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陷阱在頭部或者說在頭腦里。你已經(jīng)習慣于參照普遍認可的框架將事物分析歸類。這在某些情況下或許有幫助,但總的來說,你頭腦或思維的部分屬于二元的世界。二元的世界指的是這樣一種意識,它將事物劃分為好的壞的、光明黑暗、健康患病、陽性陰性,朋友敵人等等。這種意識喜歡分別和貼標簽,而無法認識到所有現(xiàn)象背后的整體性。這種意識喜歡以普遍規(guī)律及理性客觀的方式來對待個別的問題。它不會考慮另一種可能性,一種直接到達實相的方式:即通過直覺或者說感覺去感知。
覺知者的能量是超越二元性的,它構成了一種包容一切對立性的存在體。但頭腦卻意識不到這種神秘一體性的存在,它喜歡把存在的海洋分割成具體的部分,將它歸類,納入邏輯的范疇。頭腦喜歡設計出結構和理論并把它們凌駕于實相和直接體驗之上。這有時會是有用和有益的,尤其是在很多實際問題上,但到了真正的療愈和真正的教育就不行了,比如以心進行的療愈和教育(教其心、育其身)。
如果使用一個理論的框架去開始療愈個案,你是在把個體的癥狀歸于一個普遍的類別里,然后從理論上去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你在接受心理學、社工或其他類型的專業(yè)咨詢師培訓時就是這么學的。我并不是說這一切都是錯誤的,但我希望你們無論是在專業(yè)場合還是私下做個案時,都能放下你們的思維和理性,放下你們所有對個案情況的預先設想,而只是用心傾聽。以自己內在那片沉靜的空間去與個案同頻。試著用你的心和直覺去感覺個案所處的位置,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你經(jīng)常會對他人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有一大堆主意,你分析他們的問題并給出答案??赡苣愕南敕ù蟛糠侄际菍Φ?,但他們卻未必與那個人當下的能量同頻,而且可能會與他們內在的感覺完全脫節(jié)。只有當你與個案的能量狀態(tài)同頻時治療才會卓有成效。他需要的可能是與你頭腦理性分析結果完全不同的療愈方式。
我請你們只是通過內在那片沉靜和有直覺力的空間去看去感覺他人。允許自己超越二元性,被內在的覺知、同情心所充盈。我希望你們在療愈和教學時,真正地被他人的存在所啟迪。
解決方案通常會很簡單。你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你不需要判斷,只需要同情和深刻的理解。你不是來提供解決方案或充當權威的,而是來傳播愛的。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吧。比如說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谏铋啔v,父母可以比孩子更好地權衡一些行為的后果,并以此給孩子一些忠告。他們希望避免讓孩子受到傷害,從而會建議孩子去做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這在頭腦看來是個很好的幫助途徑,在某些情況下這么做也確實是合理的。
如果父母能夠通過內在那片沉靜和有直覺力的空間去與孩子同頻,他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真正需要的與父母想的大相徑庭。孩子最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得的是信任與信心。相信我,讓我做我自己,讓我犯錯,讓我出糗,卻依然信賴我。當你以信任為基礎與孩子連接,你實際上是在鼓勵孩子信賴自己的直覺。這有助于讓孩子去依自己的直覺做出父母能夠理解的決定。如果你戴著一付“我比你懂”的態(tài)度要求孩子做事,他們會在你的態(tài)度里感到不信任,而這會導致他們更加地排斥你。
當你提供幫助的時候孩子會讀你。他們天性就能覺察言語背后的情緒。他們可以察覺到你背后的恐懼或評判,對此做出反應,而非對你的話做出反應。當他們表示反感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沒道理。父母的行為確實太理性了,以至于他們都意識不到自己背后的情緒,而無法以一種開放而誠懇地態(tài)度與孩子連接。要想實現(xiàn)這樣的連接,父母需要放棄一切的預設,真正地對孩子的情感世界開放。通過真正地聆聽孩子的喜好和擔心,真正的溝通橋梁才能夠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