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富
從小老板到大老板,是個不斷進階的過程,或者說,是不斷自我修煉的過程,在眼界、思想、行為等等方面的修煉。
看得越來越多,想的越來越多,想明白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其實這生意也沒那么復雜,把其中一些核心關鍵點搞清楚了,就具備上軌道快速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了。這里簡單先列幾點:
一、匹配是生意運轉的核心
做生意最終目的是賺錢(再說大點是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那么,什么樣的項目才賺錢?市場環(huán)境好?產品好?老板人好?其實,沒有什么好市場壞市場,好生意壞生意,好老板壞老板之分,匹配的生意,才是能賺錢的生意。
所謂匹配,即是生意運營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環(huán)節(jié)因素,諸如國家法律、市場及行業(yè)發(fā)展趨勢、消費者的消費力和消費習慣、需求、產品的產品力、涉及資源、執(zhí)行團隊、涉及技術、生意操盤手自身的特點等等。第一要看各環(huán)節(jié)因素是否都已經具備了,第二要看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是否是匹配的。只有是匹配的,才能有效銜接,才能高效運轉。
生意是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里包括多個環(huán)節(jié),只抓住了部分環(huán)節(jié)(或者自認為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是正面的,優(yōu)質的,有利于自己的),是做不成生意的?;蛘哒f,自認為抓到的環(huán)節(jié)都是正面的,優(yōu)質的,就一定能做成,這種想法就過于片面了。就像一個飯店的廚師,自認為自己燒得一手好菜,很多顧客就是沖著自己的手藝來的,所以就能開飯店了。
二、批發(fā)面子
生意就是人際往來,就是各種合作,這個合作,也就是在設法整合別人的資源。
別人愿意與你合作,與你打交道,也是有前提的。要么是你這個人有價值,值得交易,要么是你這個人不錯,值得交往。當然了,中國人更多還是看人,看重你這個人。
人際交往,很難說能一直帶給別人利益,但是,面子這個東西可以時時有,常年有。所謂面子,就是對對方的尊敬,或者說,高看對方一眼,尤其是在公開場合上,給足對方面子,這個比錢都重要。換句話,老板們努力賺錢,也是為了換取個面子。
給面子的反面,就是得罪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把別人得罪了,看不起別人,傷了面子,著實是給自己埋下來巨大的隱患。畢竟,國人看重面子且氣量小,一旦被得罪,勢必馬上就要報復,即便當前不具備報復條件,這個賬也得記下,日后尋機動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嘛。一旦樹敵過多,這生意恐怕也就很難做下去了。
三、不生氣
貌似人人都有點脾氣,這脾氣上來的時候,會沖動,會發(fā)火,會拍桌子罵人,也會在激動或是沖動之下,說出些狠話出來,或是做出些決定。
若是平常百姓,影響力有限,發(fā)些脾氣也就罷了。但身為老板,在熱血沖頭的情況下,缺乏冷靜理性的分析判斷,所說出來的話,可能會得罪人,所做出的決定,可能是欠妥的,甚至是存在風險的。
客觀的來說,沒有對與錯,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再有,今兒這個事是錯的,可也許到了明天,這事又是對的了。表面看起來是個麻煩,可里面也許蘊藏著新的機會。當然了,人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哪里還想到這么多,只顧自己情緒宣泄,只顧自己嘴巴說的痛快。至于一通脾氣發(fā)了之后,會帶來什么后果,甚至是導致什么風險,也就顧不上了。
從老板個人形象,周邊人際關系,乃至生意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發(fā)脾氣這種事情是千萬要不得的。所以,得要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有脾氣也得忍著,老板越大,按說就越應該沒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