃形同虛設?
C:這個原因復雜了,有的是責任心問題,亂報一通,不負責任,有的是能力問題,不知道應該買的配件到底是什么型號,什么規(guī)格。
確切的原因我也說不太清楚。
在這段對話中,銷售人員首先讓客戶分析造成困難的原因所在,而不是自己直接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客戶會覺得自己被尊重了。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客戶都思考過自己所遇到困難的原因。其次,他所談的東西可能和你的產(chǎn)品有結合點。如果你一開始就告訴客戶答案,他會覺得那是你的東西,不是他的。他會失去主導的感覺。即使你說的對,他也會覺得不痛快。
R2:接著問一個控制型的問題讓客戶挑答案:
S:你說的很對,這兩件事情確實很麻煩,從我的經(jīng)驗來看,除了您所談的原因以外,還有三個原因可能會造成采購計劃執(zhí)行不力,一是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二是采購計劃與生產(chǎn)計劃和設備管理計劃不掛鉤,三是沒有超儲和缺貨預警。當然了,這是我從別的公司的得到經(jīng)驗。不知道這幾個原因在您公司存在嗎?
C:沒有預警和不能掛鉤的問題確實存在。不過考核的問題沒有,我們的考核是非常嚴格的。
S:我明白了,看來后兩個因素有影響,我們可不可以再逐一分析一下這兩個誘因是如何制約計劃落實的?
C:當然可以。
S:好的,我們先從第一個說起……..
這是非常關鍵,也是難度很大的一步,在這一步中,有一個陷阱,銷售人員所談的造成困難的原因都是自己的產(chǎn)品能夠解決的。注意:這時候開始滲入自己的產(chǎn)品了,但是不是談產(chǎn)品本身,而是談自己的產(chǎn)品針對的問題原因,上邊銷售人員所談的三個造成‘采購計劃不準’這個困難的三個原因,其實都是他產(chǎn)品能夠解決的,否則他不會問。
說到這,大家也就能理解為什么說這一步很難了,這一步要求你的真知道你的產(chǎn)品,你還得真知道造成客戶困難的原因(了解客戶業(yè)務),而且最好不止一個。這對銷售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這時候客戶可能全盤接受你的話,也可能只接受一部分(例子中三個接受了兩個),當然也可能都不接受,如果都不接受,就表明你的產(chǎn)品解決不了現(xiàn)在這個困難(采購計劃不能有效執(zhí)行),再換個困難問吧。
假設客戶全部或者部分接受了你的分析,這就意味著,你的產(chǎn)品開始和客戶的需求掛鉤了,但是,先別急著從口袋里掏東西,這次談話還遠遠沒有加工完呢,請耐心等待。
R3:接著問一個確認性的問題,把剛才客戶承認的東西,變成客戶自己的意見
S:你看我理解你的意思對不對?你剛才的意思是說造成目前采購計劃不能有效執(zhí)行的原因有四個:第一責任心、第二能力,這兩個是人的教育問題,第三無法與生產(chǎn)計劃和采購計劃掛鉤、第四沒有缺貨預警和超儲預警。后兩個是工具的問題,我理解的對嗎?
C:沒錯,我是這個意思,這幾條原因是根本。
這一步看起來就是一個總結,但是巧妙之處在于把剛才銷售人員的分析變成了客戶自己的分析,讓客戶感覺是他分析出了這些原因(把兩人說的話都摻和一起了),這一步的確認是談話主動權的轉(zhuǎn)換,由‘你’提出的東西,變成了‘他’發(fā)現(xiàn)的東西,而客戶對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都是誓死捍衛(wèi)的.
以上三步走完,你在客戶的心里種上了一粒種子,成功的把自己產(chǎn)品功能和客戶的問題做了一個隱形鏈接(你賣的就是工具)。
下邊三步就是該給種子澆水了。
I1:再問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以確定客戶的這個困難到底值不值的解決,這個困難值多少錢。
S:為什么非要把采購計劃落實到位,這有什么意義呢?
C:這事牽扯可大了,買錯東西浪費錢、買早東西占壓錢、賣晚東西耽誤事,罵你的人多了。
S:除了你以外,誰還會關心這事?
C:財務上最關心,他們一天到晚盯著成本看,每次我們請款的時候都拿這些事指責我們。從這一步開始,要了解的就是開頭那個困難到底對客戶造成了多大影響。影響越大,這個困難解決起來就越值錢。
I2:問一個控制型問題,幫助客戶發(fā)現(xiàn)隱形的不良影響。
S:如果采購計劃不能真正落實,比如零件晚到了,是不是生產(chǎn)計劃也會影響,生產(chǎn)部門的人也會急?
C:誰說不是呢,為這是沒少吵架。
S:如果采購的貨物提前到了,需求單位不去領,倉儲部門會有什么反應?
C:他們會抱怨工作量大、倉庫緊張、材料過期沒人負責,有時候大老板都會過問這些事,他以發(fā)起火來,我們都的挨罵。
S:老板也會關心這事?…….
