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边@句話背后的邏輯其實應該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關系”。在中國,“關系”被嚴重誤讀和誤用,常與走后門、腐 敗等相關聯(lián)。其實,關系是組織有效治理、有效領導的有力切入面。特別是在一個日益動蕩化的環(huán)境里,強調關系的管理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組織適應力。
如何圓融而不圓滑,守法而不教條,講原則而不固執(zhí),與人為善又不失底線,法情兼顧、法禮并治?這考驗著中國人的關系管理智慧。
國人對“關系”的心態(tài)是極其微妙的。僅僅把關系管理等同于行賄、走后門、開綠燈,只為短線目標的相互利用,是完全失敗的關系管理,是關系管理五重境界中的下下之選。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關系管理,就會在
領導力、組織能力和制度建設上陷入“小農思維陷阱”。
五級關系管理
社會和組織的善治是三種模式的有效組合。然而,關系管理也要仔細區(qū)分。好的關系管理帶來的是信任、合作、社群和諧與善治,而壞的搞關系帶來的卻是不信任、腐敗、派系惡斗以及原子化的個人。
第一級:搞關系 賄賂、后門、搞關系……只為了短線目標相互利用,是完全失敗的關系管理,敗壞人情、敗壞社會,害人,最后也一定害己。這正是我們今天社會危機重重的重大根源。
第二級:擺平。能將各方面的利益都安排妥當,讓相關各方均有得利??雌饋恚@符合中國人對均分的期待。但在擺平過程中,常常要對可能讓步的一方,權謀地承諾未來的利益以取得今天的讓步。
挖東墻補西墻的行為多了,難免會失了公平。而且私下承諾多了,也有損誠實公開。這是很困難的操作,很容易就失去平衡。最糟糕的是,挖東墻有時挖出一個大窟窿,再也填不回去,造成關系的破裂,
團隊的解散。
第三級:廣結長期善緣。中國人特別強調施恩與報恩,聰明的人會在對方尚未發(fā)跡之時就建立起長期關系和信任。小說《羊的門》就描寫一個能人救了中央領導,等到領導復出后,這段關系就成了他日后經營企業(yè)最重要的資本。這樣“施恩不望報”地慢慢埋人脈,使得短期的資源均分不至于和人情交換發(fā)生沖突,因為其人情交換都是長期的。
第四級:志同道合、雙贏。長期關系的營建主要基于共同的理念,人情交換輔之,共同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餅,雙贏之下容易保持互惠忠誠。大家有了共同價值觀,對分配原則有一致的看法,容易維持公平一致與誠實公開的原則。
第五級:我無為而關系自來。中國人的最高境界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當一個人常年執(zhí)著于一件事,常年讓人感到可信賴,一直堅持自己的價值和建立良好的聲譽系統(tǒng),這個時候,不用特意去建立關系,很多關系自然而然就會找上他。無需特意去經營人脈,也會得到很多信任和貴人相助。
在中國這個“關系社會”中,一個“沒有朋友”的人,不會有自己的圈子、
團隊、親信,沒人幫他辦事。但若是圈子演變成派系斗爭、密室協(xié)商,于組織亦是百害而無一益。如何做到圓融而不圓滑,守法而不教條,講原則而不固執(zhí),與人為善又不失底線,法情兼顧、法禮并治才真正考驗中國人關系管理智慧。
企業(yè)家當守住底線
對企業(yè)家而言,底線不是擺清高、憤世嫉俗、做“憤青”,而是在商言商,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不因為
經濟利益的誘惑而違反承諾,能夠視企業(yè)的信譽如同生命。企業(yè)家的精神與
形象是企業(yè)的一面鏡子。
正如德國著名的\
經濟學家科斯洛夫斯基所說的,企業(yè)家的道德行為“存在于放棄中,通過放棄道德上有問題的機會和放棄不道德行為(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帶來的利益,來達到比競爭對手更有利的競爭優(yōu)勢和區(qū)隔帶來的利益”。
企業(yè)家不管政商關系,那是高調,因為一般企業(yè)家一定需要和地方政府處理好關系,主要的目的在于尋求“保護”,避免無謂的小官“騷擾”,并在一定條件中尋求較自由的空間。但是如果想追求地方官員權限之外,甚至是違反規(guī)范的利益,則非基業(yè)常青之道。
聰明的企業(yè)家不會去和不肖的官員同流合污,但也懂得搞好與政府的關系,比如可以通過捐款等方式做一些公益事業(yè),幫助政府發(fā)展當?shù)氐年P鍵產業(yè),做一些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工作,如建設公益協(xié)會、基金等組織,幫忙尋找公共資源、搭建各方溝通橋梁,引介地方官員需要認識的人等等,幫助地方政府做出政績。
