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商務策劃師聯(lián)合會WBSA主席史憲文的手筆,大家分享:
確切地說,思維不是人類的本質特征,思維自身的思維才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
人類在駕御思維方面做了許多探索,也頗具成就。OK模型也是駕御思維的歷史產(chǎn)物,它不僅著眼信息社會的未來,也最大限度地吸取了歷史上駕御思維的探索成就。下面就OK模型與歷史上著名的思維工具之間關系做以介紹:
一、《易經(jīng)》
論思維工具的輩分和對后世的影響,當首推《易經(jīng)》。中華文化號稱“上下五千年”,《易經(jīng)》也稱“八卦”是上2500的人類智慧結晶,相傳是“三圣”相繼睿智鑄成——上古之圣伏羲原創(chuàng)圖示,中古之圣周文王與其子周公演繹成文,近古之圣孔子闡釋易理成系。
易理基本思想是:萬物始前為“太極”,太極一分為二呈“陰”、“陽”兩儀,“陰”(—)、“陽”(--)符號化為“爻”,兩儀即兩爻相重便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再重一爻即生八卦,八卦再重即推演出六十四卦。這就是《易經(jīng)》中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從思維學角度,《易經(jīng)》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事物是由一定的要素構成的,要素按一定規(guī)律進行組合,形成有規(guī)律的變化景象。
OK原型與《易經(jīng)》誕生于同樣的民族文化土壤,OK模型自然暗含著《易經(jīng)》的基本原理。
“道理”好比太極,生出的兩儀——左區(qū)為主觀、右區(qū)為客觀;兩儀生四象——“自我(優(yōu)勢)”、“目標”、“對象”、“環(huán)境”。這就是“四面定位”。
而“四面”之中還有“八方”:自我之長、短(優(yōu)勢與劣勢),對象之敵、友,環(huán)境之利、害,目標之高、低。長、短、敵、友、利、害、高、低,如八卦般相爻,如此循環(huán)思考,就會快速逼近問題的本質所在。
OK模型繼承了《易經(jīng)》思想,但不能取代《易經(jīng)》,掌握《易經(jīng)》的精深機理還須詳細研讀,在實踐中意會。
中國古人還有許多智慧有待于深入研究,例如,《周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眰髡f中的“洛書”被猜測是“九宮圖”。九宮圖法是一種有助擴散性思維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像九宮的格圖,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后把由主題所引發(fā)的各種想法或聯(lián)想寫在其余格點,由事物之核心出發(fā),向八個方向去思考,萌發(fā)八種不同的創(chuàng)見,以此實現(xiàn)思維的發(fā)散。依循此思維方式加以發(fā)揮并擴散其思考范圍。十大創(chuàng)新方法的研發(fā)就借助了九宮圖原理。
上述我們重點講述了《易經(jīng)》思想與“四面定位”的聯(lián)系。那么,有沒有簡單易行的四面定位結論“運算”方法呢?有,這個方法就是SWT分析。
二、SWOT分析法與SMART標準
著名的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企業(yè)戰(zhàn)略決策教授安德魯斯(K Andrens)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但只限于孤立的要素分析。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H.Weihrich)運用系統(tǒng)的思想將各個似乎相互孤立的因素匹配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成為競爭性戰(zhàn)略分析的常用思維工具?;驹砣缦拢?
