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情的含義包括人之常情、恩惠、情誼,也包括情面和禮節(jié)應酬等習俗。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人情的國度,無論生活關系還是政治關系,都為濃厚的人情所浸潤,至今仍有著極高的心理文化認同。“投桃報李”、“滴恩泉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等傳統(tǒng)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
與普通群眾一樣,領導干部也有自己的親戚朋友,肯定也要講人情,不近人情的領導是難以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的。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惡的一面,人們或多或少都受過人情的困擾,有時甚至被人情債壓得喘不過氣來。對領導干部來說,如果不能正確處理人情關系,甚至為人情所誘,把人情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情凌駕于人民利益和黨紀國法之上,把收受賄賂當人情往來,就會陷入腐敗和犯罪的深淵。所以說,人情關系是領導干部必須認真面對和妥善處理的問題。一個成熟、穩(wěn)健、廉潔的領導干部,必須學會駕馭自己的情感,掌握人情關系的處理藝術,巧妙處理各種人情關系,使人情關系成為成就自我的積極因素。
一、正確處理人情與工作的關系,防止人情成為梗阻
領導干部要有效地推動工作、抓好落實,需要同事的支持和下屬的執(zhí)行,因此,領導干部要有親和力,善于團結人。要有親和力,先得有人情味。有人情味的領導,更容易讓部屬接近,更容易得到部屬的信任和擁戴。領導干部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情感效應,盡可能多地凝聚人心。
領導干部只要掌握某種權力和資源,人情潮就會洶涌而來,而且不少都是于公于私難以推托的。面對各種請托,如果一概拒絕,就會被視為不近人情、缺乏人情味,不僅自己的為人會被詬病、人格會被矮化,而且還會影響自己順利地開展工作。在許多情形下,人情已經(jīng)演化成某種工作因素和工作資源,如果缺少人情的潤滑,許多本應正常開展的工作將難以順利推動。
領導干部要有人情味,就要真誠地關心他人。“撼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正關心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關注、幫助與協(xié)作。領導要尊重部屬的人格和權利,包容部屬的缺點,關心部屬的切身利益,在工作和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愛動人。平時要多發(fā)現(xiàn)部屬的長處,多想想部屬的難處,多講暖人心的話,多做得人心的事,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部屬。這樣,領導的人格魅力才能不斷增強,工作起來才有號召力。
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注意營造和諧融洽的人情氛圍,善于積聚和運用人情資本來推動工作,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人情。恰當?shù)淖龇ㄊ?,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減少人情的成本和操作難度,同時運用得當?shù)娜饲閬硐璧K因素,為領導工作目標的實現(xiàn)增加保險系數(shù)。
領導干部應以健全的心智、良好的悟性和游刃有余的交際手段來處理人情關系,既能在人情往來中樹立重感情、講誠信的形象,又能嚴守原則、正義和法紀底線,善于把握人情的范圍、力度、頻率、可行性,不僅自己不在人情上追逐非分之利,也要勸誡別人不要寄希望于通過自己達到非分之想。凡事既講情又講理,不為人情傷害公理,不為義氣沖動陷入人情困境,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通過充分的潤滑減輕工作阻礙,促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正確處理人情與原則的關系,防止人情成傷害
“無情未必真豪杰”。領導干部并不是不能講人情,而是不能為了人情放棄原則,不能用人情代替政策,不能損壞黨性原則、突破法律界限。交情歸交情,原則歸原則,交情再深,也不能違反原則辦事。如果領導干部為了照顧所謂的人情,為了不得罪人,不惜拿原則與少數(shù)人做交易,就會把人情庸俗化了。這種講人情而不講原則的領導,遲早是會栽跟頭的。
現(xiàn)實中確有一些人,顛倒了人情與原則的關系,把情面看得比原則還重,經(jīng)受不住人情和金錢的拉攏與腐蝕,在公與私、人情與原則的天平上,輕易地做了人情的奴隸和俘虜,什么“情”都領,什么“忙”都幫,是非不分,違法亂紀,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和原則。有的對家屬、親友和身邊工作人員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明知不對,卻礙于情面,不加反對,對他們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的行為聽之任之,不加管束;有的交友不慎,過分地重感情、講義氣,被所謂的“朋友”利用,成為其謀取私利的工具;有的利用職權,養(yǎng)情人、包二奶,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貪贓枉法,演出一幕幕令人觸目驚心的人間悲劇。所以說,領導干部一定要注意處理好人情與原則的關系,要把人情盡量限定在盡心和情分的范圍內(nèi),以不違反原則和黨紀國法為限,不妨礙社會的公平感受,堅決避免自己的權力深度介入人情請托之中,尤其對重大利益和重要人事問題,要自覺和嚴密地設置人情防火墻,自己不去突破,也嚴防別人逾越。
當然,人情與原則也不是時時、事事對立,要因事而論。對一些黨紀國法明確規(guī)定不能做的,必須始終堅守原則的底線;對一些可做可不做、屬于自由裁量范疇、允許彰顯人情味的特殊領域,就可以做做人情,盡量成全人家。
