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都喜歡員工“服從”自己。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服從”的意義不單是指員工跟著你走,服從是“從”,更要“服”,指的是由內心的信服轉而成為行動上的遵從。
不少領導都經歷過這類事情:把員工叫到辦公室中,話說了一籮筐,語重心長、威逼利誘什么都用上了,員工當面點頭哈腰,一出辦公室還是該干嘛干嘛。這樣的員工只是當面順從,但并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領導的管理工作之難開展,往往就在于此。
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一天,一只山羊偶然爬上農夫家的高屋頂,得意洋洋地極目遠眺。剛好看到下面有只狼經過。山羊覺得自己站得這么高,野狼肯定拿它沒有辦法,便輕蔑地對狼喊道:“你這只傻狼、笨狼,現在你還想追我嗎?”
狼停下來,抬頭看了看山羊,淡淡地說:“你這膽小鬼,讓你罵我的并不是你的實力,而是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啊?!?/p>
在此引用這則寓言,并不是要諷刺身居要職的領導者,而是要借此講明一個道理:位居高職,不等于具有權威。如果領導者缺乏足夠的領導力,身居高位帶來的往往不是成功,而是災難。
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有個靠投機生意賺到第一桶金的老板,打算做點實業(yè),賺點踏實錢。他聽人說開餐館利潤高,就在當地開了一家酒樓。正是沿海吃喝風剛盛行的時候,酒樓的生意紅紅火火,讓該老板喜笑顏開。于是他又盤下來幾家店面,火鍋店、快餐店,都開了起來。
生意一大,老板就發(fā)現管理不過來了。原來的酒樓經營,他自己每天蹲點,事無巨細都自己過手??墒堑昝嬉欢?,他便分身乏術,天天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雖然店子里的主要管理人都是自己的親戚,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偷、漏、騙的情況還是時有發(fā)生。
餐飲業(yè)本來就是個漏洞比較多的行業(yè),一盤菜從采買到最后成型端到顧客面前,中間可以做手腳的地方不少。這個老板軍伍出身,管理風格比較生硬,喜歡重獎重罰。這種方式雖然前期有些效果,但漸漸地就越來越不得人心。
終于有一天,在他因為一件小事罰了一個廚師當月的獎金后,這個廚師在菜里動了手腳,當天的客人吃什么都出問題。事后,廚師不辭而別,這個老板則被食物中毒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連餐館都差點開不下去。
企業(yè)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所以企業(yè)如果不盈利就等于犯罪也是領導者的共識。所以,企業(yè)的管理中或多或少總會帶一些功利色彩。領導者們也習慣于從自身的需要出發(fā),不管是關心、激勵還是批評,目的總是為了讓員工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這個目的無可厚非。但倘若目的性太明顯,太直接,就會給員工帶來急功近利的感覺。
一旦員工覺得他被領導看做完成任務的工具,那么他們即使是完成任務,也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換。毫無疑問,領導在平時的工作溝通中的難度就增大了。員工可能會多做了一分鐘都向你要加班費。做事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更嚴重的就會象上面的餐館老板那樣,被員工在工作中報復,搞得自己很被動。
其實每一位員工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不是完成任務或者領導實施管理措施的一顆棋子。只有領導者真正了解這點,并在溝通中保持平等的關系,尊重員工的意見和需求,員工對你才會心服口服,這樣,他的能力才會被完全釋放出來。
那么,如何在溝通中體現平等,讓員工心服口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首先,改變觀念。服務形領導和傳統(tǒng)的權威性領導在溝通上,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服務性領導和他的員工實行的是雙向溝通。領導表達觀點,同時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接納。傳統(tǒng)的權威性領導則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單向溝通,重視命令和控制,要求員工必須執(zhí)行命令。
其次,改變做法。服務性領導強調領導者以身作則,為員工建立榜樣,營造潛移默化的影響氛圍,在溝通中以傾聽、引導為主,而不是強權式的說服。以企業(yè)中常見的開會為例。
| 服務性領導 | 權威型領導 |
開會前 | 將會議議題資料分發(fā)給與會者,并說明必須參加會議的人,不要求所有人都參加 | 只公布開會的時間和地點,不論是否有必要,讓所有員工都到場 |
開會中 | 讓員工自由發(fā)言,領導不提出自己的看法,除非討論沒有結果或者結果不盡人意 | 領導公布自己的決定,安排自己認為合適的人執(zhí)行,明確時間和必須達到的結果 |
開會后 | 廣開言路,留出固定的時間讓員工提意見,酬情處理 | 監(jiān)督執(zhí)行,以獎懲為主要的激勵手段 |
最后,注重細節(jié)。
俗話說,人心似水,民動如煙。要真正做到讓員工心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習慣于權威型管理的領導者,日常生活中難免帶出不平等、不尊者的態(tài)度來。所以在日常的細節(jié)中也要多加注意。
比如說,領導一般都有獨立的辦公室。那么叫員工來談話的時候,你是坐在大辦公桌后面,還是和員工一起坐在椅子上?其實,當領導坐在大辦公桌后面,居高臨下地跟員工談話時,已經無形中體現出了一種位置上的不平等。
其實不論何時何地,有一個溝通技巧都是合用的,那就是:用建議代替批評,用肯定代替否定,即用積極的方式巧妙批評與建議,讓員工真正聽進去。
所謂積極的方式,簡單地可以理解為鼓勵性的語言。比如,一個有待改進的策劃案,如果領導除了挑毛病就是挑毛病,那么就會很打擊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是換成以下的說法:“這個策劃案很棒啊,很多想法都很好,但是某某方面,有個小細節(jié)是不是可以這樣修正下……”相信員工一定會樂意接受,用盡心力去完善這個策劃案,并且對以后的工作更有信心和勇氣。這,也就是領導溝通的最終目的。
總之,要當好服務性領導,重要的是在內心真正樹立服務型的概念,懂得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并不是為了從員工那里得到什么,而是為了幫助他們,并且啟發(fā)和鼓勵他們去幫助更多的人。
領導者應該明白,每個員工都是單獨的“這一個”,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當領導真正做到了平等溝通、和睦交流,你會發(fā)現,員工在心甘情愿地奉獻自己時間和精力,他們努力工作,超乎領導的要求。
請記住,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是從心領導的。當你的心理、頭腦、行為和習慣都一致的時候,你就將獲得員工高度的忠誠、信任和效力。這其實就是老子說的“不爭,所以天下莫能爭”的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