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者:老薩,老馬與老農
老薩先是說,私有制是主體,是主導,是主流;公有制是補充,是次要,是輔助。國進民退,是開倒車;民進國退,大勢所趨。私有制在一般經濟領域,公有制在特殊經濟領域,可以完全發(fā)揮各自的比較優(yōu)勢。私有制有激勵,有效率;公有制講紀律,講統(tǒng)一。計劃經濟是結果均等,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來發(fā)展經濟,是由國家主持共栽一棵搖錢樹;市場經濟是機會均等,以私有制為基礎來發(fā)展經濟,是各人栽各人的搖錢樹。實踐已經并將繼續(xù)證明,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在經濟發(fā)展的競賽中取得了絕對勝利。改革開放后,之所以生產力得到極大發(fā)展,之所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之所以國家綜合實力得到極大增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在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在進。提所有制,有公有私;發(fā)展經濟,私字為首。當然,并不是說公有制一無是處,而是說公有制應該識時務為俊杰,以退為妙,在適合自己的領域擔當好自己的角色。公有制表面上最聽話,但是,最致命的缺陷是公有私用,損公肥私。私有制表面不太聽話,但是,最令人稱道的是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富有活力,使社會財富極大增長。發(fā)展經濟的根基就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發(fā)揮的私有制應該大力提倡和扶持,不利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發(fā)揮的公有制應該逐步退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濟模式有三個核心要素,那就是私有制.價格自由和宏觀調控。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幾乎無處不在的私有制。客觀上講,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夠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就是因為產權清晰,價格自由,要素流動,商品流通。那么,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理所當然產權歸農民所有,而且農民有自由買賣的自主權或決定權。只有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真真切切落到實處。試想,土地產權歸政府所有,土地買賣由政府壟斷,就與真正的發(fā)展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格格不入,實在是砸碎了農民過好日子的中國夢,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更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要求嚴重不符,還是推歷史倒車。土地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有一定程度解決,但是沒有徹底解決,一直遺留到現(xiàn)在。可以說,土地是農民的保障,這句話沒有錯。但是,理解僅止于此的話,又很不夠。更進一步講,土地還是一種資產,在自由買賣中體現(xiàn)著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一點,政府削尖腦袋,使出渾身解數(shù),與民爭利,長期把持土地買賣,進而農民利益被嚴重侵害,難以發(fā)家致富,甚至陷入貧困之中無法自拔。無論從廣大農民的自身微觀需要出發(fā),還是從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宏觀要求出發(fā),土地私有化到時候了,不能再拖了。畢竟,農民過好日子的迫切希望再不能被落空,城市化進程的有序推進再不能被耽擱,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進步伐再不能被拖后腿。再說了,“土地私有化”這個漂亮仗如果還因循守舊不去打,中國經濟一定會繼續(xù)扭曲下去,貧富差距一定會越拉越大,社會穩(wěn)定性一定會越來越差。
老馬接著說,考慮到地價助推房價不斷攀升的因素,有的人主張土地私有化和市場化。對于這個主張,我是堅決反對的。因為私有化和市場化以后,少數(shù)商人會擁有對土地的控制權,他們對土地的要價只會更高。而且,隨著農民擁有土地的減少,直接會威脅到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再加上失去土地的農民大量進城,而又沒有充足的工作崗位提供給他們,這樣就很容易出現(xiàn)貧民窟,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私有化和市場化順利推進需要一定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來相匹配,如果超越一定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來過早人為推進私有化和市場化,最終給民眾帶來的不是福祉和歡樂,而是災難和不幸。在土地問題上,我主張,規(guī)劃高于所有權,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三中全會通過決定說,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我認為,在土地資源配置上,市場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因為要有規(guī)劃。你必須在規(guī)劃允許的條件下,再發(fā)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因為土地是分類的,有農地、建設用地(包含農村建設用地、城鎮(zhèn)建設用地),城鎮(zhèn)建設用地有商業(yè)貿易用地、住宅用地、工礦企業(yè)用地,還有各種各樣的劃撥的供應性問題。不能跨界使用,這是土地規(guī)劃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就形成了土地的管制制度的基本內容,即用途管制,所以只有在符合用途管制的前途下,市場才能發(fā)揮作用??倳涋r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不能”,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給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給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給改滑坡了,不能把農民的利益損害了。