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日本人是很能學習和吸取外來文化的。當年,他們跑到中國來,學了不少東西去,連文字都是從中國進口。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以西洋為師,一大堆先前聞所未聞的新名詞涌入日本,頗有些應接不暇。他們的辦法,是用從中國借來的漢字去對付,反正借一回是借,借兩回也是借,一客不煩二主,干脆一借到底。
日本人并不光是用漢字做翻譯,也用漢字搞創(chuàng)造。希望、場合、方針、權威、支部、宗教、派出所、處女作、化妝品等等,還有取締、引渡、見習、手續(xù),也都是日本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現(xiàn)在中國人用起來也都得心應手。日本人從中國人這里學去了漢字,又用這漢字造了詞來供中國人使用,可真有點“出口轉內銷”的味道;而中國人既從日本“進口”辯證法(西文日譯),又從日本“進口”派出所(漢字日文),則是地地道道的“東扯西拉”。
其實日本人的這種本事也是從中國人這里學過去的。當年中國人翻譯西域和佛教名詞,用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辦法。比如過去、現(xiàn)在、未來,就是佛教名詞。過去即前世,現(xiàn)在即現(xiàn)世,未來即來世,合起來叫“三世”,也叫“三際”(前際、中際、后際)。俗話說一個人嘴饞,就說“前世沒吃過”;說活該,就說“現(xiàn)世現(xiàn)報”;說感恩戴德,就說“來世變牛變馬也要報答”,這都是受佛教的影響。中國原先也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但那是詞組,不是單詞,意思也不一樣?,F(xiàn)在是此刻存在,未來是尚未到來,過去則是從某一時空點移到另一時空點。不過,“過”和“去”都有不再存在的意思,比如事過境遷、去年今日等等。所以,把“過”和“去”合成“過去”,用來翻譯“前世”,也還“過得去”。 “世界”也是。中國古代有世有界,沒有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說的世界,上古時叫“天下”。“世界”是佛教的概念,其中三際為世,十方為界。三際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梢娛朗且粋€時間概念,界則是一個空間概念,佛教的所謂“世界”,也就相當于漢語中原有的“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但漢語的宇宙和佛教的世界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古人寧肯用作為時間概念的“世”(世代)和作為空間概念的“界”(界限)合成一個新詞,也不愿意照搬“宇宙”這個現(xiàn)成的老詞。 不過佛法雖然無邊,菩薩們也都神通廣大,卻是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也管不了人們怎么說話,所以“世界”一詞,后來意思也變了,成了“國際社會”或“全球”的意思。在方言中,則又不一樣。北京人說“滿世界”,是“到處”的意思。粵語中的“世界”則指生活。好世界,是好生活;傾世界,是談生活;嘆世界,是享受生活;撈世界,則是謀取生活,和佛教的所謂“世界”也滿不是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