但是,務必懂得堅守底線,不參與一些有違政策乃至有違道德的事情。對于因制度漏洞等不太規(guī)范的操作,只接受法律允許的便利,不追求違法的利益??傊?,就是有十分實力,只說八分能耐,僅拿七分利益,不忽悠、不浮夸,不追求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非分之想,這樣才能堅持住底線。
誠而知天命
短視近利、短線行為是企業(yè)家關系管理的第一大忌。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關系管理智慧就是長線布局。
一位企業(yè)大佬的人生心得,歸納成功者的布局要做的三件事:定方向、遇貴人、建
團隊。遇貴人是指尋找機遇,進行
戰(zhàn)略布局,找到愿意幫你的人。良禽擇木而棲,就好像蜘蛛在好的枝頭上去織網,這將決定你更多地捕獲好的獵物。如何判斷誰是貴人?這跟自己定的方向有關。尋找一個好枝頭,過程中一定會犯錯,也有很多冥冥之中的因素不可控。
最重要的,如《中庸》所說:“天下至誠”,就是定方向,了解自己,了解時勢,了解別人,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非達到不可的目標,誠實地與貴人相交。現(xiàn)在誠意太少,造假太甚,偏行己意,相互利用,所以關系不再是美事。最后,組建一支自己的
團隊,與你意氣相投、方向一致,這樣再大的獵物也能一起去捕捉。
人生看遠看長,一年兩年的挫折不算什么,不要求速成,更不要東攀西比。一個坑兢兢業(yè)業(yè)占三十年,這個坑就是你的。挖不挖得出自己的坑,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要自己負責;但坑大還是坑小則是緣,是命,是時勢,不要強求。
要有一些“純”的東西,純親情、純友情、純愛情,它們不一定會是你的貴人或
團隊,但卻提供了最重要的情緒性支持,是你保持心理
健康的關鍵基石。少了誠,隨著世俗的流行追逐“成功”,是一生關系管理失敗的開始。
對內平衡情感與工具
中國人想要志同道合、聚眾成事時,喜歡在長期的工具性 交換中,加入稱兄道弟的義氣,心理學家黃光國稱之為“混合性關系”。這類關系中,如何平衡情感性與工具性動機是一大難題:情感太過,大家沒原則、沒效率、和稀泥,難以成事;工具太過,都是相互利用,難以凝聚感情,不利于合作與團結。
一個領導者在呼朋引伴建立
團隊,聚眾成事發(fā)展圈子時,需要經常審視圈內成員的動機。優(yōu)秀的中心人物會讓能干的成員建立自己的
團隊,給予他們獨立的決策權。
領導者明白圈內成員的工具性動機,包括人情交換、擴大人脈、自建圈子,所以會在他們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本過程中伸出援助之手。一旦這個心照不宣的長期交換默契被破壞,相互依存和團體認同的親密感覺就會消失。如何平衡情感性與工具性交換,是中國領導者第一個“陰陽兩難”的困境。
另外,學者翟學偉提出“均分”原則:領導者需要盡量對一個圈子內的成員平等地分享資源;另一方面,領導者也會有差序格局的關系網,要與一些成員保持“親人”般的關系,從事特殊的人情交換。“均分原則”與對親密成員的人情互惠,又形成中國領導者 第二個“陰陽”兩難的困境。
圈內圈外兩相宜
領導者一定要平衡圈內、圈外人的利益。一個行動者會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小家庭”),成為中心人物;也會加入更大的圈子(“大家族”)。如何在“大家族”中識大體、講道理,又能爭取到資源,在“小家庭”中從事人情交換,這是一大挑戰(zhàn)。
如果一個圈子的中心人物同時也是更大社會
網絡(Largernetwork)的頭兒,他(或她)應扮演家長式領導的角色,因此均分原則也適用于更大的
網絡。這導致了角色沖突。對組織領導者來說,在他(或她)的圈子內的人情交換,和在更大
網絡中的均分共享之間如何保持平衡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
好的關系管理要隨時動態(tài)平衡情感性與工具性動機,平衡人情法則與均分法則,平衡圈內與圈外利益,但絕不是固定的三七分、四六分,而是時而三七分,時而五五分,時而六四分,在底線要求之上動態(tài)調整,這正是中庸之道的智慧。
關系管理的真義是營造信任與和諧的環(huán)境,這有賴于可信賴行為的經營、長期的情感建立與人情交換。在人情困境中守住公平的底線、基于社會的一般道德標準建立小圈子內的良好規(guī)范,以及基于規(guī)范形成小圈子內輿論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并動態(tài)地平衡好“陰陽”兩難的困境。做好關系管理而不是去關系化,才有利于合作雙贏。關系是個好東西,但要我們有關系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