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人和文化思想,是在2500年前的中國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一直是20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和民眾的主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它為中國各歷史時期實現(xiàn)的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都起到了其他任何思想所不能替代的積極保障作用。儒家非常重視人際關(guān)系的諧和,認為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諧和融洽,是辦好一切事情的最重要的條件,儒家的名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一直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信奉??鬃拥膶W生有子在<論語.泰伯篇>中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達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國文化千經(jīng)萬論,諸子百家,歸根到底就是追求這一個字,那就是"和".
人有禮讓,就像車軸有潤滑油,它能使人們的交際得體委婉,在溫順和氣之間達成人際交往的本意.要保持維護社會的平和,增進人的幸福,禮讓的精神是一天都不能缺少的.禮儀是根源于感情而表達出來的禮節(jié),那么這個禮節(jié)一定是真實的感情的體現(xiàn),這樣才可以稱做禮,否則,心意表達不到,而只是束縛于形式之間,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禮儀是以愛敬之心為根本的.
謙讓也是"和"的一種,謙讓的作用與禮儀相似,謙虛謹慎,心平氣和,用心體察旁人的話,采用他們好的地方但不揭露他們的過錯,這就是謙讓的美德,也是人際交往最根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