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7月,總經理在面試我時提問:“你對全面預算了解多少?”當年正是總公司開始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首年,李總的提問是有 “時代背景”的。當時我回答:
1、“全面”之意在于預算不是財務部一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各部門的通力配合。財務部的職責在于培訓、協(xié)調、監(jiān)控、參謀與預警。預算管理的責任應落在核心管理層。
2、以我的經驗,預算從來不準,所以必須編制彈性預算,因需而變。
這個回答還算及格,但現(xiàn)在看來高度不夠。比如第一點,雖然沒有錯誤,但太籠統(tǒng)。這樣的答案,用來回答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管理的問題其實是可以通用的。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預算成功的關鍵在哪里?我的答案也經歷了三次轉變,每一次都更進一步。
入職第二年。當時總公司一位領導說:“預算管理,關鍵在于控制”。正好和我其時的理解一致。馬上有英雄所見略同的竊喜,于是篤信,奉為圭皋。
這一回答背后的邏輯在于:成本控制對于公司經營的成功至關重要。ACE的一位高管曾對我說:“AIG之所以比ACE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本控制做得好?!?還有過傳說——友邦的預算做得如此精準,實際與預算的差異僅在三位數(shù)。對于這個,我一直以為只是傳說而已,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但友邦在成本控制方面確實下了很大氣力,這是事實,所以友邦內勤基層員工的薪水一直不高,常為業(yè)界詬?。ㄌ貏e是從友邦離開的人)。這是題外話。
為了有效進行成本控制,就必須制定詳細的制度,規(guī)定各種支出的流程和限額。對于每一筆支出財務部都要”Challenge”一下,問一句:“為什么?有沒有更節(jié)約的辦法?能不能不支?”平均來說,在我們公司,每浪費1000元,就相當于浪費了1個有效業(yè)務員3個月的業(yè)績對應的可用費用;每增加一名月薪3000元的員工,加上四險一金、電腦配置等費用,公司總成本大約是50000元,而這相當于13個有效業(yè)務員一年的業(yè)績可用費用。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見成本控制何其重要!這么一想,公司做減員增效、職場合并、車改、控制行政費用開支等等,都是必然,核心管理層在履行其受托之職責也。事實上,這兩年公司成本削減成效卓著,要不是這樣,不可能有今年上半年的費用結余,公司也不會有資源給員工普漲工資。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下一年計財部對每一筆支出都嚴格控制,特別是業(yè)務部門。這一點有時還引發(fā)了業(yè)務部門的不滿,我通常是亮出“慈不帶兵,義不掌財”的尚方寶劍??偣疽彩且粯樱羞@一思想,下年全系統(tǒng)費用政策革命性調整,旨在最大限度促使分公司節(jié)約成本,獲取承保費差益。
然而,總公司并未如愿,這年反而出現(xiàn)了較大金額的費差損。
這是為什么?進一步的思考引出了第二個答案。
“控制關鍵論”有其道理,如前所述。但高舉“控制”令牌卻沒有帶來期望的結果,則是因為其局限性。就“控制關鍵論”本身而言,更高一層次的問題是:應當控制什么和如何控制?高明的回答是:預算控制應當是“有所控,有所不控?!弊罡呔辰鐒t是“不控而控”。
這絕不是在玩文字游戲,其中的道理容我慢慢到來。
“控制關鍵論”的假設之一是:企業(yè)高管或其授權的財務管理者很清楚地知道每一筆支出該不該花,而且知道的“清楚程度”強于支出經辦部門的管理者。假設之二是:只要在可能的情況下,業(yè)務部門或其他支出經辦部門總是傾向于多報費用。第二個假設還有些道理,第一個則是荒謬的。
舉一個例子。公司制定有招待費報銷制度,根據招待對象的級別不同設定了不同金額的費用標準。業(yè)務部門申請了一筆招待費1500元,招待對象是處級干部,按照公司規(guī)定該級別的標準是300元每人次。
這時候財務部怎么辦?給不給報?
如果從嚴格執(zhí)行費用制度的角度出發(fā),當然是不予報銷。理由是:“公司有招待費標準,你們不是不知道,為什么還要超標?”
業(yè)務部門圓滑的回答是:“我們沒超標,因為參加宴請的人是5個人?!庇谑蔷晚樌沓烧碌膱罅恕?
