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也稱堪輿,很久以來,風水學曾被一些人士認為是迷信,對人類無任何實際價值,但是,縱使前賢們對風水的研究發(fā)展和實際應用,結合自已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認為風水是一門綜合科學。
我國古代先人們?yōu)榱松?,為了居住地的安全和舒適,就學會了觀察山川江河的態(tài)勢和樹木土石的變化,以及風雨氣象的轉換,以確定最佳的地點和方位定居。而山川江河、土石樹木、風雨氣象都是自然物質,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從現(xiàn)代科學來看,我認為風水學是同地球物理學、地球磁場學、水文地質學、環(huán)境景觀學、建筑學、氣象學、宇宙星體學和人體生命學等學科融合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我稱它為大自然科學——科學風水學。
人類在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受到上述種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類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學會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順其自然。
風水學說是中國人的重要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藏之一,很值得發(fā)掘。近百年來,歐美日韓等東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者們都對這門學問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應用。我國當代的有關學者也對風水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研并且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風水學研究中,學者們認為自然界超微粒子和磁場對人體會產生明顯的正負影響,并且認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質都會產生作用于人體的超微粒子和磁場,這些能量也可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也可隨著人體自身的場態(tài)信息的改變而改變。這些物質能量信息可以使我們身體健康長壽、心情愉快、思維敏捷等,也可使人們的思維遲鈍、精神恍惚,甚至使人們多病短壽。因此,要想是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身體更健康,就應該遵循“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順其自然的風水學四大原則。”
比如,我們住在一條河邊,要了解這條河水的流向、寬窄和深淺,每年水位的漲落,這叫了解自然;也要會利用這條河水去灌溉、航運等,這叫利用自然;如果這條河每處有洪水,就要疏通河道,筑堤或修橋等,這叫改造自然;這條河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不可為了某些局部利益而將它改道或填堵,就應順著河岸而居,因勢利導,這就叫做順應自然。當然還有山勢、道路、海岸、大型建等等,都有一個四大原則問題。
我認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生存環(huán)境進行選澤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括住宅,涉及活人居住、生活的房屋、環(huán)境為陽宅。風水對于陽宅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基址的選擇,即選擇能在人們生理上和心里上產生良好信息的地形條件;第二是對居住處所的布置和處理,包括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與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通道、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定位與調整;第三是在上述基礎上裝飾增加某種符號信息,以滿足人們避兇趨吉的心理需求。
風水學的產生,是人們希望把自身和諧地統(tǒng)一于自然而采取的一種自我完善手段,本來并沒有任何神秘之處,但在缺乏現(xiàn)代地質學、磁場學、氣象學、水文學、建筑學和人體生理學知識的時代,人們只能根據當時的知識水平來認識環(huán)境,解釋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于是,陰陽五行、易經八卦等古代解釋宇宙自然的觀念就成了風水學的主要理論根據。為了迎合人們普遍存在的避兇趨吉的心態(tài),有的風水師編造了一些寵雜而神秘的謊言籠罩在它的上面,使本來具有樸素科學原理的東西變成了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東西,這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疑惑。
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對其進行清理,去其荒誕的外衣,揭示其合理的內核,還其本來的面貌,并且與現(xiàn)代科學相結全,進一步加強其科學性、客觀性和實用性,形成現(xiàn)代科學風水學,為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風水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社會的人類,對各種自然規(guī)律沒有理性上的認識,但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生活在氣候及水土較適宜生存和發(fā)展的地方,這是一種適應性選擇。進入文明社會后,如果骨文中就有有關卜宅的記載。周朝時期,周武王營建洛邑時,就是請周公用一種占卜的形式來解釋風水學上的諸多問題。
戰(zhàn)國先秦時期,種類學術的興起,《周易》與陰陽五行學術的發(fā)展,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學術思想,使人們常常以地理上的方位形狀同上星辰相對應,并對地球磁場指南針的出現(xiàn),對方位的認定就有了準確的指示器。
漢代《堪輿金匱》與《宮宅地形》等風水著作的出現(xiàn),標志著風水學的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