遇有競爭時,根據(jù)內(nèi)部與外部情況,分四項因素陳述:
優(yōu)勢因素(Strengths,簡記S)——自身強項、比較優(yōu)勢。
劣勢因素(Weaknesses,簡記W)——自身弱項,比較劣勢。
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簡記O)——外部環(huán)境存在的機會與機遇。
威脅因素(Threats,簡記T)——外部環(huán)境存在的威脅。
用上述四類要素構成矩陣形式(如圖),便可獲得四種目標取向:
1、最小與最小對策(第一象限)——WT目標:內(nèi)顯劣勢,外來威脅,當努力將這些因素趨于最小。內(nèi)憂外患,當好自為之。
2、最小與最大對策(第二象限)——WO目標:內(nèi)顯劣勢,但外來機會,當努力克服、回避自身劣勢,利用機會,改進自我。
3、最大與最小對策(第三象限)——ST目標:內(nèi)具優(yōu)勢,但外來威脅,當憑借優(yōu)勢,發(fā)揮優(yōu)勢達最大化,嚴密監(jiān)視外來威脅。
4、最大與最大對策(第四象限)——SO目標:內(nèi)具優(yōu)勢,外來機會,當利用好,發(fā)展壯大。
結合OK模型內(nèi)含的“四面定位”,再來看SWOT分析:優(yōu)勢與劣勢是指“自我”;機會是指“環(huán)境”;威脅既包括“環(huán)境”也包括競爭對手,可列為“對象”;對策即指“目標”。所以,SWOT分析法是根據(jù)“自我”、“對象”、“環(huán)境”的情況,推導“目標”定位。
那么,一旦目標初步定位,如何衡量這個目標確定得是否正確呢?在目標衡量與確定方面,“SMART目標標準”很有幫助。
所謂“SMART目標標準”是指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所應該遵循的五項原則,每個字母代表一項標準:
S—Specific:具體化。目標一定是確切的,不能夠模糊;
M—Measurable:可測性。制定的目標一定是可以度量的,隨時可以較為直觀地判斷
出是否達到目標。
A-Attainable:可行性。目標是可以實現(xiàn)的,起碼是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不能不切合實
際。
R -result-based:時效性。目標可以分解為階段目標、分項目標,階段目標與分項目
標達成程度均可測量。
T -Time-based:實效性。能夠跟蹤評估實施效果,可以從目標出發(fā)追溯日常工作情
況。
在目標定位方面,“目標多杈樹法”和“6W3H目標細化法”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上述介紹了OK模型與SWOT分析法、SMART標準之間的關系,為策劃目標的確立提供了更深入的方法論。策劃具有較強的目標性,但“目標”僅僅是十個策劃思維要素中的一個。針對其他要素是否有相應的思維工具呢?在這方面,思維導圖和魚刺因果圖較為經(jīng)典。
三、思維導圖與魚刺因果圖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由英國學者托尼·博贊(Tony Buzan)于20世紀70年代首創(chuàng),后經(jīng)廣泛實踐完善,成為全球通用的創(chuàng)意輔助工具。
思維導圖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1、充分調動性。它將大腦皮層對文字與顏色的反應合成調用,用一整套的筆記方法,提高記憶力、理解力、聯(lián)想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左右腦潛能。
2、圖文直觀性。通過圖形提示和主題詞聯(lián)系,把“目的”、“目標”、“方法”、“組織”、“時間規(guī)劃”、“地點”、“資金”、“計劃保證”等要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3、發(fā)散導向性。通過“認定中心主題”、“有序排列概念”、“有機分解概念”、“橫向連接概念”、“構造思維框架”等步驟,循序漸進,使思維步步深入,發(fā)散到極限。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功能如其名稱,它就象頭腦的雷達,抓住些許線索,就能掃描全腦,不留死角。從發(fā)現(xiàn)“新大陸”到認識“全球”務求多快好省。
從對現(xiàn)象感覺到對問題本質認識,還有一個更為簡單的思維工具,那就是“魚刺因果圖”。
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如果一時難以確定多種因素以及因素間的因果關系,那么,提出解
決方案是很困難的。日本專家石川馨于1943年發(fā)明了這種探求因果關系的圖示方法,因此命名為“因果圖”,也稱為“石川圖”,由于圖形酷似魚刺,故又被稱為魚刺圖。
