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為什么沒有貫徹始終?為什么不能實現自己明知想達到的目的呢?為什么不運用自身的巨大潛能去付諸實行呢?是什么阻撓我們去采取行動呢?
有兩股控制力量引導著我們的生活,而且有時侯讓我們無法付諸實行。
這兩股引導我們的力量就是:痛苦和快樂。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動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就是為了追求快樂。
影響客戶做出購買決定的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原動力,同樣影響我們付出行動的,也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原動力。
人生中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便是懂得什么使我們快樂,什么使我們痛苦,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因而才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
痛苦與快樂是行動的推動力量
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為了避免痛苦,便是為了尋求快樂。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人談起,希望人生有所改變,可是就是做不到,結果徒然使自己失望、沮喪,甚至于生起自己的氣來。
了解并利用痛苦和快樂這股力量,我們就能立即且永遠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追求到所期望的人生。若是不懂得利用這股力量,未來就注定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能像動物或機器人般地讓人生受環(huán)境擺布。然而不妨想一想,為什么有些事你明知道該去做而沒有做呢?
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我們想到行動會比不行動感到痛苦。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行動就不會感到痛苦了。
有時侯我們曾經拖延太多,以至于忽視了拖延將會使自己更加痛苦。比如說:在一個月末還沒有成績的時候,很多人才感覺到一定要快點完成工作。因為不行動就會感到更加痛苦。
不論是誰受到拖延這種壞習慣的影響,都會經過痛苦的決定付諸行動,因為沒有工作成績就會更加痛苦。
當我們面對客戶時,由于某種原因并沒有采取行動,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沒有采取有效的行動呢?這取決于當時的感覺。那么,當時的感覺是走上前和客戶交談的快樂比較大呢還是痛苦比較大?答案當然是痛苦,因為我們害怕遭到客戶的拒絕。
人類避免痛苦的行動動機要比追求快樂來的更強大。
對于大部分人的感受來說,“得到”所會帶來的快樂遠不如“失去”所能帶來的痛苦。請問:盡力防止10萬元被偷跟努力去賺10萬元,你會選擇那一項?事實上大多數人寧愿多花精神守住他們已有的,而不愿冒險去追求心里所希望的。
對痛苦與快樂這股孿生力量,經常有人會問起我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既然痛苦對我們的影響較快樂為大,那為什么有的人已經吃過苦頭卻仍不改呢?答案是他所吃的苦頭還不夠,也就是說他所承受的痛苦尚未達到臨界點,因而不足以使他改變原有的行為。
現在要說的是,如果當兩種痛苦一起發(fā)生的時候會怎么樣?如果我們行動的話會得到痛苦,如果不行動的話也會遭受痛苦,那么你會如何做抉擇呢?
試想,如果你不上前去面對客戶你將沒有收入,也可能會錯失良機。這個時候你感到痛苦。但是另一方面,你的內心又告訴自己,如果走上前去,遭到客戶的拒絕,你將也會感到痛苦。那么你的行為將傾向于哪一邊呢?結果應該是行為傾向于哪種痛苦比較嚴重。
如果能把極大的痛苦和任何行為或習慣連接起來,那么我們便會想盡一切辦法革除那樣的行為或習慣。
在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我們所認定的痛苦與快樂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自己的人生。
比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果選擇從事銷售這個行業(yè),是因為認為這個行業(yè)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才加入的呢?還是為了逃避沒有錢的痛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協助我們有效地判斷自己的從業(yè)動機。
我們應該知道如何把痛苦和快樂的感覺聯系在一起。需要明確的問題是,銷售員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面談客戶)時所獲得的是什么樣的痛苦;拜訪客戶所獲得的是什么樣的快樂?這兩個問題可以協助改變我們的想法,也就是改變我們把痛苦和快樂聯想在一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