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創(chuàng)業(yè)成功,意味著你能在陌生人中很好地開發(fā)出客戶、找到員工、得到很多陌生的廣告受眾的認可;如果你成功地得到一個理想的職業(yè),大半是因為你在陌生的面試官面前得到認可、在原來陌生的同事中得到肯定、并且在陌生的服務對象面前得心應手;生活幸福的人,很可能是在陌生人中見到了一個一見傾心而且成功追求的對象、去一個想去而以前沒去的陌生地方認識了很多陌生文化中的人、陌生而尊敬的人成了良師益友、在陌生的設施與服務場所得到了陌生的服務人員熱情的服務。我甚至要說,我們生活真正的質(zhì)量與趣味是來自陌生的,盡管我們在外很期望回到熟悉的家人與親友的環(huán)境,但是如果一味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面,那么不是意味著沒有成熟,就是意味著習慣了無聊。
對比熟客,做陌生客人的生意更能公平地得到回報,熟人很可能吃垮你的餐廳;對比親友,對于陌生人你作為一個公務員更能秉公執(zhí)法,親友難免要讓你徇私枉法幾回;對比老朋友,對于陌生人你作為一個大夫或者資源擁有者更能公平分配資源防止加塞;實際上在陌生人面前我們以前講的幾乎一切冠冕堂皇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實施,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我們在熟人面前的做法也許自己按照文化的習慣感覺沒啥,比如我們照顧自己的親友進公務員行列、比如我們優(yōu)先給自己的孩子擇校,但在陌生的公眾中你就是千夫所指的壞人。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少年的理想是以陌生人為背景來展開思路的,只是我們的環(huán)境中充滿了熟人才好的習俗。熟人才好,往往包括了這樣的一些規(guī)則:別和陌生人說話、社會上好復雜壞人太多、出門找親友、有人好辦事、朋友之間必須幫忙、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兄弟之間有啥不能說的等等我們習以為常的道理。按照完全陌生人、知道不熟、一面之交、泛泛之交、熟識者、好朋友、至交或者知心朋友,同一件事情我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判斷標準與行為反應模式,這就是費孝通先生所稱的中國人的差序格局心理。而在獨生子女條件下,父母會盡量地安排一切,孩子的社會化程度降低的時候,熟人的負效應往往更加增加,大家都陷入一個怪圈:討厭別人濫用熟人關系,自己卻不亦樂乎地在濫用熟人關系。
其實我們絕大部分的所謂熟悉的社會關系本來都是來自于陌生人,只是因為通常有一些可以讓我們放松的機制,比如有熟人介紹在前、比如有班級單位或者部隊這種建制設計在前、比如因為有某些讓我們放心的公開保證(比如今天在這里的都是名校高材生)在前,但是既然是陌生人就是有不確定性的,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妖魔化陌生人的傾向,而且轉(zhuǎn)化成更強地拒絕陌生人,讓年輕人恐懼陌生人的傾向。問題在于如何管理陌生和陌生人,才能既減少陌生人中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產(chǎn)生的畏懼,實施適當?shù)倪x擇并且把陌生人巨大的社會資本能量釋放在我們可以借助的領域里面。在這里我貢獻扭生為熟的8大規(guī)則:1、懂得對待陌生人的人情世故,用禮貌對待所有的陌生人,不禮貌的人會被其他陌生人看成沒教養(yǎng)者從而減少得到機會;2、在一個服務群體或者文化群體中認識其他陌生人,這樣就有安全而且規(guī)模的人際關系收益;3、選擇具有正面導向的場合,比如學術交流、行業(yè)溝通、公益動員、職業(yè)培訓與學習項目,場合決定了絕大部分陌生人前來的動機與基本特質(zhì);4、對于陌生人有服務幫助之心而不是索取貪圖之念,無欲則剛,舍而能得,如此則不會輕易上套;5、增加在特定領域的專長,在擅長的領域增加社會交往的頻率,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累積與社會知識累積的雙增長,陌生人的轉(zhuǎn)熟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實現(xiàn)的;6、培養(yǎng)自己的公共溝通、公共表達能力,從而可能在與受眾中的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具有某種先發(fā)優(yōu)勢,減少自己主動交往陌生人的時候的窘迫心理;7、準備好名片這樣的交往工具,在與陌生人交往的場合收集盡可能多的背景信息;8、注意自己的形象管理與行為素養(yǎng)管理,讓人們保持對于自己的正面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