領導干部應明白人情之中有原則,原則當中有政治,時刻警惕人情掩蓋下的違法交易。要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際關系,在與人交往中,提倡自尊自愛,團結互助,不搞低級庸俗的東西,自覺維護黨員干部的尊嚴和形象;要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給的,必須真正用在黨的事業(yè)上,用在為人民服務上;要樹立大局意識和正義感,敢于堅持原則,始終懷有堅持真理、抵制錯誤的膽略和氣魄,對一些打著人情幌子謀取私利的不法行為敢于說不。要切實處理好原則與人情的關系,做到既重感情又講原則,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講人情,實現(xiàn)人情與原則兩相宜。
三、正確處理人情與報恩的關系,防止人情成包袱
我國傳統(tǒng)的所謂報恩,就是得到了人家的恩惠要牢記,并盡可能地采取各種方式給予報答,以表明自己的知恩之情。如果一個人有恩不報,尤其是在顯達之時,昔日恩人有求于己,無論事情大小、違法與否,若猶豫不決,不肯伸手相助,便會被人戳脊梁骨,罵為忘恩負義。這種報恩,實際上是一種人情交易。在人情交易的思維模式里面,人與人之間除了平等的身份之外,還有一個促進雙方關系的重要方式,那就是施恩與報恩。一旦自己援助了他人,給他人以恩惠,自己就會成為這個人的恩主,而受到恩惠的人,則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回報施恩者,給施恩者以超出恩惠本身的回報,以此來維系人情,維持人際關系的平衡。
幾千年來,國人對報恩行為津津樂道,贊賞不已。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上至高官巨富,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位國人的內(nèi)心里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報恩意識。這就能解釋為什么一些領導干部能經(jīng)得起金錢、美女的考驗,但一遇到有恩于己的老上級、老親戚、老朋友、老同事有求于己時,便很容易在人情關上敗下陣來,把本應堅持的原則丟到九霄云外了。特別是那些在自己危難之際幫了自己的人、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拉”了自己一把的老領導……如今人家有“難”,不幫豈能說得過去。于是人情代替了規(guī)定、紀律和法律,不該說的話說了,不該寫的條子寫了,不該辦的事辦了,在報恩過程中,不自覺地以權謀私,助長了不正之風,甚至充當了不法之徒的“保護傘”。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人之常情。對領導干部來說,當然要學會感恩、正確報恩,但不可步入報恩的誤區(qū)。領導干部對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應當心存報恩之念,盡力回報、幫助,但不能犧牲原則,不能損害國家和大眾的利益,不能用公權來報私恩。
對領導干部來說,不僅要有報恩意識,更要有感恩之心。領導干部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忠誠之心對待組織,以公仆之心對待百姓,以勤奮之心對待工作,以精誠之心對待社會,以清廉之心對待誘惑,自覺做到識大體、顧大局、講原則、守紀律,全身心地為黨干事創(chuàng)業(yè)、為群眾謀利益,不僅回報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而且回報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造福社會。
四、正確處理人情與面子的關系,防止人情成枷鎖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有一些領導干部因為磨不開面子,而過不了人情關。
當今社會對領導干部有一種不良的評價傾向:越是膽敢違背原則做人情的干部,得到的好評越多,人緣也好,得到的實惠往往也更多,干部自己也倍感榮耀。而那些堅持原則,不拿權力做人情的干部,卻被認為是不可交、沒本事,干部自己也覺得沒面子、吃不開。
對這些似是而非的評價標準,領導干部要有自己的清醒判斷,作為一名領導干部,盡職盡責、堅守原則是一件很光榮的事;不搞那些小恩小惠、鉆營投機之事,不是自己無能,而是不屑,是自己對社會流俗的拒絕;不去滿足少數(shù)人包括親友在內(nèi)的不正當或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并不虧欠他們什么,并沒做錯什么。如果自己欠了他們的情,應用自己個人的東西去報答,而不應拿公權力做交易。為面子而做人情,必將在人情上丟面子。
領導干部尤其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辦一些勉為其難的“好事”。古人云,“量力而行,量體裁衣”。幫助人是好事,但若做不到量力而行,就會好心辦壞事,甚至會被求助者怨恨。因此,領導干部一定要理智而負責地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幫這個忙,可不可以幫這個忙。有能力且可以幫,那就幫一把。沒法幫,就千萬別打腫臉充胖子,因為答應了可能會把自己都搭上,更怕的是把自己搭上了也沒幫上忙,那結果就是害人又害己。
拒絕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對一些明顯違法違規(guī)的無理要求,要理直氣壯地加以拒絕。對一般的說情,則要溫和地拒絕,這比直接說能讓人更容易接受。對說情者除了要熱情外,還要把話說婉轉(zhuǎn),并表示歉意,使他們看到自己的誠意和難處,得到他們的諒解。對一些確有實際困難的人不能拒絕了事,而應在事后給予對方一些關心。若能化被動為主動地關懷對方,并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苦衷與立場,就可以減少拒絕的尷尬與影響,從而保全雙方的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