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br />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
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
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
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
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
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
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后果災(zāi)難,不可以意氣用事。
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君子有九思,何謂君子,在我看來,定是人品一定要好,學問也要有的人。抑或是有禮有節(jié),信仰堅定的人。自古以來,人們對君子這樣的稱呼往往關(guān)乎與名聲或者品質(zhì),其實不用想得太多,只要是能有良好的操守,謙和的態(tài)度,怎么也算君子一個吧。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赏司褪强床磺迨欠乔保蛘呤遣桓一蛘卟幌肟辞逭婕偬搶?。要么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wěn),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還是不錯,至少能守住自己內(nèi)心的那塊天地。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夸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zhèn)??君子要多聽,要善于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么對,什么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做一個好的語者。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yīng)該有平和的心態(tài),溫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zhuǎn)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yīng)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wěn)定的情緒。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么熾熱,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時候應(yīng)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yè),每一份事業(yè)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態(tài)度認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jīng)驗,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會使用工具以外,還有思考。人類在思考中進化了。
君子忿思難,對于這個,我只能認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后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nèi)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后長久的平穩(wěn)。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忘記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三戒
《論語·季氏》:戒色、戒斗、戒得?!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貪得。”
《浮生六記·養(yǎng)生記道》:“衛(wèi)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p>
三畏
《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