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禮,范志禮講師,范志禮聯(lián)系方式,范志禮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范志禮:金剛經(jīng)總結(jié)
2016-01-20 12935

附錄

《金剛經(jīng)》——佛教最偉大的經(jīng)典“金剛”,金中最堅硬的剛,堅固義。經(jīng)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或?qū)毷?。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不被萬物所破壞。如帝釋天及密跡力士所持之法器,稱為金剛杵,它不會被任何物所摧破損壞,還能摧破一切物。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jīng)》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jīng)。千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jīng)》,念誦《金剛經(jīng)》,因《金剛經(jīng)》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jīng)》而悟道成道?!督饎偨?jīng)》是佛經(jīng)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jīng)》時,不能將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圍,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圣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剛經(jīng)》,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一、《金剛經(jīng)》簡介《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梵文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指最為堅硬之物,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地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安_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jīng)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經(jīng)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zhí)著,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jīng)》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后半部說法空。經(jīng)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fā)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fā)心的目標定在哪里?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jīng)》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二、主要內(nèi)容1全經(jīng)綱領發(fā)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是讓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根據(jù)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他”、“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zhí)著于“我”幫助眾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yè)。2觀照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意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jīng)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zhí)、不取的如實態(tài)度。故《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币磺蟹ㄏ?,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jīng)》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jīng)之精髓。3實踐宗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zhí),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tài)應對一切法。《金剛經(jīng)》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jīng)》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4中道方法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tǒng)一?!翱铡?,是破除一切名相執(zhí)著所呈現(xiàn)的真實,并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靶钥铡保钦f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盎糜小保菓{借條件關系而暫時存在的現(xiàn)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系,《金剛經(jīng)》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奔?,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并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督饎偨?jīng)》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由于該經(jīng)文字簡潔、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jīng)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jīng)》。三、不同版本《金剛經(jīng)》于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于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難所記載。目前中國保存有《金剛經(jīng)》六種原譯(均存于《大藏經(jīng)》中)如下:1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2元魏菩提流支譯本3陳真諦三藏譯本4隋笈多譯本5唐玄奘譯本6唐義凈譯本四、《金剛經(jīng)》的現(xiàn)實意義1如何理解如來實無說法佛法僧三寶構成了佛教的全體。三寶中的法寶,是指三藏十二部經(jīng)教。由法的久住,以法為核心,才能造成三寶在世間延續(xù)。法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事實,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更不容否認。然而打開《金剛經(jīng)》,卻多處說到如來無有說法。