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模式中,管理者通常趨向于對下屬采取教導的方式。領導者被看作是特殊及杰出的人物,他們設定方向、作重大決策和激勵下屬;而工人習慣于執(zhí)行上級的指令,被先告知結果及完成方式,依賴于一種經過實驗而證明是正確的知識。然而,在當今環(huán)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由于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均使未來的結果具有極大的不確實性,領導者根本無法了解事情進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為此,管理者需要磨煉出一系列完全不同的領導技能,即在新秩序中,員工們被要求去確定和解決問題,去決策、實驗、制造新奇思想和不斷學習新的技術和行為。
學習做為信息時代的標志和自組織活動的中心,要求管理者創(chuàng)造一種方式使每一個人都能夠進行持續(xù)的學習,使人們自由地集中精力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而為了使個人或小的群體能夠學習和革新,就必須允許他們具有自主性。這要求管理者必須實現(xiàn)一種角色的轉換,即從戲劇的作者轉變成為場景的布置者。如Stacey在《卓越管理》中所說:“管理者的角色已經從監(jiān)督團隊成員變?yōu)槭跈啵驗楣ぷ饕呀泧@核心過程進行了重新安排,工人也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下屬得到更大的自主權,對工作也更加滿意,他們從一般的工人成長為專業(yè)人士?!?
管理者的責任就是去創(chuàng)造一種適于組織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和文化,并實行一種“圣人型”的領導風格: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有自知之明,能深刻理解他人,盡量避免拐彎抹角和控制別人;圣人的知識是與他人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凌駕其上;他懂得如何像水一樣,避開障礙,平安順利地尋找出路,因此人們往往心甘情愿地皈依教誨。
這種管理是發(fā)揮被管理對象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核心,通過被管理對象自身的作用使被管理系統(tǒng)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管理的要求。而這恰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吻合的。“無為”是《老子》管理哲學的最高原則。“無為”是與“為”與“治”的決策管理方式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保ā独献印啡哒拢┘热蛔鳛槿f事萬物根據(jù)的“道”都以自然為法則,那么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也應順其自然,不應將其主觀意志強加于社會政治生活,而應以“無為而治”進行決策與管理。
作為領導方法,“無為”就是要求領導人要善于抓大事,把具體的工作分配給具體的機構和人員去做,而不是事無大小都親自插手。這樣,分工協(xié)作,權責分明,各展其長,各盡其力,領導人就能夠把整體的以及各部分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取得最佳效果,從而也就做到了“無為而無不為”。反之,領導者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不但自己忙得不可開交,且容易顧此失彼,貽誤全局。更不利的是,還會束縛下級的手腳,使他們養(yǎng)成依賴性,遇事推諉,逃避責任等。
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須追求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環(huán)境,唯有如此,企業(y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本文節(jié)選自《管理哲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