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教育界的最大尷尬就是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學生應對明天的事情。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足點,帶著學生擁有無限未來的理念來思考我們在他們走向未來的路上能做些什么,這無疑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的教育要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則進行。小學生課堂與總裁班課程之間有很多有趣的共性的東西。
【關鍵詞】小學教學;總裁教學;教學反思
教育應以學生生命價值的充分發(fā)展和發(fā)揮為宗旨,以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充分實現(xiàn)為最終目標。當前教育界的最大尷尬就是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學生應對明天的事情。對此,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學生觀來教學生,就成為一個關乎教育創(chuàng)新成敗的十分重要的問題。畢竟教育者眼中的學生是什么,最終決定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足點,帶著學生擁有無限未來的理念來思考我們在他們走向未來的路上能做些什么,這無疑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敏銳地觀察到學生發(fā)展趨勢,必須有更淵博的知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潛能;我們要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盡可能地多培養(yǎng)學生的特殊才能,想辦法教給學生一些對學生、對社會迫切需要的知識。
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學生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加復雜、多樣和具體,面臨發(fā)展成長的壓力,特別是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壓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不斷增多,學生在環(huán)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用未來的意識來培養(yǎng)今天的學生走向明天,這顯然已經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思維走向。小學生有時顯得很無知,總裁們有沒有類似的盲區(qū)呢?總裁們很忙需要學習總有效的東西,小學生的金色年華呢?有沒有一種東西是小學生課堂和總裁班課程都需要的東西呢?有價值、有意義、有效率的教育如何突破現(xiàn)實的瓶頸呢?筆者認為,優(yōu)秀的老師要教給學生未來真正需要的東西,正確處理好授之“魚”與“漁”的關系。宏觀來看,就是小時候重習慣培養(yǎng),大些重方法指導,再大些重思維方式訓練。對此,教師應盡自己職責,遵循規(guī)律,順應學生天性,挖掘其最大潛能,促進其最好發(fā)展。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諸如“為何活著”的問題,這就是人對于生命意義發(fā)自內心的叩問,是人對價值生命的一種訴求。有句“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語,用來形容我們的學生是十分貼切的。教育是不是要有長遠眼光,小學時候的學習成績(甚至大學)究竟與后來的事業(yè)發(fā)展有多大的聯(lián)系,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審視。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擁有充滿無限可能的人生,作為老師就不能僅僅將其當作孩子來教。盡管他們首先是孩子,但也孕育著不少棟梁之才,那么棟梁之才應該怎么教呢?更進一步來講,這些孩子如果都是明天的總裁,我們該如何教這些“總裁班”呢?這就需要看看當今的總裁們最需要學習什么呢?兩者之間有沒有共性的需求呢?講授者的心態(tài)有哪些不同呢?小學生憑我們教授的什么可以成長為總裁呢?現(xiàn)實中的總裁需要補習哪些小學生的知識呢?通常我們認為,教小孩子比教總裁們相對容易些,真的是這樣么?是不是我們現(xiàn)實中做得簡單了呢?
幸福的教育過程應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相長、共同提高,而非居高臨下的教育與被教育的對立。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的系統(tǒng)設計者,也是教育的引導者。教師的任務首先是不斷地發(fā)掘、培育和發(fā)揮自身的生命意義,現(xiàn)身說法、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身正人和教書育人;同時,營造以人為本、自由、民主、寬容和尊重的學習氛圍,結合學科、專業(yè)課程進行教育。世間的事情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簡單的事情,一類是復雜的事情。但人類是特別的物種,我們可以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也可以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孰對孰錯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在人類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犯過“錯位”的過失呢?有的話,我們需要認真反思,審慎實踐;沒有的話,我們更需要反思,因為可能是有過失而我們不自知,這就是更大的過失了。如今這世上的事情,能真正看清看懂的是越來越少了,但老師又是一個特別需要看懂、特別需要適應、特別需要質量保證的職業(yè)。這就注定了教師是在信息時代最容易患上“職業(yè)本領恐慌癥”的群體,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恐慌的”老師更有問題。
以人為本、擺脫教育的工具化與功利化,是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和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仍是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強調科學知識的掌握,如何避免“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輸在終點”, 怎樣才能走出“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怪圈?很顯然,僅僅會做題、會考試,不可能贏得人生的未來。射箭不看靶子,彈琴不看聽眾,說話“無的放矢”,辦事效果肯定好不了,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足點,但我們真正把教育對象認清理解研究透其實是很難的,畢竟人總是形形色色,林林總總,性情萬千,特點各異。我們又必須看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許多人學識相抵、智力相當,但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一事無成,關鍵的差別在哪里呢,會不會跟所受教育有關系呢?關系有多大呢?當然,教育不光是指在校園里讀書,也包括在社會上讀書,信息時代終究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對每一個人的自然都會更高一些。
