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眾號折疊之后,移動端的閱讀也漸漸步入了疲軟期,文章打開率越來越低。微信自媒體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翻篇,此后許多新晉意見領袖,做出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但是,強者愈強,在內容和玩法上不斷推陳出新的大號,諸如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依然風光無限。
羅振宇和吳曉波都是“一財電視系”走出來的轉型成功的媒體人,繼續(xù)坐鎮(zhèn)一財兩檔王牌節(jié)目——《頭腦風暴》和《醇享人生》的馬紅漫也開啟了擁抱移動互聯網的節(jié)奏,他最近有一些新動作。
馬紅漫聯合網絡音頻第一平臺蜻蜓FM制作了一檔財經脫口秀節(jié)目——《老馬日日評》,在全民炒股論股的關口,這檔節(jié)目一夜爆火。
《老馬日日評》于2015年6月15日正式上線,截至到7月1日,開播兩周累計播放量已達601.8萬,最近一周日均播放量67.5萬。
6個半小時內近80萬播放
馬紅漫是經濟學博士,從幕后的記者、編輯,到走向前臺的評論員、主持人,他把第一財經所有類型崗位都輪了個遍。馬紅漫主持的時候語速很塊,再加上堅實的專業(yè)背景,讓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更是成功實現了《頭腦風暴》的再次升級。
財經新聞評論的專業(yè)性極強,但互聯網受眾是具有大眾化特征的。因此,如何讓“陽春白雪”式的節(jié)目能夠被公眾所接受,是財經評論的一大難題。
針對這一問題,馬紅漫在主持電視節(jié)目時堅持把揭示財經新聞背后的含義作為突破點,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指出新聞資訊的關鍵,同時根據數據去預判未來政策變化的方向。
這一風格也延續(xù)到了《老馬日日評》,相對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來說,這檔音頻節(jié)目具有更濃的互聯網味道,馬紅漫能夠像一個朋友一樣每天向他的受眾點評財經時事。
《老馬日日評》目前的更新時間基本上固定,早上和下午各一次。馬紅漫上午8時到單位,會先瀏覽當天的新聞,做一些相關資料、數據和觀點查詢,早上九點節(jié)目開始錄制。
馬紅漫說,中途發(fā)生過一些小插曲,他在錄制過程中突然有電話打進來,不得不中斷,后來他在錄制前就將手機調到飛行模式,保證直播式的錄制,節(jié)目時長和錄制時間是1:1的。
《老馬日日評》下午的錄制在3時之后,股市收盤后,馬紅漫會花半個小時整理當天的狀況,做分析和解讀,并對明天走勢做一個預覽,節(jié)目在下午4時左右成型。
一般來說,周末是財經新聞的固定淡季,鮮有亮點。但是央行“雙降”就發(fā)生在周六(6月27日),馬紅漫認為投資者迫切想知道這個資訊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他們需要專業(yè)分析。這時候他隨即錄制了一期突發(fā)式的評論解讀——《央媽降息、降準就是為了救市!》,節(jié)目于17點30分左右上線,當天內的播放量接近80萬。
馬紅漫說,他做這一檔節(jié)目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聽眾是否需要有人來專業(yè)解讀,而且要旗幟鮮明亮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形態(tài)。
內容+社群,不只是聽聽節(jié)目
在馬紅漫看來,在電視節(jié)目之余,做一檔互聯網音頻財經脫口秀節(jié)目,不存在轉型或過渡的問題。財經評論的核心在于觀點,它對于視頻的要求不是很高,“有人在說,說的是有價值的,這是最核心的,對我這樣的人來說轉型過來,做音頻節(jié)目很流暢。”馬紅漫說。
移動互聯網時代,由于受眾收視習慣的改變,電視節(jié)目的收視率下滑還是比較明顯的?!暗蠹覍τ谟^點還是需要的,放棄觀點,對于做觀點的媒體人來說是可悲的?!瘪R紅漫說,借助蜻蜓FM這個網絡音頻應用他可以將自己的觀點抵達到更多地域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