如經(jīng)曰:“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庇衷唬骸绊毱刑幔∮谝庠坪??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庇衷唬骸绊毱刑?!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對于《金剛經(jīng)》的這種言教,應該作何理解呢?須知諸法真實相不可言說,《大毗婆沙論》曰:“若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食應除饑?!闭f火不能燒舌,說食不能除饑,這是以名言離損益,曰不可說。《理門論》曰:“一切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現(xiàn)量所得,不可言說;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說?!钡哉f并非表詮自體,只是遮詮止濫,如言青是遮非青等。這是以現(xiàn)量境不可說?!稊z大乘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zhí)自性顯現(xiàn)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边@是以名義相對假立,故不可言說。經(jīng)中對于如來實無說法的解釋曰:“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以真實法不可說。《維摩詰經(jīng)》說到不二法門:前諸菩薩依自所解,各各大談不二法門;文殊師利則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惰べ煹卣摗分幸圆欢檎鎸嵙x,入不二法門,即通達諸法真實相也。一切法既然不可言說,世尊如何為他宣說呢?《瑜伽師地論》曰:“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法性,他亦不聞,若無有聞,卻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知諸法離言法性,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諸法實性是不可言說的,但不說,眾生又焉知離言法性的存在。為令眾生通達離言法性,不得已于無言中而起言說。如來無心說法,不說而說。這從《解深密經(jīng)》中可以得到答案。該經(jīng)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說:“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遠離一切加行,即無加行,云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先所修習言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正入睡眠,非于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后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狈踩苏f法,都依心意識尋思而起,分別抉擇而說。有說法的我相、聽法的他相、及法相;地上菩薩雖通達實相,但說法時我相、法相猶未能泯;七地菩薩雖能無相說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以后始達到無相,無功用行。其說法也,遠離心意識尋思,譬如天鼓不敲自鳴,水月無心而現(xiàn),無說而說。我們倘依凡人見地,去理解如來說法,覺得如來有法可說,有心說法,那豈非謗佛。所以經(jīng)曰:如來無有說法。2從無所得中求證佛法佛法的體驗應該從何處得入呢?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關心的問題。世間上的人,總是帶著有所得的心在人生的舞臺上生活著,他們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知識,得到文憑,得到工作,得到財富,得到愛情,得到家庭,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名譽,得到健康,得到長壽,得到成就,等等。然而,接觸了佛教,他們又帶著同樣的心態(tài)進入佛教,那些一般的信眾,當他們在菩薩面前點上一爐香,擺上幾個水果時,就向菩薩提出無窮無盡的要求,仿佛是在與菩薩做貿(mào)易似的。世人不停地追求,無止境地占有,可是世間上到底有哪些東西能夠究竟屬于我們永遠擁有的呢?你看那些財富終歸會消散,地位要失去,家庭會分離,情感會變化,朋友全反目,知識會落伍,乃至我們最親愛的身體,并不會因為我們一直在忙于為它吃,為它穿,為它住,種種愛護,種種調(diào)理,它就永遠地跟隨著我們,而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后,它必然也要離我們而去?!督饎偨?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是說世間的任何現(xiàn)象包括莊嚴的、丑陋的、染污的、清凈的、平常的、神圣的、善良的、罪惡的等其實質(zhì)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虛妄不實。因而,我們在修學佛法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種相。我們起心著相,這個心必然是妄心,那個相也必然是妄相,似有得,實乃無得。菩提涅槃是從無得中證得的。《心經(jīng)》有一句話:“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矨礙?!睙o智亦無得,是心空境寂,以無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顯現(xiàn),能所雙亡,此時般若智始得現(xiàn)前。故《大般若經(jīng)》曰:“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xiàn)則般若現(xiàn)。”由般若現(xiàn)前通達諸法實相,消除二障,引導萬行,自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jīng)》與《心經(jīng)》在思想上屬同一體系。經(jīng)曰:“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庇衷唬骸绊毱刑?!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痹诔H说挠^念里,以為成佛一定也是成就個什么東西,或者覺得得到什么。其實,這是錯誤的。佛陀在這里以自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例,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成就,確實不是得到什么。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為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所執(zhí)了,燃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當時現(xiàn)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燃燈佛這才為我授記。本經(jīng)又舉聲聞四果為例。經(jīng)曰:“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故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睆氖浪资篱g來看,有果位高低之分,有斷惑多少之分,有來去生滅之分。然而在平等的法性上,卻無這許多差別。須陀洹,漢譯入流;斯陀含,漢譯一來;阿那含,漢譯不還;阿羅漢,漢譯無生。這些所謂的入流、一來、不還、無生,都是從世俗諦來說的。在法性中,豈有入與不入、來與不來、還與不還、生與不生的現(xiàn)象呢?誠如經(jīng)中所言:我得阿羅漢者,即有我為能證,無生法為所證。倘若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zhí)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還是真阿羅漢?