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強的習慣。雖然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教誨:我執(zhí)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把什么好的都留給自己、自以為是、特別在意自己的那一套、遇到問題就責怪別人。
“抓取”這個動作,暗示著內心的恐懼。
嬰兒初生到這個陌生未知的世界,拳頭是抓得緊緊的。我們緊張、害怕的時候也都不由自主地握緊拳頭。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缺乏滿足感。
佛陀教我們布施,通過給予來消除那種貧乏的感覺。
有人需要食物,如果我們有食物,就給他;有人需要衣服、藥品、金錢、安慰、關心,如果我們能做到,就去幫助。佛陀住世時,曾經有一個小孩來到佛陀面前討要東西。佛陀說:“你說一句不要,我就給你。”可是那個小孩害怕一說“不要”就得不到東西,怎么也不肯說。幾次三番討要后,見佛陀依然堅持,小孩只好勉強說了聲“我不要”,結果立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佛陀對身邊弟子說:這個小孩無始以來吝惜成性,別說行動上真的放棄,就連嘴上說一聲“我不要”都從未說過。今天讓他說了一聲“不要”,便是為日后的解脫種下了一點善根。
從抓取轉向舍棄,仿佛是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不管愿不愿意,我們一生都在失去。
布施的關鍵不是這樣做到底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而是我們能藉此學習放掉自己的執(zhí)著。外在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影響心態(tài),習慣布施的人比較容易讓事情離去。以前有一個小偷向法師求解脫的法門。法師問他會做什么。他想了想說:自己什么也不會,只會偷東西。法師說:很好,你把自己偷光就可以解脫了。
看看現(xiàn)在的自己,仍然活著,仍然能夠感受喜悅和美好,盡管幾十年的人生已經遺失,許多自認為舍不掉的東西也都舍棄。我們突然間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從一開始就沒有什么好失去的。
佛陀教我們以開放的心去看去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和聽到。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我們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打開電視,總是看見有人在講自己的心得,怎么做飯、怎么化妝、怎么減肥、怎么成功、怎么理財。滿大街的人都梳著同樣風格亂蓬蓬的發(fā)型,一到公共場合就都對自己的手機產生強烈的興趣,大家的心都同時隨著股市的漲落而起伏跌宕,可是我們依然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很有一套。這種自我欣賞阻止了我們與別人正確地相處與交流。
日常生活中,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xiàn)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么?自卑與自負一樣,遮蔽了我們的當下,使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因為缺乏交流,我們感覺孤單、孤立?!罢J為自己是唯一的”會放大我們的感受。
前面我們講到痛苦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經歷,而是眾生的經歷,所以不要相信有個叫“命運”的家伙在專門與你作對、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眾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沒有被遺棄。如果你能放松下來,單純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對自己的擔心、憐憫、評斷,不再只是在“我對我錯、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轉,而去與外界溝通,愿意欣賞一下花草和晨風,痛苦也許依然強烈,卻不會再讓你窒息、讓你絕望到走投無路,因為此時你的心打開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放掉這個、放掉那個,說起來容易,而實際做起來,委屈、無奈、懊悔、愧疚、惶恐、挫敗的感受是那樣強烈而真實,不是自己不想擺脫而實在是無力擺脫。如果是這樣,也就不必急于放掉什么,不要再為難自己,你已經很不開心了。有那么多煩憂傷痛要放在心里,你該需要一顆多么大的心吶!
那么就給自己一分鐘,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擴大,它很柔軟、很有彈性,慢慢地,它把這個傷痕累累的自己包容進它的溫柔之中,它擴大到整個房間、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橋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專注在那種可以無限延伸的開闊感中。當你再次睜開眼睛,你會感覺好一點。
一些修行人為了訓練這種開放能力,故意要與難打交道的人相處。印度的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前,擔心西藏人太和善溫良,自己找不到修心的對境,故而特意把一個脾氣怪戾、總愛挑他毛病的侍者帶在身邊。
雖然我們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對自己好,可令人難堪的是,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所作所為全都在讓自己更困惑、更痛苦。
現(xiàn)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吧,這就是出離。
比如下次遇上堵車,看看自己會有什么習慣性的反應:惶惶不安?牢騷滿腹?神經質地不??幢恚刻统鍪謾C開始跟朋友抱怨?批評前面的車、前面的司機、路上的JC、失靈的紅綠燈?或是打開廣播、唱機,讓自己更加心煩意亂?就這么看著自己,不去評斷也不刻意糾正。遇到情況不立即被情緒淹沒,而是看看自己的反應,這就是改變。下次再遇上堵車,再看看自己是怎么發(fā)牢騷、看表、打電話、一刻不停地折騰。第三次、第四次及以后遇上堵車,仍然是這么觀察自己的反應,終于有一天你會覺得自己可笑:發(fā)牢騷、看表、打電話、折騰,怎么每次都一樣,不能有點創(chuàng)意嗎?所以,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時,你會做點不同的事情:真正去聽一聽廣播里的人在談什么、欣賞一首歌、體會旁邊那個司機的焦慮、想想因為堵車有哪些安排需要調整……總之,你不再跟自己較勁了。
輪回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
傳統(tǒng)上,我們把出離心解釋為厭離輪回痛苦、追求解脫安樂的心。痛苦由執(zhí)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zhí)著。而什么是執(zhí)著呢?什么都可以是執(zhí)著。這就使出離成為一件不得不心無旁騖、精進不懈去做的事,因為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是陷阱。
一位修行人曾經去拜見上師蔣陽欽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東西全部布施了,只留下一個木碗,那是他心愛之物。來到上師住處,看見滿眼的金碧輝煌,他不禁想:“人們不是都說夏扎(一無所有的)蔣陽欽哲旺波嗎?怎么住在這樣奢華的宮殿里?”這時,蔣陽欽哲旺波指著他笑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我對這滿屋金銀珠寶的執(zhí)著遠不如你對那個木碗的執(zhí)著!”說完搶過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離就是這樣。不看表象,只看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