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6]大器晚成律
少年成才固然可喜,大器晚成更難能可貴。大凡人才的成功,當以奮行不輟為大成,尤其當今世界,人類趨向老年社會,鼓勵白發(fā)成才、大器晚成就更有意義。實際上,現(xiàn)在推行的終身學習制,以及活到老,學到老,學到八十不算巧的提法都有鼓勵老年成才的意思,而且,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也很多。
被稱為傳播時代驕子的羅那德。里根是美國第36任總統(tǒng),他從小喜愛表演,他的朋友回憶說:“在沒有成為明星之前,里根就頗具名人氣質(zhì)?!彼\到的第一份職業(yè)是體育播音員,后來很順利地躋身于好萊烏影壇,并在1941年的“最有希望演員”評選中,名列第五位“明日巨星“之中。之后,又當過公司形象推銷員,他的一次傾向共和黨的演講使他戲劇性的被拉入共和黨內(nèi),不知不覺的踏上了政治之途,并被選為州長。兩任后,已近古稀之年的里根競選總統(tǒng)成功。之前,美國民主黨元老哈爾曼90歲誕辰,愛德華。肯尼迪在演講時含沙射影地諷刺道:“其實,先生的高齡至多有里根思想的一半老?!彼脑捯鹨魂嚭逍?,在哄笑中里根不動聲色地回敬說:“是的,他說的完全正確。美國憲法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了,而我思想的精華,正是來自其中?!边@種悠然自得的回答,令對手們不得不放下了“年齡的攻擊”。更讓人敬佩的是,里根在70歲高齡又贏得了一場衛(wèi)冕之戰(zhàn),連任總統(tǒng)。這次,對手的王牌依然是年齡問題。老牌記者亨利。特里惠特提問:“總統(tǒng)先生,你已是世界上最年邁的總統(tǒng)了。這使我不由得回憶起肯尼迪時代,在古巴危機中他不得不幾天通宵不眠。你是否考察過,在這種情況下你將怎樣履行職責?”
提問的話音剛落,一個冷淡的聲音接口答道:“先生,我希望你能夠了解,在這場競選中,我決不愿意把年齡當資本。我不打算為了政治的目的而利用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jīng)驗?!崩锔哪鴻C敏的回答贏來滿場笑聲和熱烈的掌聲------。
明快、幽默、自信、戲劇性、表演性,是里根取得成功的法寶。
阿道夫。馮貝耶爾是德國化學家,1905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既是一個少年成才的典型,又是一個白發(fā)成功的俊杰。他23歲獲柏林大學博士生學位,在6位博士中最年輕。他的最大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靛青、開藍、緋紅三大基本染素分子結(jié)構(gòu),“他的研究使地球上建立了無數(shù)的化工廠。他在有機染料和芬芳劑方面的成就,把世界上的婦女打扮得如花似錦,香氣襲人?!?905年,他70高齡,榮獲諾貝爾獎,一直到80歲,還在寫自傳。非常有趣的是,他的父親約翰,佐柯白曾在普魯士總參謀部任陸軍中將,雖是行伍出身,但他一刻也不放松學習,在50歲時還從師學習地質(zhì),76歲時竟出任柏林地質(zhì)研究院院長。
我們在前面已提到中國人民愛戴的“人民的兒子”鄧小平,他參加革命的故事廣為流傳,文化大革命受到?jīng)_擊的事情也是家喻戶曉,而其晚年領(lǐng)導(dǎo)中國人民搞改革開放,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壯舉更是人人皆知。從人才研究角度看,他晚年的偉大事業(yè)是他人生事業(yè)的峰巔,相比之下,更為輝煌。人活70古來稀,而他于73歲高齡卻又開創(chuàng)了一項前所未有、充滿風險的偉大事業(yè)——一項關(guān)乎世界人口最多、國情最為復(fù)雜的國家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這在常人看來,卻是不可想象的。但鄧小平以他對人民的深摯感情,以他的非凡智慧和膽略,以他的高瞻遠矚,不畏艱險,硬是成功地開辟了中國人民計在百年的光輝道路。他自己就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沒有這樣一場革命,中國這個貧窮大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是不可能的。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牢騷、怨氣、抵制、沖突、風波、風潮一波一瀾,充滿著險惡與艱難,但中國的航船終于揚起了順利遠航的風帆,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光華燦爛的明天。鄧小平,一位享年93歲高齡的老人形象也因此永放異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歲大了,身體和記憶力比不上年輕人,但智力、經(jīng)驗和影響卻有著優(yōu)勢,所以,只要抖擻精神,再加努力,成功或再成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這對那些自覺年齡大,事業(yè)停半途的朋友來說,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同時,也可以給那些執(zhí)行人才政策的教條主義者閃一道紅燈:在用人方面的教條主義的簡單化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不作為,是摧殘人才的無形殺手。用人年輕化不僅是指年紀上的年輕化,而且應(yīng)是指身體的年輕化,思想的年輕化,干事業(yè)熱情的年輕化。
白發(fā)成才、大器晚成規(guī)律重在想成才者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信念,其結(jié)果:或是成功,或是快樂,或是成功加快樂,或是不成功也充實。正應(yīng)了那“日既暮猶煙霞絢爛,歲將晚更橙桔芳馨”的古語,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