要繼續(xù)維持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要保證現(xiàn)有的耕地基本上保持穩(wěn)定、保持糧食能夠繼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倳浿v的“謀定而后動”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基本的方向要給它確定下來,這樣才能不斷地往前推進。所以他也講,土地制度改革要有“三條底線”,第一,不能改變土地所有制,就是農民集體所有;第二,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農地必須農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損害農民的基本權益。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個角度來講,之所以能夠把集體統(tǒng)一經營變成家庭承包經營,那是因為我們實行了兩權分離: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的家庭經營承包權分離了。這次農村工作會議上花了非常大的篇幅來論述“三權分離”(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要求落實所有權、穩(wěn)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對于中國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肯定要歷經幾代人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有點歷史的耐心。第一,要像注重新型主體一樣去關注農戶,因為個體農戶仍是最大的經營主體。第二個兩類主體都要重視,生產產品的主體,提供服務的主體。第三,就是要有適度的規(guī)劃,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第四,要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讓他自由的去發(fā)展。
老農最后說,老薩是改革派,主張土地私有化;老馬是保守派,主張維持現(xiàn)狀。如果維持現(xiàn)狀,政府吃大肉,企業(yè)吃米飯,農民喝湯。無論從公平的角度,還是從效率的角度,必須改變現(xiàn)狀,土地私有化,農民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如果土地私有化,利益格局當然就改變了,這樣一來,農民吃大肉,企業(yè)仍然吃米飯,政府喝湯??梢哉f,這一前一后,農民從原來的喝湯變?yōu)槌匀?,他的利益膨脹;企業(yè)還是吃米飯,他的利益不變;政府從原來的吃肉變?yōu)楹葴睦媸湛s。所以,作為理性人,明白道理的農民都是改革派,當前利益占有者官員無疑是保守派。本質上講,一個是大多數(shù),但是無權無勢,力量薄弱;一個是極少數(shù),但是有權有勢,力量強大。企業(yè)怎么辦?肯定與官員結盟,至少可以吃到少許肉絲。那么,在這種格局下,農民還沒有自己的組織,純粹就是一盤散沙,結果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F(xiàn)在,有不少農民反映兩個十分具體的問題。說今年,某縣(新世紀以來,經濟作物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yè))電力局發(fā)文講,農村的田地灌溉電費由原來的0.3元每度漲為0.8元每度。解釋說,過去是種玉米和麥子,現(xiàn)在是經濟作物,水漲船高,漲價是合理的。與此同時,糧食直補從今年開始取消。說到糧食直補取消,農民都能明白??墒牵捎谑?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ack;" >經濟作物,田地灌溉電費漲價,農民非常不理解。因為,雖說是作務經濟作物,但是這個收入頂多只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不打工掙錢,僅僅靠經濟作物,一大家子人養(yǎng)不活的。譬如,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結婚蓋房,等等,如果沒有打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提到的這些事情,一個都辦不到。說白了,即便是作務經濟作物,也沒有什么利潤可言,甚至只是解決個老年農民就業(yè),勉勉強強可以養(yǎng)家糊口罷了。至于什么小康,就別白日做夢了。在這個嚴峻形勢下,電費漲價,肯定是雪上加霜,到頭來農民撂荒就會越來越普遍。到那個時候,損害的當然就是整個國民經濟,得不償失,與民爭利不可取啊!可以算一個賬,原來每個農戶的一年灌溉電費是360元左右,0.3元每度電的話,就是1200度左右。那么,漲到0.8元每度的話,每度電多出0.5元,每個農戶就要多交600元左右。這樣一來,一個生產隊按100農戶算,就要多交6萬元;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10個大隊,每個大隊6個生產隊,大概是600個生產隊,粗略按80%種經濟作物(據(jù)稱,全縣經濟作物總面積已占總耕地面積的80%。),那么全縣就要多交2880萬元。大家注意了,漲價如果真是國家政策,從今年開始,全縣農戶每年多交2880萬元,連續(xù)交10年的話,就要多交2.88億元,這可是天大的數(shù)目呀!看看,相對社會其他階層,農民是最大的弱勢群體,本來就是貧窮,生活水平低,而他們享受國家電費補貼理所當然,現(xiàn)在這樣一亂漲價,農民就更貧窮,生活水平就更低了??倳浾f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我看,這樣折騰,農民要小康,沒有什么指望了。近期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發(fā)展階段。順應我國發(fā)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須加強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把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方針,堅持和完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新格局。網友看個究竟007發(fā)帖稱,土地問題的根源在于毛時代的左傾路線?!案呒壣纭?、“人民公社”,名曰土地“集體所有”,實際變成了“黨有”、“國有”,任何一級政府均可隨意處置。憑什么?不是憑借暴力支撐的權力嗎?土地是農民擁有的唯一財產,絕大部分農民的土地是祖?zhèn)鞯?,少部分是土改時分配的(完全無地的農民,即雇農,在解放前農村是少數(shù),至少在北方農村是這種情況。)。難道“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依靠這樣無償剝奪的嗎?這樣的“社會主義”能夠得到多數(shù)農民的真心擁護嗎?事實已做了無情的結論,那就是“社會主義”建成二十多年,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生活物資嚴重短缺,不得不憑票供應各類生活品(農民連票證都不可得)。為何實行土地承包制后,所有此前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生活物資甚至供大于求?這已充分說明過去推行的土地政策是失敗的。還土地于農民,是共產黨重新贏得農民擁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