應用“魚刺因果圖”可以確定影響過程或特性的主要原因,以及其子原因;可以明確問題與原因之間的關系。使用“魚刺因果圖”很簡單,把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魚頭”,在“脊梁”上按問題可能涉及的因素排列“魚刺”,在“魚刺”上分解子“因素”……,不斷分出枝杈“魚刺”,直到暴露出最為具體的原因所在。找出真正原因之后,再對原因提問?!棒~刺因果圖”在質量管理中比較常用,也可用于創(chuàng)意的前期分析。
與OK模型比較起來看,思維導圖與魚刺因果圖側重的是思維過程,而OK模型側重的是思維結果。沒有思維導圖的幫助,僅憑OK模型探索要素內(nèi)涵,可能有一定的困難;而沒有OK模型幫助,僅用思維導圖探索各個要素內(nèi)涵,可能導致以偏概全。
為了防止策劃決策思維的偏差,傳統(tǒng)的策劃強調依靠集體智慧,決策會又稱“諸葛亮會”,企圖“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而事實上,開好決策會很難,弄不好,三個“諸葛亮”倒不如一個“臭皮匠”。又沒有用于管理集體決策的思維工具呢?有,在這方面最典型的思維工具就是著名的“頭腦風暴法”。
四、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現(xiàn)代創(chuàng)造學重要奠基人、美國BBDO(Batten, Bcroton, Durstine and Osborn)廣告公司創(chuàng)始人A.F.奧斯本(Alex F. Osborn)于1938~1939年首創(chuàng),1953年以“激發(fā)性思維方法”為題正式發(fā)表的。
頭腦風暴法的最顯著作用是能夠保證群體決策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決策的質量。它可分為“直接頭腦風暴法”(簡稱為“頭腦風暴法”)和“質疑頭腦風暴法”(也稱“反頭腦風暴法”)。前者是使專家群體盡可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chǎn)生盡可能多的設想或辦法,后者則是對前者提出的設想、方案、辦法逐一質疑,分析其現(xiàn)實可行性。
????????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會議決策,有規(guī)模人數(shù)要求,6~12人為宜,人員來源多樣化為佳,主持人最好是方法論專家,提出設想者最好是專業(yè)領域的決策型人士,分析者最好是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操作型人士,演繹者最好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
會議規(guī)則明確,氣氛融洽輕松,與會專家們須保持“自由”發(fā)言狀態(tài),鼓勵提出盡可能多的方案。
會議一般分三個階段:確定問題、自由討論、篩選方案。
????????頭腦風暴法會議的“游戲規(guī)則”:
1、充分自由。鼓勵打破局限,大膽設想,每個人必須對別人的任何意見都持歡迎態(tài)度;
2、以量求質。會上只求方案設想盡量多,哪怕異想天開、白日做夢、癡心妄想,都是會議珍重的成果。
3、延遲評判。方案的比較與評價在會后進行,絕對保證會場意見不受約束。
4、風暴循環(huán)。綜合上次會議的方案,提出幾個新方案,再次進行頭腦風暴,直至形成最佳(無悔)方案。
?????? 頭腦風暴法歷史上有很多不俗的表現(xiàn),但它也有一個問題——實施的成本(時間、費用等)很高,對參與者的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
頭腦風暴法可以看成是多個人提出的多個OK模型(腦圖)的“碰撞”,實現(xiàn)群體腦圖的“對接”、“嫁接”、“銜接”。
在不具備舉辦頭腦風暴法會議的情況下,OK模型通過“思索引擎”也能近似地實現(xiàn)多智力資源的整合,且智力資源來源比頭腦風暴會議的智力資源更為廣域。也就是說,經(jīng)過網(wǎng)絡化的OK模型,就是一種頭腦風暴法會議形式。
頭腦風暴法之所以要求會場自由,是因為面對同樣的問題,人們既會有不同的理性反應,也會有不同的非理性反應,不同的決策心理作用,會使看問題的角度發(fā)生較大的差異,結論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何使個人決策與群體決策都能從邏輯、情感、創(chuàng)造、信息等全角度地看問題呢?解決這個問題的最著名的思維工具就是“六頂思考帽”。
五、六頂思考帽
“六頂思考帽”(6 Thinking Hats)是由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Edward de Bono)