郭璞《葬經》在晉朝的出現(xiàn),加速了人們對風水學的研究。唐朝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鼎盛階段,文學方面幾乎登峰造極,各門學術的興起,理加促進了風水理論的發(fā)展,形成較完善的理論體系;楊筠松在民間實踐風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廣的作用。所以從那時起,在中國廣大地方,宮宅、鄉(xiāng)村和墓葬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風水學說方面的影響。宋朝陳傳、邵康節(jié)、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的易學家對風水進得闡釋和認定,隨之風水著作相繼出版,從而出現(xiàn)了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為主體的風水理論的體系。
明清兩朝,通過對各類風水書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學者們的不斷探研,理論上已相當完善。風水師勘察活動已普及到從帝王宮殿到城鄉(xiāng)民宅各個角落。從民國到現(xiàn)在,學者們主要是對我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的重新評估和研究,加上許多外國學者對風水學的研究,使風水學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這幾年出版的一些風水書籍中,對古代風水學中的一些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解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風水學的發(fā)展,可以上溯到原始人類開始,有相當部分理論,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先哲們根據自然原理推導的結果。同時也加入某些唯心的成分。
風水學的應用與發(fā)展,與《易經》有著密切的關系?!兑捉洝防碚擉w系的發(fā)展是取材一長期的仰觀俯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又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包羅萬象,各類食物都可在其中找到對應規(guī)則。風水理論也是以自然食物為基礎的。八卦代表的乾天、坤地、震雷、巺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等自然物,正是風水學必須應用的要素?!兑捉洝返臅r空、位象、數(shù)理等辨證方法同風水理論基本一致,許多法則本身就是《易經》的發(fā)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都有生長、發(fā)展、衰老、死亡過程,則表現(xiàn)為卦象上的動態(tài)變易;三易(《連山》、《歸藏》、《易經》)乃六十龍分配,取用得宜,所主天氣運,謂之地脈,氣行于地,形麗于天;四生之氣行于地,而運于天,在天者論時,在地者而論形,即時以觀形,因形以驗氣,氣有衰旺,有盈虛,四勢之山生八方之龍;四勢為五行化生之始,八方為五氣來止之蹤,等等理論,皆顯示易理與風水學的密切淵源。
“風”字的科學解釋是空氣的流動為風。事實上風包含的意義是很廣的?!兑捉洝氛J為有柔風、剛風、熏風、不周風等多種風,人體受到何種風的侵襲,所得的病癥也不一,如風寒、風熱、風濕等。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山村,山凹風直透吹射餓居住房里,則常死青少年,這不只是古人氣乘風散的說法,用科學解釋是:因這種地方空氣流動特別急速,溫度降低,忽冷忽熱,使人容易受涼;空氣中有帶著各種氣味和病菌感染人體。特別是西北之位肅殺之風,對人體不利,因為西北風屬秋冬季節(jié)風,促使萬物萎縮的道理。
人體在天地之間,天覆地載,無時無刻都和自然界的陰陽五行之氣同呼吸。中醫(yī)學告訴我們,人體的陰陽五行之氣能否保持相互平衡,是衡量身體健康與否的本源。而一個地方陰陽五行之氣能否保持平衡,就可以看出此地方的經濟發(fā)展以及人才情況。為了研究,我曾找過分布在全國南北幾個省區(qū)的幾十個村鎮(zhèn)的人,結過發(fā)現(xiàn),南方風水氣旺者,八字里大部分火旺;北方山水氣旺者,八字里大部分水旺。這說明了風水地域好壞同人有直接關系的事實。
有關陽宅風水,很多風水因素是有形可見的,有些還是直觀的。所以陽宅風水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而在陰宅風水中,有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有的干脆就說是純屬迷信。他們的看法大都認為陰宅是葬人的地方,風水再好也與活人無關。但從過去古代地理典籍理論來看,人是父母生下來的,父母去世后,骨骸能葬到好地方,可以溫暖佑骨然后起到蔭佑子孫的作用。這蔭佑的說法,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來,是缺少理論上的說服力。但一概斥之為迷信,從時間和客觀上,都是不切實際的。我認為陰宅彤活人有一定的關聯(lián),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就是可以解釋這種關系。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大磁場,而磁性有多種功能,有記錄功能,也有轉化為電的功能。既有轉化為電的,傳播功能自然存在其中。因此,墳墓建在某個地方,地磁場就可以記錄下周圍山山水水種類信息,在自然轉化中產生一種帶骨骸信號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具備骨骸信號同時也具備山水信息傳送到空間,從而影響外界。有人會問,為何只對自己子孫有影響而不影響他人呢?因為子孫宇先輩具備同等類型遺傳基因,其生物電磁波之間具有同為信息,能夠感應溝通。信息不同步者不能感應。
風水作用機理,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研究,宏觀方面全面分析人類所在地理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的因素;微觀方面,結合當代各門科學之事進行探討。因此,我認為風水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于一身的綜合性學科。以自然事物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法則,其中涉及到自然環(huán)境學、地質地理學、水文學、生態(tài)學、景觀學、美學、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建筑學和道德倫理學等學科,是一門研究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綜合學科。
在這里,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志士切磋交流,共同促進風水學的發(fā)展和科學化,有不足之處恭請指正批評!