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婉園家庭教育 詹婉園心態(tài)管理 詹婉園國學智慧 詹婉園聯(lián)系方式 詹婉園培訓 詹婉園課程
在做兒童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不同的孩子,大部分對成人都是恐懼的,也就是說成人對他們來說就是老虎,他們很懼怕成人。為什么呢?因為兒童并不聽你說的是什么,這部分還沒發(fā)展起來。但是兒童能用心靈感知到你想要干什么。這樣一種判斷方式導致成人回應的時候,跟兒童的認為是有差異的。
反過來說,有人說創(chuàng)傷只有兩種,一種是遺棄的創(chuàng)傷,比如說我把我的孩子送到我媽媽那里去帶,但是孩子不知道那是你媽媽,也不知道那個人是他的姥姥或者奶奶,孩子只知道我被媽媽送到了一個地方,一年的時間我沒有見到媽媽,這種創(chuàng)傷叫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
或者比如說當孩子不能遵從你的愿望時,你會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你走開!我們用這種方式威脅孩子,那我們知道這會導致被遺棄的感覺。
再比如:我們坐火車,所有5歲以前的孩子,都會在臥鋪車廂做一件事:在上下鋪來回攀爬,沒完沒了地爬,然后還會要東西吃。我們經常聽到有父母說,你再爬,警察就來抓你!我們隨意到超市里、馬路上,都能聽到有媽媽對孩子說,你再不趕快走,不要你了……這些都是遺棄性的創(chuàng)傷,因為你沒有給孩子一個概念——你是我的孩子,任何人在帶走你以前必須經過媽媽的同意,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帶走你。
第二個創(chuàng)傷,叫吞沒性創(chuàng)傷,就是這個小朋友被媽媽吞沒掉了。比如說進他的房間不敲門;比如說他做的一切都要經過你的容許;比如說當你情緒上來的時候,你憤怒的情緒完全就把他吞掉了;比如說他不喜歡吃什么,你卻認為那個東西好,非強迫他吃,等等。這種強制性的模式就是整個世界你為大,那個小孩很小,你的大就把他的小給吞沒掉了。
小朋友最早建立起來跟媽媽的關系,然后又形成了跟外在世界的關系,最后形成了兒童對自我的關系。可是現(xiàn)行教育中大部分不太談這種關系,基本上沒有人會對孩子說:
你可以自己跟自己玩;
你可以自己陪陪自己;你可以自己照顧一下自己的情緒;
別人不跟我玩我可以自己跟自己玩……
我們的系統(tǒng)中沒有這一部分。
我們的系統(tǒng)中也不太管孩子跟環(huán)境的處境,這個處境表現(xiàn)在哪里呢?表現(xiàn)在能量上,透過行為可以看到,但根本還是表現(xiàn)在自我的能量上。我舉例說明:
當一個孩子遲到了,老師讓他站到那里,那個小朋友剛開始站那里的時候,自我感還在他的身體里,但是如果這個老師說,誰讓你遲到的?你已經遲到多少次了?你給我站到那兒!孩子的自我感、存在感就開始在他的身體里面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然后就沒了。
那么這時他的身體里存在著什么呢?老師變得無比的大,那個遲到的恐懼感和羞辱感就變得無比的大,而他的生命里自我的那部分卻消失掉了,留下的就是權威和恐懼,對情景的恐懼。所有的人都看著他。在這樣的關系中,人與自我的關系就完全消亡了。在心理學中,自我感消失被認為是最恐懼、最可怕的。
所以我們說在一個家庭中,最早需要建立的是最初六年的關系,是透過兒童體驗到跟媽媽良好的關系,然后來建立跟外在世界的關系,最后形成和自我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才能幫助兒童在未來的人生中,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他都存在在那里。即使天大的事情下來,我就在這兒,我沒有消失掉。
為什么現(xiàn)在有這么多的人有心理障礙呢?你為什么會焦慮呢?原因就是當事情到來的時候,“你”不在了,對嗎?當“你”不在的時候,你的內在就會產生無比的焦慮。自我不在了,面對的事情就被夸大了,鋪天蓋地落下來。
這個感覺是童年期形成的。因此在兒童成長的里程中,無論你說什么話,哪怕說得多么嚴厲,只要小朋友的存在感在那兒就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的一句話把他的存在感弄沒了,那就是最嚴重的問題,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
為什么我們說最早先的時候建立了跟媽媽的關系,而沒有提到父親呢?理由是媽媽是孩子的第一層心理皮膚,媽媽在養(yǎng)育著孩子。人類100萬年的進化里程全都是母親養(yǎng)育生命,父親到外面去打獵養(yǎng)家,這個存在我們是要尊重的。今天的局面還是這樣,更多是媽媽照顧孩子,爸爸掙錢養(yǎng)家。
那么爸爸給孩子建立的是什么呢?是理性的那部分、應對世界的那部分、智慧的那部分。如果說媽媽帶來的是生命本身的價值感、幸福感、美好的感覺、細膩豐富的情感,那么孩子跟爸爸的關系建立的則是意志、智慧、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