有學者參訪禪者。問:道在何處?師曰:道在目前。問:我為何不見?禪師曰:有我故不見。問:禪師見否?禪師曰:有你有我輾轉(zhuǎn)不見。問:那無我無你呢?禪師曰:無我無你又當誰見。從這段公案中可以得到兩條啟示:一、我相不除,不能見道。二、道不可以以我們世間的見與所見而論。達摩見梁武帝。帝問:云何是勝義第一義?達摩答曰:廓然無圣。帝問:對朕者誰?達摩曰:不識。禪者總是以本分事相見。在法性上,既不存在圣凡的區(qū)別,更沒有識與所識的區(qū)別。這正體現(xiàn)了般若無所得的境界。3般若正觀《金剛經(jīng)》旨在反映般若在成佛中的功用,以般若而正觀諸法實相,以般若引導萬行?!督饎偨?jīng)》作為般若體系的經(jīng)典之一,處處都表現(xiàn)出般若正觀的作用。如經(jīng)中所言:“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薄叭鐏碚f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薄八砸磺蟹ㄕ撸捶且磺蟹?,是名一切法?!薄叭鐏碚f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即名善法?!薄叭鐏碚f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薄胺鹫f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等等。這種三句的公式,幾乎遍布全經(jīng)。那么,這種三句的公式究竟蘊含著什么內(nèi)容呢?在理解這個公式之前,首先要知道般若經(jīng)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佛法以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栋⒑?jīng)》曰:“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庇衷唬骸爸T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來說?!庇衷唬骸按擞泄时擞?,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本壠鹗且蚓壓秃隙?,因是親的條件,緣為疏的條件,不論小如微塵,還是大如宇宙,無不是因緣的假合。緣起,說明了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存在。諸法緣起的思想,佛陀在般若經(jīng)教中,又作了進一步說明,即緣起性空。緣起已如上說的性空,是相對自性有而言。聲聞乘中的有部,就是主張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論》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庇衷唬骸爸T法實體恒無轉(zhuǎn)變,非因果故?!庇衷唬骸拔磥碇T法集現(xiàn)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xiàn)在諸法集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庇胁吭诜治鍪篱g諸法時,發(fā)現(xiàn)了事物只有單一不變的實質(zhì)曰自性。此自性恒常不變,因而提出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的自性有思想??墒且腊闳糁莵碛^察緣起現(xiàn)象,都無自性。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曰:“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無常。……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諸法和合生,無自性。”又曰:“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庇衷唬骸爸T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敝T法由緣起故無自性,從緣起性空觀察一切法,非常非滅?!洞笾嵌日摗吩唬骸靶悦杂?,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弊孕允亲杂械?,不待因緣而存在,倘若依因緣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沒有自性?!跺恼娬摗吩唬骸叭舴ㄒ谰壠?,即說彼為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諸緣起法,即是性空,何以故?是無自性故。”《中論》曰:“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庇衷唬骸氨娋壷杏行?,是事則不然?!庇衷唬骸叭羧暌娭T法,決定有性者,則為諸法,無因亦無緣;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世間萬事萬物無不緣起,那么也無不性空,緣起與自性是對立的,不可相信緣起有,又承認自性有。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從認識上就能建立中道的正觀。在《中論》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边@是從緣起法顯示中道正觀。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即是空???,所以無自性,是假名的緣起。從緣起有、無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認識。中道是遠離二邊的?!吨姓摗吩唬骸安簧嗖粶?,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從緣起的中道正觀,照見諸法,不落自性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邊見戲論?!洞笾嵌日摗吩唬骸捌兴_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著有眾生故說空,為取著空眾生故說是有,有無中二處下染?!闭f空是為了掃除有見,說有是為了對治空見,遠離二邊之見,方能妙契中道實相?,F(xiàn)在,再來回顧《金剛經(jīng)》的三句公式。如“所謂世界”者,是說緣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說世界的無自性的,空的;“是名世界”,世界雖然是無自性的,空的,但假相宛然。認識緣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然假有,這就是中道正觀?!督饎偨?jīng)》告訴我們:對待一切的一切,乃至無比尊貴的般若經(jīng)教,我們都應作如是觀。4無住生心禪宗的六祖惠能,從聽聞《金剛經(jīng)》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無住是相對住著而言。世間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執(zhí)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執(zhí)著狀態(tài)中,如執(zhí)著身體、執(zhí)著服裝、執(zhí)著家庭、執(zhí)著名譽、執(zhí)著飲食、執(zhí)著用具、執(zhí)著財富、執(zhí)著地位、執(zhí)著友誼等等。由于對六塵境界的執(zhí)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塵勞的染污,以至我們原本清凈的自心,失去清凈。執(zhí)使我們內(nèi)心失去獨立。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們,為了生存的快樂,就要不停地去接獨外境。這里我們不妨對一個世俗人,關于他的一天生活來個透視:他從早上起床開始鍛煉,吃飯,上班,下班,吃飯,教育孩子,看電視,聊天,玩電子游戲,搓麻將,睡眠,等等??梢赃@么說吧,一般的世間人,只要他還有感覺,身體或者精神總難平息下來。