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淘寶的盛行,也讓平臺這個概念隨行就市,甚至火得有些一塌糊涂。我見過幾個銷售千萬元級的經銷商,言必及平臺,話必提大勢。問到準備怎么干,一番無外乎做大做強不痛不癢之論調。
當我們還是一頭豬時,卻硬撐著扮老虎嚇人,無論這豬的個頭多大,越大其實越危險,經銷商尤要以此為戒!
平臺是什么?
籠統(tǒng)地說,平臺就是為商家和用戶、商家和商家、用戶和用戶之間搭建渠道,而且這個渠道有正向激勵的特質,交易的一方越多,越能夠刺激交易的另一方快速增長。就如“電話效應”,電話使用的人越多,也對其他人的進入產生了強刺激力。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高效的自我繁殖,對平臺成本的增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正是平臺的魅力所在。
那什么是經銷模式的平臺呢?
說穿了,就是搭建一個類似于為廠家和消費者、廠家和廠家、消費者和消費者的連接平臺,而且這個平臺要具備以下兩個特質:
1.(區(qū)域的)唯一性或者絕對優(yōu)勢;
2.成本不隨交易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或者是增加很少。
很顯然,如果真能實現,消費者買東西一定會第一時間來這個平臺,廠家要進入這個區(qū)域市場,不借助這個力量來做,基本就是九死一生。活生生一個升級版門戶經銷商的胚子,這也是無數經銷商夢寐以求的東西。
那些倒下的經銷商平臺
殘酷的是,更多的經銷商是倒在了平臺需要具備的第二個特質上:成本不隨交易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或者是增加很少。
實體平臺擴大卻不增加成本,這似乎是一個違反常理的思考方式。
所以有些經銷商選擇學淘寶、學天貓,也弄個網站,做個軟件什么的。曾有福建的經銷商,早年賺了些錢,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花大價錢做了一套門店信息導航系統(tǒng)的軟件,結果自己根本沒有推廣能力,無奈半路折戟。
有南京的經銷商開發(fā)了一套門店產品陳列與演示軟件,并通過進貨獎勵平板電腦的方式,為自己下轄的網點進行軟件標配。結果因為無力解決后期產品的維護和更新出現的新問題,這套軟件也是草草收場。外行人做內行事,一哄而上的平臺,大多是一哄而散的結局。
劉華鵬老師在北京大學講述互聯網+電子政務
那么,對于經銷商而言,經銷模式的平臺是不是就根本不存在呢?
我想強調的是,實體模式的平臺不是靠學虛擬經濟的平臺能夠一蹴而就的,實體經濟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和特點。在信息時代,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強,不如將經銷環(huán)節(jié)細分,在信息最容易被曲解、服務未被充分滿足的地方,專注下去,堅持下去,形成門檻和優(yōu)勢,打造經銷模式的獨特平臺。
經銷商平臺三大方向
我們僅從售后服務、倉儲、銷售三個方面,做一些嘗試性的介紹。
如果你定位為售后服務平臺,就要考慮你的門店能不能成為各類商品提供配套服務的平臺,下轄網點能不能成為服務的觸角?
比如,家電的上門安裝服務或者維修服務,能不能給沒有經銷的品牌也提供同類產品的服務?能不能針對家電產品安裝的延伸產品,比如燈具?下轄網點的聯動服務,如何支持,如何結算?
當你定位自己是服務平臺,你就得成為區(qū)域大量水電工的聚集平臺、其他同類產品網絡發(fā)貨的代收平臺、售后服務的承攬平臺。你需要的是用現有的科技手段把他們串起來,而不是去投錢搞什么軟件開發(fā)。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為倉儲平臺,你就要想想,你到底有什么能力成為倉儲平臺。
我的租金成本是不是有優(yōu)勢?我的倉儲管理是不是最有效益的?我的倉儲管理人員是從家鄉(xiāng)帶過來的那個阿弟,還是競爭上崗的外聘專業(yè)人員?我的在途和在倉貨物的比例是最優(yōu)的嗎?我的倉庫應發(fā)和應收合理嗎?
你現在的錢就不是再去招什么專業(yè)的店面導購、優(yōu)秀的業(yè)務人員,或者是建什么最漂亮的店面,而是要花在倉庫管理的專業(yè)人才上面。你得研究怎么讓更多的廠家愿意在你的倉庫里“租”上一畝三分地,由你來輻射所在區(qū)域;怎樣才能有更多下轄網點需要品牌時,第一時間找到你這兒來;怎樣的陳列和擺放,才能讓自己的倉庫里容納下更多的品牌?
相信我,倉庫是經銷商的萬惡之源,倉庫里同樣也能掃出黃金。當然,前提是你得找人學會高效地利用某些專業(yè)軟件。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為銷售平臺,你就得舍得在銷售網點的拓展上花血本,而不再是等著廠家來幫你開疆拓土;你就得花心思把這些網點,甚至網點背后的網點(很多行業(yè)、很多網點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關系)變成你的鐵桿粉絲;你就得想著每個消費者進店后,是不是要千方百計努力建立客戶檔案,或者把他微到你的消費者群里去?你就得想著,作為消費者,是更信賴一個形象專業(yè)、訓練有素的經銷商人員,還是一個大米和空調混裝在一起的快遞小哥?你就得想著,怎樣才能在你的店里陳列更多的商品,實物和虛擬的商品能和諧共處?
要做好這些,你可能需要借助外部成熟的軟件或者廠家的店面軟件,而不是自己開發(fā)。
對于經銷商而言,想要建立京東、淘寶那樣一本萬利的平臺,或者是國美、蘇寧那樣的實體平臺,其實已經跳出了經銷商依靠價格差賺錢的路子,是另外一種生意模式。
這種模式和經銷商制有著兩個不可調和的內在沖突:
一是經銷商是區(qū)域經銷為前提,通過區(qū)域保護或者區(qū)域的差異運營,形成盈利前提;而平臺則是需要無邊界的拓展銷售,通過邊際成本降低甚至忽略不計,成為盈利前提。
二是經銷商的盈利一定是來源消費者,而平臺盈利模式多是第三方買單,分食賣方的利益,壓縮賣家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這也是虛擬平臺模式建立的電子商務,多為人詬病和爭論的地方。
國美、蘇寧先行一步,京東、淘寶則發(fā)揮到極致,以致后來者居上,這種恐懼情緒可能摧毀實體平臺,更可能掏空虛擬平臺。
當所有人貪婪的時候,學會恐懼;當所有人恐懼的時候,開始貪婪。巴菲特這句投資名言,其實也是挺適合用來進行經銷商定位的平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