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求職者,他們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被公司錄取,但是他們偏偏不這么做。他們的簡歷總是有些過時,內(nèi)容毫無新意,而且他們不大有市場需求方面的意識,也很少關注這方面的信息(無論是顯性的還是其他信息)。如果你曾經(jīng)對朋友說過,“所有的面試建議都是無稽之談”——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求職將止步于第一輪面試。雖然有些應聘者說求職、面試準備都是些常識性問題,但很多公司卻抱怨說,即使在經(jīng)濟衰退期,大量求職者從一開始就沒準備進入工作狀態(tài)。
習慣和自豪感都是強大的力量,有自己做事風格的第二類求職者論證了這一點。他們總是去參加無聊的面試,總是抱著沒有太多有效信息的簡歷。對于這種情況,解決辦法就是:徹底改變思維。舉例來說,我最近遇到過一次對于簡歷的測試,方法相當不錯。一個陌生人讓你把簡歷撕掉,然后把第一頁的前半截給他。接下來,看看這個陌生人是否可以從中獲得足夠多的信息,然后把你的情況介紹給別人。
第三類求職者,非常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策略。在網(wǎng)上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對稍微積極或者樂觀點的建議都很不耐煩。對于這些人而言,如果繼續(xù)這樣的狀態(tài),那么求職過程肯定是漫長、痛苦的。他們的觀念似乎是,“雖然現(xiàn)在這個策略不會奏效,但是,為了確保效果,我至少會反復進行幾百次?!彼麄冇X得,根本沒有奏效的辦法。他們拿著被拒絕的求職信,傾向于認為就業(yè)市場太過艱難、令人費解、無章可循。但事實上,持這種心態(tài)的人,只需要稍作改變,結果就會大為不同。
第四類求職者,經(jīng)常參加一些類似于求職的活動。他們知道,應該與職位決策人建立聯(lián)系,但他們卻花了很多時間來制作聯(lián)絡清單,就是不直接打電話給這些人。他們也知道,應該出去與人交流,然而,通過電子郵件發(fā)出簡歷容易多了。雖然他們也知道,這樣做根本不可能找到好工作,但是對于他們而言,坐在電腦旁就感覺像在工作一樣,能夠標出各種名單。盡管這些求職者知道,與職位決策人的面對面交談能夠縮短他們找工作的時間,但他們卻仍躲在屏幕后面,利用社交網(wǎng)絡來避免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他們安慰自己:求職過程中的與人交流是超級外向的人才會有的行為,內(nèi)向的人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
第五類求職者,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但是卻不這么做。大多數(shù)尋找專業(yè)職位的求職者都知道,他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多渠道地求職。那為什么他們不采取行動呢?誠然,找工作是個苦差事,但讓他們猶豫不定的原因在于:他們不愿意脫離個人的舒適區(qū),不愿意承受被人拒絕的風險,或者不愿意勉強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幸運的是,我認為以上五類求職者都有可能轉變成為第六種求職者:這類求職者,他們知道,如何在最后期限前做出正確的行動。在求職的最初一個月里,他們會犯一些常見錯誤:隨機發(fā)送簡歷給一些公司,什么都沒想清楚就對關鍵決策者袒露心扉,而不是當確認無誤、想得到這份工作時才去這個公司求職。然而,在得到工作不久之后,卻得知公司又要裁員了。但是,第六類求職者會迅速修正這些錯誤,接著采取正確行動。
如果你堅持認為求職過程很簡單、沒什么可琢磨的,你就不會真正去有所行動。你會把求職看成是像網(wǎng)上購物一樣簡單。事實上,這個過程,涉及到品牌影響與溝通、獲得支持、建立人脈關系——而這些技能,足以用半輩子去學習。找工作,就相當于說服并不熟悉你的人去冒險,不像申請專利,更像推出新產(chǎn)品;不像選舉投票,更像自己為了當選去拉票。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就是:雇主們會覺得,你找工作的方式就代表著你對工作的態(tài)度。
所以,如果你經(jīng)常說“我睡覺時就能找工作”,以后,這樣的話還是少說為妙。好好找工作就意味著,你要提前想好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并知道何時使用何種策略。是的,你可以挑戰(zhàn)別人的建議,并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適應它,然后以你自己的方式做事,但是一定要確保你所做的那些事都是高效的,即使是最不舒服的。
如果你白費力氣做重復工作,可能過一段時間你才會發(fā)現(xiàn),一切不過是周而復始的重復勞動。
文章來源:廣東眾博管理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