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在部分咨詢師在工作中出現的躁動、迷茫甚至驕縱,就自己的成長歷程,對一名咨詢師成長做一下淺議。本觀點純粹為個人觀點,如有異議,實屬正常。
筆者認為,一名咨詢師成長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破”、“立”、“放”。
一、破
樹不能長大太快,一年生當柴,兩年五年當桌椅,十年百年生才有可能成棟梁。故要修身積厚,等待時間。
------華淑敏
所謂的“破”,就是破繭成蝶,這個過程是艱難、痛苦的,是一個將學到和看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能理解和運用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吸取知識、總結。這個過程根據個人悟性和努力,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咨詢師需要承受痛苦和孤獨。有人說,一兩年就能成才,我覺得除非他是超人,也就是超常別人智慧的人!
二、立
“不破不立”,只有“破”了,才能“立”。才能有新的思維和認知,形成具有自己獨特的判斷力和見地。在高度、格局上有初步得了解和認知,才能和高層對話,才有話語權,才能有正思維、正見地,才能給客戶正確的導向,客戶才能認可你。客戶的認可,才是作為一名咨詢師的“立身之本”。
三、放
就在這一瞬間,穿越所有的痛苦,穿越所有的傷害;
就在這燦爛的一瞬間,我的心悄然綻放;
就在這綻放的一剎那,像荒草一樣燃燒。
------歌曲《綻放》汪偉
在這里,我理解得“放”就是綻放,經歷了磨練,吸取了業(yè)內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思考和戰(zhàn)略的宏觀把握,能夠獨立帶團隊,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也就是一名咨詢師最終綻放的時刻。也就是現在很多人說的“厚積薄發(fā)”。
咨詢師的成長是艱難和漫長的,也正是這樣的歷程,成就了咨詢師與眾不同的職業(yè)特點和社會地位。這是一個職業(yè),不是一份工作,他能給一個企業(yè)帶來利潤,也能讓一家企業(yè)走向滅亡。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是每一個咨詢師的義務和責任。
注: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yè)回北京。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代表作:《昆侖殤》、《紅處方》、《血玲瓏》《畢淑敏文集》(八卷)。其中,《紅處方》、《血玲瓏》都是寫白血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