時代不同,對象不同,如何教好歷時性的東西和共時性的東西,關鍵在于教在點子上。不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怎樣找到“點子”、把握“點子”,是一個老師必須正視的課題。社會呼喚為充實人的全部生活、并不只是為勞動就業(yè)需要而進行的教育。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最要緊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人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所了解,才能是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教不在多,對頭才行。在我們沒有掌握有效的理論和管用的模式之前,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什么的,至少我們要鼓勵學生個性發(fā)展,至少要保護學生創(chuàng)新性。說到底,教育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伴隨人一生的馬拉松比賽。
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師生實際,有的放矢、不放空炮,多元融合、潛移默化、力求實效。教育的精髓是因材施教,但教育創(chuàng)新往往面臨選擇艱難的考驗。譬如有個初一學生成績不好,但是其他才能很好,例如開車水平已經很高,社交能力很強,如果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只是耽誤了他的才能的發(fā)展,但是培養(yǎng)這方面能力,還得同領導溝通,配套設施什么的都得跟上。一個人的成才需要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內在的努力上進,二是有利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而如今許多環(huán)境的東西是做老師的無法掌控的。一些人選擇知難而退,一些人選擇迎難而上,一些人在焦急中等待,一些人在……但許多時候的教育一旦錯過就不再,補課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人生的補課總會打折扣。因此,無論現(xiàn)實怎樣的困難重重,我們仍要先在自己心中描繪出理想的教育景象,再在現(xiàn)實中尋覓可行的教育創(chuàng)新之路。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成為偉大的老師是每一個老師的使命。偉大的老師既要重傳道也要重授業(yè),要建立恰當?shù)慕處熡^。教育是強迫也是緣分,樹立合理的師生觀,是時代的呼喚;教育是為別人也為自己,端正自己的工作觀,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家長是對手也是盟友,端正自己的家長觀,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前提;有啟發(fā)也有灌輸,重建時代的教育觀,是以人為本的體現(xiàn);要學習也要參與,重建時代的課程觀,是新課程的標準;求升學更求和諧,全面發(fā)展的質量觀,是人才強國的保證;教做事更教做人,不辱使命的教育觀,是教師的行動指南。筆者認為,學生厭學的很大原因是社會給予他們太大的壓力,這就好比是足球場看比賽,前面的人站起來看,后面的人也跟著站起來看,最后導致大家都是站著看球。如果有人理性一些說,大家坐下來看吧,但考慮到我坐著,有人會站著,結果大家都不愿意坐下來。當如花似玉的孩子都為了數(shù)字(分數(shù))而活著,這個社會需要反省了,就像魯迅先生當年提到的鐵屋子一樣,總是需要有人吶喊的,否則教育創(chuàng)新就是一句空話。
教育創(chuàng)新要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則進行。樂學、會學一直都是中小學教師們研究的熱門課題,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老師們一直研究的問題,但好象都不成系統(tǒng),其實是應該系統(tǒng)地研究的。小學階段教學到具體的知識是次要的,主要是要讓孩子們樂學,會學;但現(xiàn)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方式已經讓孩子們厭學,中學要培養(yǎng)興趣可就相當費勁了。將心比心,有時候我們成年人對不相干的事情,我們尚且能拖就拖,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呢?所以,重任在肩,千萬不要讓孩子厭學,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從學習成績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每個孩子都很討人喜歡;教育的現(xiàn)實卻不容樂觀,讓老師們把學生都一事同仁地平等對待,似乎遠沒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多數(shù)老師都只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家長也是總要求自己的孩子要第一名,其實這樣就使很多學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有人說,這主要是升學率的壓力,幼兒園的老師比小學的輕松,小學的比初中的輕松,初中的比高中的輕松;其實各有各的難處,不少學生都是在沉重的壓力下成長的,且學生壓力日趨低齡化,激烈的競爭不斷前移。
在中國有許多事情喜歡從娃娃抓起。這是有一定根據(jù)的,當然我不是支持一切事情都要從娃娃抓起。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當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時,面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的提問時,白發(fā)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笔聦嵣?,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總之,小學生課堂與總裁班課程之間有很多有趣的聯(lián)系,小學生與總裁們對老師的要求有著有趣的共性的東西。如果說一般的老師會敘述,好的老師會解釋,優(yōu)秀的老師會演示,偉大的老師會啟迪,那么,小學生和總裁們恐怕都很期待會啟迪的老師。因此,現(xiàn)代教師要做會啟迪的老師,需要從孔子時代學習“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更要與時俱進地了解當今的兒童,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既要洞悉社會的真相和需求,又要研究今天的學生,形成人文的學生觀;既要認真地研究學生,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科學的發(fā)展觀;既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發(fā)展的社會,又要因材施教勇創(chuàng)新,建立辯證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