這一步是探究困難影響的范圍,也就說這個痛苦到底有多大,影響到了哪些人或者事。因為很多時候,你面對的客戶意識不到痛苦的影響,這時候需要你去扎他一針,提醒一下。目的也是為了增強其解決問題的緊迫感(你好盡快賣出東西。)
I3:接著問一個確認性問題
S:這事造成的影響還真不小,財務關心、生產(chǎn)關心、倉儲關心、連大老板都關心,
看來這個問題必須要盡快解決了,對不對?
C:沒錯,誰都不想天天被這種事纏著,越快解決越好。
最后這個提問有點不厚道,你扎完了人家針,還問人家疼不疼,但是探究痛苦在大項目中是必要的,因為只要當不變的痛苦超過改變的痛苦的時候,人們才會采購。所以讓客戶意識到從前沒怎么注意‘疼’是必須的。
上邊三步走完,你就大致知道這個困難值多少錢了,下面進入到最后三步,把前面你找到的東西給出解決辦法,創(chuàng)造出客戶愿景。
C1:提問開放式問題,了解客戶是希望怎樣解決的
S:那你想過這問題怎么解決嗎?
C:誰說沒想過啊,都想破頭了,人員培訓過幾次了,罰款也進行過幾次了,有收效但是不大。現(xiàn)在我在考慮設計一些考核工具,希望能有用。
S:你看我能不能提幾個想法?
C:好啊,你說。
這一步還是先讓客戶說,他遇到困難后,一般都會自發(fā)的尋找過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他希望自己從前的努力得到尊重,也希望在未來的解決方案中把自己從前的想法加進去,所以,這時候銷售不要急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先讓客戶說。他說完了,你再過渡到控制型問題中來。
C2:提問控制型問題,把自己產(chǎn)品功能作為客戶愿景的一部分
S:你剛才說的這些措施也確實必須的,除了這些措施以外,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采購計劃絕大部分來源于生產(chǎn)和補庫,假設我們采取兩個措施,一是講生產(chǎn)計劃自動而非人工分解成采購計劃,二是建立倉儲等預警平臺,當超儲或者短缺的時候,自動報警并形成補庫計劃,這樣是不是對改善我們采購計劃的執(zhí)行有幫助?
C:這當然好,如果做到專人專崗就更好了,我們做事情的效率肯定會提高很多。
這一步終于把你的產(chǎn)品功能融入到‘客戶的方案’中去了,注意,確實是客戶的方案,因為自始至終你都在提問,客戶都在‘自己’想辦法,他只是恰巧用了你的產(chǎn)品而已,不過這里先不要急于說是你的‘產(chǎn)品’解決的,你只要說解決辦法就行了,否則就很難讓客戶感覺是‘他’的東西。
C3:提問確認性問題
S:我把您剛才的想法再總結一下,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他們分別是……;你看我理解的對嗎?
C:完全正確,如果這幾個措施都能實施,這個問題肯定是可以解決的。我們接下來怎么辦?
到此為止,九步完全走完了,通過這九步,你幫客戶炒了一鍋菜,這菜單材料融合進了你的產(chǎn)品,但是客戶覺得他在掌勺。
九方格看起來確實很神奇,不過用起來絕對沒有那么簡單,有幾點也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1、上面案例中的談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情況,你在實際工作中幾乎不可能遇到這樣的好事,也就幾乎不可能完全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我上文書說過,學習技巧不要太看重程序,要看明白邏輯,九方格的邏輯橫豎兩個:橫著的邏輯是困難、困難造成的影響、解決問題的辦法(愿景);豎著的邏輯是先讓客戶表達觀點、你幫助客戶找到未發(fā)現(xiàn)的地方并與你的產(chǎn)品建立鏈接、通過確認變成客戶的東西。
2、‘確認’是變成客戶的東西的關鍵,這好比是簽收手續(xù)。但是做到這一點不是生硬的給客戶做確認聲明,而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逐漸引導的過程,大家注意九方格的第二行,也就是:R2、I2、C2、這三個格,這是整個九方格中最難的三個格,你如果想變成客戶的東西,關鍵都在這三個格里,而這三個各的提問完全依賴于你對客戶問題的理解和你的專業(yè)與經(jīng)驗。也就說,客戶之所以愿意接受,是由于你的專業(yè)。
3、上面的案例中,其實預設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客戶頭腦中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沒有清晰的認識。但是很多時候,客戶不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有非常清楚的認識。這時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客戶本身確實專業(yè),他知道問題的接解決辦法,碰到這種情況,你就老老實實的表明你能做的事情就行了。
還有一種情況,客戶之所以明白是你的對手教育的,這就麻煩了。你就是按部就班的來一遍,客戶仍然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對手好,這時候怎么辦呢?簡單,利用你的差異性,爭取把客戶已經(jīng)樹立的愿景給砸了!這時候九方格依然有用,只是使用順序要變一變了。變成這樣的順序:C1、C2、R1、R2、R3、I1、I2、I3、C3;這就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體會一下。
總之這確實是一個復雜的技巧,不過也不用把它看得很難,其實拆開了用也一樣,比如,你去連續(xù)問客戶這樣兩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怎么造成的?你打算怎么解決?這樣問法很自然也很簡單,效果也不錯,這就是用了九方格中的兩個。其實技巧這個東西就這樣,不要拘泥于形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認清邏輯,放下形式,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楊陽文章出處:
楊陽[中華講師網(wǎng)高級講師]https://yangya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