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差不多是所有家長的共同愿望,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一個孩子的成材包括很多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僅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就萬事大吉了。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一心一意投身于功課,自覺承攬了孩子的“后勤工作”,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高分低能者有之,厭學棄學者有之,令很多家長痛心不已。
在我接觸到的“問題孩子”的家長中,他們望子成龍的愿望比正常孩子的家長要強烈得多,而且大致有以下三個心理特點:第一,認為自己的人生已沒有多少希望,只能把實現(xiàn)夢想的愿望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第二,自己孩童時期某個心愿未能實現(xiàn),耿耿于懷,希望從孩子的成功中得到滿足;第三,夫妻感情不和,有一方——往往是母親——把情感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由此可見,這些渴望孩子成功的家長,實際上是“雇傭”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成功欲望。這樣說可能太刺耳了,但情形的確如此。這些家長們?nèi)σ愿岸酱俸⒆尤タ紙錾掀礌?,就像打一場生死攸關的戰(zhàn)爭,為一個“陣地”或“山頭”的得失斤斤計較。,哪里還顧得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
事實上,上述三個特點在更多家長身上普遍存在。把自己的希望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便失去了平常心,最直接的惡果是放棄了自己的成長,甘做“人梯”和“老媽子”,對孩子除學習以外的事務大包大攬?!爸?
要學習成績好,別的不用你操心?!痹S多家長對孩子這樣說。
獲得書本知識固然重要,生活技能和家庭責任感的培養(yǎng)難道就不重要嗎?要知道,一個人一生要適應很多角色——孩T-、學生、朋友、從業(yè)者(下屬和上司、丈夫(妻子)、父母———他需要擁有全面而綜合的社會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一條“龍”。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的。等到他不得不獨立生活的時候,綜合能力的缺乏對他來說無異予一場悲劇。
有個小故事很精彩——
兒子兩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只小烏龜。兒子很愛這只烏龜,養(yǎng)在陽臺上的罐子里,每天都惦記著它的飽暖。兒子一天天長大,烏龜也一天天長大。兒子從幼兒園進入學校,烏龜卻一直呆在陽臺上的那個罐子里。有一天,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烏龜爬出那個棲身的罐子,掉到樓下摔死了。兒子哭紅了眼。父親也很傷心,他走到陽臺上,看到了那只養(yǎng)烏龜?shù)墓拮?,恍然大悟:烏龜已不是?
初的那只小烏龜,可是罐子卻還是原來的罐子。
故事的精彩之處,在于揭示了一個家庭教育的哲理:父母和家庭好比是孩子的一只“罐子”,孩子一天天長大,思想一天天豐富,在父母眼里卻始終是個孩子,結(jié)果只能是迫使孩子掙脫“罐子”的束縛,至于
掙脫之后是摔死還是獲得新生,就難說了。
找我咨詢的父母,90%都反映他們的孩子在家里一點家務活都不干。十六七歲的孩子不洗自己的衣服是正常的事。父母不在家,寧肯吃零食也不做飯的孩子大有人在。有些小學生,每天整理書包、削鉛筆、換本子之類的事都要父母代勞。這些父母無奈地說:“不替他收拾,明天上課忘了帶,怎么辦?”