如果業(yè)務部門誠實地說:“這個客戶非常重要,所以必須高標準對待。”財務部的人于是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說:“那請你讓老總特批一下?!庇谑沁@種小事就到了老總那里,老總也就是這樣變成事必躬親事無巨細的。
誰也沒有做錯。該不該花這筆錢,業(yè)務部門比財務部門更了解其必要性。招待費報銷制度沒有錯,財務部門嚴格執(zhí)行制度也沒有錯。是機制的錯。
具體的制度不等于機制,后者高于前者,后者同時也是用來突破前者的。上面舉的這個小小的困境之例,應用這個原則即可迎刃而解。
如果預算的機制是:業(yè)務部門按照約定的成本比例或額度(資源)去獲取既定的業(yè)務收入(任務);在以更少資源獲得同樣業(yè)務收入或以同樣業(yè)務資源獲得更多業(yè)務收入時,則依一定的規(guī)則給予獎勵,反之則予以處罰;不可抗力因素單議。
在這種機制下,業(yè)務部門和財務部門都不會因為“超標招待費”而痛苦。如果費用總額未超,則業(yè)務部門理所應當?shù)匦惺埂耙痪€部門”的判斷權;如果費用總額已超,則每多花一分錢,業(yè)務任務也就跟著水漲船高。說白了就是“多花錢不要緊,只要你能掙?!?
在一個好的機制下,不用財務部門手拿裁刀左修右剪,業(yè)務部門會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自己就做好控制。
“有所控” 的意思是重要的項目一定要控制,如手續(xù)費比例,基本法規(guī)則等;總額一定要控制。“有所不控”的意思是指不重要的、日常的、規(guī)則之內的支出項目不妨把判斷權、控制權交給業(yè)務部門?!坝兴?,有所不控”的前提是要建立一個好的機制。如果這個機制足夠好,則有望達到“不控而控”的目的。
所以說,預算的關鍵在于機制。
公司在我入職的第四年初設立了“一輛戰(zhàn)車”機制。不能說這個機制是完美的。但在這個機制之下,比之于上一年,分公司業(yè)務部門的業(yè)務過程費用(基本法、手續(xù)費之外的費用項目)與業(yè)務收入的相對比例降幅明顯。這充分體現(xiàn)了機制的作用,機制之手遠強于控制之手。
今年7月,總公司在大連開分公司計財經理會。會上集團計財部的領導說,“預算的重點是編制,關鍵在于設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彼寡陨跏?!
近日再思考這個問題,又有新的突破。順著“機制”這個關鍵字想下去,問題有:機制的基礎為何?什么樣的機制能在公司內部達成共識,這種共識的基礎何在?
控制的作用是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實效,機制的作用在于解決中期的一些問題,長期的問題靠什么解決?
有一次與一個中心城市財務經理溝通預算管理心得。我問他:“你們分公司面臨費用超支難局,原因是什么? ” 他的回答讓我吃驚:“積累不夠,產能不足,頭重腳輕?!焙唵味怃J,這也許是大部分中心城市分公司的共性問題吧。
今日之問題,原因至少在兩年前;后年之成果,也將是今年的植種。就預算本身而言,只涵蓋當年,但預算要成功,應當是要跳出當年吧。
起點問題是:三年后我們想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這個問題橫向分解:我們期望升到什么樣的業(yè)務平臺?我們期望公司利潤達到什么水平?我們期望擁有多少客戶?我們期望擁有多少數(shù)量和怎樣品質的業(yè)務隊伍?我們期望和多少中介機構建立聯(lián)盟?我們期望和多少大型公司建立長久合作?我們期望培養(yǎng)出多少專業(yè)和管理干部?我們期望員工收入如何增長?等等。
再把這個問題縱向分解:保持現(xiàn)在的策略,我們有可能達到目標嗎?差距是多少?怎樣才能縮小這個差距?是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還是根本性的變革?我們期望在后年走到哪一步?明年走到哪一步?今年走到哪一步?如果達不到這些目標,后果是什么?等等。
再將這個問題作外向拓展:市場是否存在機會?是否存在重大的威脅,如果它們出現(xiàn),我們是否有應對之策?等等。
最后問:今年要做什么?今年行動計劃的財務體現(xiàn)是什么,即需要多少資源,產出又將是多少?為支持今年的行動計劃,配套的機制應當如何設立?
到此,預算編制基礎完成,只剩下一些技術性的分解、匯總和數(shù)字填列了。
這是一個什么過程?對了,是一個“系統(tǒng)思考”的過程。陳履潔前輩說,美商保德信在臺灣設立公司時,給他(總經理)的任務是:投入2個億,7年之內盈利,20年之內回報率達到20%。我在清華聽到他講這話時嚇了一跳。外資公司真的是“狼”,除了品牌、技術和資本實力,還有長線思考的經營哲學。
不過陳前輩又講,“外資是狼,但我相信在座各位能夠戰(zhàn)勝他們,因為老虎是不會怕狼的?!?
是啊,中國人從古到今信奉平衡、穩(wěn)健和合眾的哲學,怎么可能在長遠眼光上輸給老外?
所以,第三個回答是:預算成功的關鍵在于系統(tǒng)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