由于長期以來對外境的攀緣,使得漸漸對外境產(chǎn)生依賴,而內(nèi)心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獨立。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內(nèi)心才會平衡,才能充實。執(zhí)著于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已。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么?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么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好觸。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nèi)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執(zhí)著外境,結(jié)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現(xiàn)代人盡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執(zhí)著使我們產(chǎn)生內(nèi)心的不安。經(jīng)常聽到許多人說:活得很累。又說這種累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負擔。是??!平常人只知道身體不能負擔太重的勞動,卻不知道無形的精神,也不能負擔太重。那精神的負擔是來自于什么呢?是執(zhí)著。我看鏡子,它之所以能夠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跡,為什么?因為它不執(zhí)著。我們的內(nèi)心具有鏡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鏡子。當我們的心在緣境界時,總喜歡對順境進行執(zhí)著,因為執(zhí)著的關系,在思維上就留下負擔,執(zhí)著越強,負擔就越重。這就使得我們產(chǎn)生很累的感覺;又因為執(zhí)著的關系,外境的變化,隨時都會引起我們內(nèi)心的不安。所以,你別看許多人表面很神氣,但內(nèi)心里總有許多東西在困擾著他,始終活得不安寧。《金剛經(jīng)》的修行,就是叫我們不執(zhí)著。當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有。因為我們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經(jīng)告訴我們: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廣度無量眾生;布施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能成就無限布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勝義發(fā)心;見如來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時,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壯嚴國土,不住壯嚴國土相等。經(jīng)曰:“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曰:“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不住相的修行,能夠消除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解脫煩惱,能夠使我們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5《金剛經(jīng)》的受持功德《金剛經(jīng)》稱:“當知是經(jīng)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義?!笨梢娛艹直窘?jīng)功德之殊勝。下面分別說明。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jīng)》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jīng)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寶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jīng)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為他人講說本經(jīng),卻能令正法久住,啟發(fā)人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上增進以至解脫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二、消除業(yè)障:我們這個世界是業(yè)的世界,由于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yè)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為我們無始貪嗔癡,造下過許多不善業(yè),所以現(xiàn)實的生命總有許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受持《金剛經(jīng)》卻能消除業(yè)障。經(jīng)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jīng)》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jīng)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輕視,沒有關系,這正是在業(yè)障。受持本經(jīng)三途惡業(yè)都能消除,其他小業(yè)障就不必論了。三、開發(fā)智慧,通達實相:《金剛經(jīng)》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于開智慧,《般若經(jīng)》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本經(jīng)處處教我們無住,無住是為了成就般若。經(jīng)曰:“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四、消除煩惱:《金剛經(jīng)》中雖然不曾出現(xiàn)“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脫煩惱。經(jīng)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彼南嗄藷郎鸬母?,消除四相,自然解脫煩惱。本經(jīng)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本經(jīng)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五、成無上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佛陀漢譯曰覺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經(jīng)》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北窘?jīng)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經(jīng)出?!背删桶闳?,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本文來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線翻譯網(wǎng)https://www.ewenyan.com/articles/jgj/34.html

上一篇 心經(jīng)1
上一篇 金剛經(jīng)32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