這就是中國父母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苛刻,一方面淡化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家庭責任感。他們以為自己在幫助孩子,在盡父母義務。其實,這種越俎代庖的幫助是最要不得的,不僅讓孩子養(yǎng)成懶惰、自私、意志薄弱的不良習氣,而且還有可能瓦解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進取心。
其實,孩子心里知道,父母做這么多事,是需要自己拿學習成績來回報的。試想,這樣“望子成龍”,難道不是給孩子增添額外的精神壓力嗎?這種精神壓力真的能按家長的設想,順利轉(zhuǎn)化成學習動力嗎?在我
所遇到的案例中,多半的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對孩子“生活上寬松,學習上苛刻”的態(tài)度反差,讓很多孩子受不了,他們本能地想擺脫壓力,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厭倦學習、害怕考試,更有甚者,一些孩子為取得心理平衡,干脆放棄努力,自暴自棄。
我認識一位母親,正是這種不良教育方式的實施者。她的孩子聰明伶俐,從小就被她灌輸了“將來一
定要考上北大,畢業(yè)后到國外深造”的遠大理想,在家是“重點保護對象”,從不做家務,甚至不知道家里
的筷籠在什么地方。上到初中三年級,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平時懶惰和缺乏責任感的病根兒就顯露出
來了,漸漸厭倦了競爭,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最后連普通高中也考不上。落榜的孩子竟對同學說:“沒關系,
我爸媽不會讓我沒學上的,頂多就是掏幾萬元錢嘛,照樣能上重點高中。等上了高中,我再努力也不遲。”
這位母親痛心疾首。她不是舍不得拿出血汗錢來幫助孩子上學,而是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喪失了進取心?我對她說:“他喪失的不僅僅是進取心,還有責任感。喪失了責任感,意味著喪失了生活本身?!蔽覜]
有危言聳聽。應試教育固然有其殘酷的一面,但孩子表現(xiàn)出的怯懦和不負責任實在令人驚訝。.
許多陷入困境的父母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小時候既沒有父母的激勵,也沒有父母的批評,照樣
可以自覺學習?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那么好,怎么反倒不用功學習了呢?
問題總是辯證的。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么有什么,該想的父母都替他
們想到了,哪里還有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奮斗動力?而這一切,恰恰是他們父母幼年時所不具備的,他們是孩子時,多半沒有機會得到父母的寵愛,甚至需要為家庭盡責盡力,這種訓練使他們從小學會了照顧自己,體貼父母,惹了禍自己承擔。古訓“貧寒出孝子”正是這個道理。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生活能力呢?我認為首先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權(quán)利和責任。說通俗些,就是讓他自己管理自己。
給孩子,尤其是青春發(fā)育期的孩子以一定權(quán)利,是讓他們確切地知道,正如他們所愿,自己正在成為一個有能力決定事情的人,不必事事都要父母代替他們選擇。這是對他們的尊重,也是一種鍛煉。比如一
個14歲的初中生,他的權(quán)利應該包括諸如選擇學不學鋼琴,決定寫完作業(yè)后看電視還是看書,決定穿什么衣服,決定要不要轉(zhuǎn)學等等。
給孩子責任,就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必須承擔一定義務,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比如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分擔家務、收拾自己的房間和文具。如果在學校闖了禍,要自己承擔;如果忘記
帶作業(yè)本被老師批評,只能怨自己。注意,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不是在替父母做事,而是你自己應該做的。
因此,我總是對前來咨詢的家長說,回家后,請馬上召開一個家庭會議,明確地告訴孩子:“從今天起,你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說,你屬于你自己,你的時間屬于你,你的空間屬于你,同時你的亂糟糟的房間、你的臭襪子、你早晨貪睡吃不上早飯甚至遲到挨批評都屬于你了?!边€要說:“我們盡到父母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逃避孩子的責任?!弊詈髣e忘了給他激勵和信心:“我相信你能做好,而且一定會越做越好?!?
不勝枚舉的事例證明,孩子得到了一定權(quán)利,覺醒了責任意識后,做事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這種主
動性延伸到學習當中,不知不覺提高了成績;取得了好成績,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來了。這種良性循環(huán)讓很多家長喜出望外。一位母親對我說:“我的孩子現(xiàn)在就像上足發(fā)條的時鐘,會自己做事了?!?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孩子在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履行自己的責任時,家長應該不斷鼓勵和賞識他們,放手讓他們嘗試,不能時時監(jiān)控、事事干涉,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譏笑、打擊。否則,他們會認為所謂“自己管理自己”不過是父母設下的一個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