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如何理解“誦讀回向與心場開放”
解答:
“誦讀回向”,是一種能量的互動。
事有緩急,物有輕重。人們在修身誦讀經(jīng)典中,生活中的一些需求往往會在具一個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出現(xiàn)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需求。輕重緩急的安排,也就會出現(xiàn)在修身實踐的過程中,那么能量的需求性就會同樣有輕重緩急的現(xiàn)象。即所謂“水往急處流”,也就是能量的目標性。
目標,既有身內(nèi),體內(nèi)還要分主次先后;也有體外,更有家庭、社會、國家、民族、地球、宇宙等等不同層級和大小不同的區(qū)分。
如何選擇,則與心量相關,則與需求相關。需要實踐者靈活掌握,既善加針對性的應用,同時也注意大目標上的整體把握。
“心場開放”,是根本,是基礎。有多大的心量,才具有多廣和深的回向能力。心場的開放,是指我們的心意要具有上仁之德。
“一曰慈”的這個“慈”,要真正具備仁慈心,才能使回向既具有穿透力,同時具有廣博性。仁慈心的具備,常常能夠比較自然地在誦讀經(jīng)典的過程中,自然地邁過三維時空的制約性而穿越到四維之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性,這種狀態(tài)也就是老子指出的“無以為”狀態(tài),極其容易“心想事成”,那么就既能直指事前回向的目標,同時效應也是極強。
所以,對于仁慈之心未真正具備,尚在中仁、下仁或者義、禮、信、智層面時,運用定向性回向,既是為了準確將能量傳送到既定目標,同時也是為了將有限的一點能量避免耗散暫時確定特定目標而應用。
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必須掌握好,心場的開放是關鍵,而回向目標的采用則是“量心力而為之”的舉措。
當心力上達于“無以為”的廣度和深度時,則仁慈大愛之心博收廣納并且能互溶一體,慈愛的光芒則能夠普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