博士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發(fā)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lateral thinking)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zhí)上。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尋求一條向前發(fā)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運用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chuàng)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chuàng)造性。
決策中,戴不同的帽子代表著不同的思維角度,共有六個思考角度,需要先后戴六個顏色的帽子,因為得名“六頂思考帽”。分別代表六種不同基本思維功能的六頂顏色的帽子是:
白帽子:白色是中立而客觀的,代表著事實和資訊,因而是中性的事實與數(shù)據(jù)帽,
處理信息的功能;
黃帽子:黃色是頂樂觀的帽子,代表與邏輯相符合的正面觀點。因而是樂觀帽, 識
別事物的積極因素的功能;
黑帽子:黑色是陰沉的顏色,意味著警示與批判。因而是謹慎帽, 發(fā)現(xiàn)事物的消
極因素的功能;
紅帽子:紅色是情感的色彩,代表感覺、直覺和預感。因而是情感帽, 形成觀點
和感覺的功能;
綠帽子:綠色是春天的色彩,是創(chuàng)意的顏色。因而是創(chuàng)造帽, 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方
法和思路的功能;
藍帽子:藍色是天空的顏色,籠罩四野,控制著事物的整個過程。因而是指揮帽, 指揮其它帽子,管理整個思維進程。
人們在決策時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該戴哪頂帽子,一個團隊的成員常常在同一時
刻戴著不同顏色的帽子,因此導致我們的大量思想混亂,相互爭吵和錯誤的決策。
“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使我們將思考的不同方面分開,這樣,我們可以依次對
問題的不同側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考慮。就像條形碼,先將各種顏色分解成基本信息,然后將各種信息組合在一起,就會得到事物的全方位信息?!傲斔伎济薄痹趪H上頗為普及,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只是帽子顏色與中國民俗文化有忌諱之處,操作上受到一些影響。
“六頂思考帽”是對OK模型的重要補充,暗含在OK模型內(nèi)的WBSA“思型理論”與“六頂思考帽”原理也有著某種聯(lián)系。
WBSA“思型理論”認為,人們在策劃思維的時候,因“思型”不同,而切入點不同。人們的“思型”分四種:保守、競爭、投機、理想。保守型習慣從“自我”(道理和優(yōu)勢)切入策劃思維,競爭型習慣從“對象”要素開始思考,投機型習慣從“環(huán)境”要素發(fā)起思維,理想型習慣從“目標”要素啟動腦筋。人們的“思型”如“血型”一樣穩(wěn)定,為了不至于因思維切入習慣而導致思維跑偏,所以,正確的策劃思維應當是主動地從四個方面分別切入,以求和諧。這與“六頂思考帽”原理的作用是一致的。
上述講述的多是具有通用性的思維工具,在相關專業(yè)領域,還有許多專用思維工具,如,安索夫矩陣、ADL矩陣 安迪·格魯夫六力分析模型、波士頓矩陣、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貝恩利潤池分析工具、策略方格模型、創(chuàng)新動力模型、定量戰(zhàn)略計劃矩陣、杜邦分析法、定向政策矩陣、德魯克七種革新來源、??思{和鮑曼的顧客矩陣、??思{和鮑曼的生產(chǎn)者矩陣、FRICT籌資分析法、GE矩陣、麥肯錫7S模型、麥肯錫七步分析法、麥肯錫三層面理論、麥肯錫邏輯樹分析法……,不勝枚舉。
OK模型不是對傳統(tǒng)思維的工具的替代,而是繼承、發(fā)揚了傳統(tǒng)思維工具思想方法,為在信息時代更好地發(fā)揮傳統(tǒng)思維工具的作用奠定了新的技術基礎。
總體講,商務領域的思維方法分三大類,即判斷方法、創(chuàng)新方法、組織方法。判斷方法指導分析,創(chuàng)新方法指導突破,組織方法指導行動。
對于策劃思維來說,最為重要的、最為實用的是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方法有許許多多,最為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通法。關于創(chuàng)新通法,我們將在下一章專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